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崇高没人理解,坚韧的奉献没人需要

摘要:人们都强迫孩子坐在教室,只有孩子不情愿,却也拒绝进入社会打工。在普通中学,边缘化的孩子已有相当数量,成为畸形的教育现象。

对于教师,崇高与卑贱是同义词。

到了高中,孩子厌学很普遍,厌学的逻辑很强大。学业太艰难,题海不可渡越,高考就是淘汰。

教育就是让许多孩子沦为边缘人,却又不得不坐在教室,每天15个小时一无所事,一无所思。

人们都强迫孩子坐在教室,只有孩子不情愿,却也拒绝进入社会打工。在普通中学,边缘化的孩子已有相当数量,成为畸形的教育现象。

可是教师不能不管束孩子,上课不准睡觉,下课必须完成作业,师生折腾没有休止。如果教师不管孩子,必然产生两种后果,放弃学业的孩子更多,堕落的孩子更没有底线,教室就是知识的荒漠。

没人调查普通高中的学情和教情,没人关心多余人群体。大家只知道,高考日益向难度的死胡同里钻,题海不得不向难度的极顶攀越。人们只关注优生,只关注985的孩子。

衡水人说,平时训练的题必须比高考更难!这就是决胜高考的认知。

作为一线优秀教师,我一向严格要求学生,却拒绝用题海折磨学生。

每周两次写作训练,一篇阅读评论,一篇议论文(偶尔写别的文体),再阅读一篇古文人物传记。

我要求孩子的,都能做到,把功夫下在刀刃上,学得简洁深刻,不折腾。是的,要写出有质量的东西并非易事,可是写出来并不难。

培养兴趣的策略是,阅读是读出自我,读出问题,读出智慧,写出自我,结晶为阅读评论。评论的既是文本,又是自我,是对自我生命的寻找、发现和重塑。

作文呢?是系统地研究自我生命,每次作文以主题方式切入自我生命的一小片,深刻解剖,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认识和重塑自我的文化智慧。

在艰难时代,我深信自己的语文教育是真理,是有利于生命成长,而不是摧残心灵的。

可是对于边缘孩子,执行真理,重塑生命是那样艰难。

对比理科高考,语文是很古怪的。从爱和思想的核心素养审视,语文高考很简单;从语言技能审视,语文高考也很难——难得没有意义!

近几年来,语言技能终于降低难度,文学素养增加难度,出现了希望的迹象。不过,对于我们的孩子,技能难度仍不可接受,顽强地抗拒训练;审美素养要求过高,拒绝培养情趣。

古文阅读十分艰难,可高考19分,是难点又是重点,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学生厌恶古文有充足理由,我坚持训练古文也有充足理由。二者抗衡是彼此折腾。

孩子坚决抗拒翻译,绝不咬文嚼字,超然于枯燥的文字。能下苦功夫翻译的人少之又少,请人翻译横竖兀立如木桩,不发声。任你怎么批评,也听不进一句;任你怎么惩罚,也毫不理睬。孩子意志坚定,连高考也早已放弃,何况区区古文?

我检查并惩罚不会翻译的,将全文用笔翻译出来。惩罚是你的权利,拒绝接受惩罚是孩子的权利。随便你怎么做,孩子都以静制动,横竖超然一切。

于是,我永不放弃,学生永不动摇,这就是教育!

我们不能不质疑,高考古文只考翻译,如此训练真能培养传统文化素养么?高考几十年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在哪里呢?

古诗该是很有情趣的,高考也有9分。

小学和初中学了几百首古诗词,可老师从来不培养阅读能力,到高中,孩子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都是零,何来情趣?

不能不过古诗翻译关,除了鞭策孩子独立研读,翻译古诗,还有什么办法度过难关?可学生仍抗拒翻译古诗,至于含英咀华,品读出兴趣,更是奢望。

我能放弃古诗鉴赏训练吗?不能!师生本是合作关系,我指导方法,孩子运用方法,独立研读,培养审美趣味,可是又蜕变成彼此折腾。

犹如面对古文一样,孩子坚信读不懂,永远抗拒。我呢?永不放弃,给孩子示范,怎么用方法读懂古诗,怎么挖掘出诗句里丰富的内涵,发生审美情趣。

事实上,我坚持是真理,孩子坚持可同情。

除了抗拒学习的孩子,还有少部分孩子准备高考,我训练的效果是显著的,每届高考都取得令同仁不敢相信的成绩。

不过,我跟边缘孩子无休无止的纠缠,仍是崇高的唯一选择。我努力地影响和改变,总希望有的孩子慢慢跟上我的步伐,因为古文和古诗不同于理科难题,毕竟是可以进步的。

作文教育是探索自我,作文是发现和解决自我问题,是培养自知的文化智慧。

我的策略是以作文播种自爱的信仰,激励孩子追求自爱的信仰,发现自我荒唐,拯救自我于水火,从恶习的泥潭挣脱出来,追求快乐和希望。

可是孩子打开耳朵听出自我,打开脑子思索自我,拿起笔来写自我,是那样艰难,懒惰的安逸已将生命虐待成一滩稀泥。

孩子绝对听不进一句讲,绝对不能写一篇作文,任你怎么惩罚,横竖不理睬,呆愣的眼睛是颓废的明镜,麻木的面孔是心灵荒漠的写照。

生命是噩梦,青春是荒诞,自我是虚无,只剩下行尸走肉!

任何崇高行为总要追求一种价值,任何无私奉献总要赢得对方的响应,我的崇高教育仿佛一场荒诞戏,毫无感染力。

我实在像神话里的英雄推着巨石上坡,进一步,退一步,永远徒劳无功!

然而,我永远不能放弃,跟孩子纠缠在一块儿,空耗岁月,谁理解我——那是一种什么况味?

来源:灵拙说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