文博翻译应平衡文化原真性与跨文化沟通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7 14:03 2

摘要: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博物馆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窗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文博翻译质量参差不齐、标准不一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针对这一现状,4月24日,中国翻译协会于2025年年会期间发布了《中国文化遗产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后称《规范》)。这一团体

中国网4月27日讯(记者 张芃芃)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博物馆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窗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文博翻译质量参差不齐、标准不一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针对这一现状,4月24日,中国翻译协会于2025年年会期间发布了《中国文化遗产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后称《规范》)。这一团体标准的出台将提升中国文化遗产领域英文译写的一致性与专业性,增进国外受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

《中国文化遗产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由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牵头起草。4月24日下午,在年会“推进文博翻译标准化规范化助力文博工作‘走出去’”专题交流中,《规范》起草组成员、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翻译罗洪燕就标准的编制原则和亮点进行了解读。

图为罗洪燕在年会 “推进文博翻译标准化规范化助力文博工作‘走出去’”专题交流中进行分享 (张芃芃 摄)

据罗洪燕介绍,标准制定的核心原则是学术准确性、文化敏感性、实用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历史背景信息方面,《规范》明确了朝代称谓、公元纪年、贵族头衔、姓氏名、古行政区划等五大类信息的译写标准。

在古墓、遗址和建筑群部分,《规范》起草组参考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国际机构的文献、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等英文权威著作,对核心术语的译法进行了提炼和归纳。

在博物馆藏品方面,《规范》确立了简练、准确、避免信息过载的翻译原则,对陶器、青铜器、玉器、瓷器和书画作品名称英译逐一进行了说明。

在非遗领域,《规范》列举了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翻译策略,并对 “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等核心术语的译法进行了梳理。

图为《中国文化遗产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张芃芃 摄)

《规范》总结了文博领域的四大翻译策略,分别是音译、意译、音译+意译和文化注释,罗洪燕认为,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文化原真性与跨文化沟通。

在不断强调文化自信和话语体系建设的今天,音译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音译保护了文化原真性,赋予事物独一无二的文化标签。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音译不应成为文化沟通的常态,不能以保护文化原真性为理由,简单粗暴地采用音译策略,而牺牲有效的沟通。很多文物名称涉及对材质、形状、特征和装饰工艺的描述,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意译才能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鉴于两种策略各有优势,“音译+意译”也是文博领域常见的翻译策略,特别是在翻译文物体系类别时。例如将“玉璧”译为“jade bi ritual disc”,玉钺译为“jade yue ceremonial axe”,这样既给文物贴上了专属的文化标签,又对其进行了解释说明,有助于跨文化理解。

最后,罗洪燕表示,在选择翻译策略时的种种考量和权衡,其实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在传承中实现对话,在对话中体现传承。

来源:中国国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