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的笔触或许会褪色,但和平的画卷永不褪色。”这是纪录片《和平画语》传递给观众的信念,也是对法国画家克里斯蒂安·帕赫艺术生命的生动写照。这部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创作的纪录片《和平画语》,宛如一首无声的和平诗篇,以艺术为笔,以历史为墨,绘就了一幅
“时间的笔触或许会褪色,但和平的画卷永不褪色。”这是纪录片《和平画语》传递给观众的信念,也是对法国画家克里斯蒂安·帕赫艺术生命的生动写照。这部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创作的纪录片《和平画语》,宛如一首无声的和平诗篇,以艺术为笔,以历史为墨,绘就了一幅跨越国界与时空的心灵画卷,让人们在光影的流转中触摸到和平的温度与重量。
纪录片《和平画语》入选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影片通过展现帕赫以独特的“碎形几何”艺术风格创作南京大屠杀主题画作,以及夏梦继承父志完成展览筹备等故事,展现中法两国人民跨越国界与文化差异的和平情缘与历史记忆的传承。本期“创作计划大家谈”,我们特别邀请到《和平画语》主创代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陈部负责人曹林和导演纪平,分享影片创作背后的故事。
△导演组工作照
艺术与历史的双向奔赴
2014年,在与时任中国驻法外交官张国斌的交谈中,法国画家克里斯蒂安·帕赫第一次听到“南京大屠杀”这个词。历史的碎片穿透时空,刺痛了这位艺术家的心。他的祖国曾在二战中饱受摧残,而东方战场上这段未被世界充分认知的惨痛记忆,让他决意以画笔为刃,剖开历史的暗面。
帕赫独创的“碎形几何”画风,用破碎的色块与锋利的线条重构时空,恰似南京城从废墟中涅槃的隐喻。他历时六个月创作油画《暴行》,用暗色调和破碎笔触再现历史场景。这种艺术化的表达保持了历史的严肃性和视觉的冲击性,让人们意识到南京的创伤不是地域性悲剧,而是关乎人类文明的集体记忆。
2024年,在中法建交60周年的春风里,南京计划为帕赫举办个展,却未料命运骤然按下暂停键——画展筹备期间,帕赫因心梗猝然离世。他的家人决定完成他最后的心愿,尤其是他的女儿夏梦,承担起了父亲未竟的筹备工作。
△帕赫的女儿夏梦筹备父亲的画展
“帕赫临终前仍在工作群发送展览照片,遗愿是让画作如期与观众见面。”纪念馆展陈部负责人曹林谈及创作初衷时表示,帕赫对和平理念的执着、家庭对遗愿的接力,构成了打动创作团队的情感内核。导演纪平补充道,“我们在拍摄帕赫的故事时,需要通过多元视角传递历史记忆,而他作为‘跨文明见证者’的身份,恰为南京大屠杀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路径。”
创新表达筑起和平之梦
影片以双线结构展开叙事:一面追溯帕赫从巴黎到南京的艺术之旅,并耗时半年创作《暴行》等作品解构战争创伤;一面记录夏梦以策展人身份完成父亲遗作展览的过程。“当帕赫的妻子克丽斯汀在展厅落泪,当帕赫的表弟罗杰漫步明孝陵石象路时舒展眉头,我们看到南京这座城市的治愈力量。” 曹林回忆拍摄细节时说,这些非预设的真实瞬间,成为影片最具感染力的注脚。
△帕赫的家人在南京游览
在本片的叙事手法上,导演纪平采用倒叙结构,先以帕赫的画作与南京城景勾勒艺术家的精神世界,直至后半段才揭示其离世消息。“这种延迟叙事能让观众先理解他对南京的情感,再体会消逝的遗憾,情感冲击会更立体。”纪平解释道。而夏梦的法语讲述与家族足迹重访,则构成跨文化对话的天然桥梁——法国阿尔萨斯的乡村与南京的明城墙在此刻形成意象呼应,艺术成为超越语言的“世界语”。
区别于同类题材的宏大叙事,《和平画语》选择“非当事方视角”切入历史。作为二战受害国公民,帕赫的创作既饱含对战争的痛斥,又规避了立场争议。其“破碎重建”的艺术哲学,与南京从创伤中重生的城市气质形成共振。“用油画刀代替控诉,用展览代替说教,这种温和而有力的表达方式,更易让国际观众接受。”纪平分析道。
在国际传播层面,影片通过三大维度突破认知壁垒:以艺术化视觉语言消解暴力冲击,以法语叙事贴近目标受众,以 “创伤转化”的主题超越历史悲情。曹林强调,帕赫家庭的真实故事本身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微观注脚:当夏梦在南京街头重走父亲散步路线,当法国观众通过画作搜索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便从博物馆走向了全球公共空间。
在差异中寻找共情
谈及参与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曹林坦言,“希望借助中外联合制作的资源与视角,提升纪录片的国际化表达。最初担忧文化差异会削弱故事张力,但拍摄中夏梦提及的‘父亲总在南京街角写生’等细节,让我们意识到真实情感是跨越国界的密码。”导演纪平则表示,“我们不追求说教,只希望更多海外观众看完后,能对‘和平’二字多一份具象思考。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看到一个立体、温暖、充满生命力的中国。”
△导演组与夏梦合影
从巴黎画室到南京展厅,从画笔勾勒到镜头记录,《和平画语》用一段影像,完成了一次关于记忆、艺术与和平的跨国对话。这部影片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和平的光芒,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人文内涵,搭建跨越国界的心灵桥梁,在历史回响中描绘和平的未来。
本文作者系解读中国工作室制片人刘心辰,《和平画语》主创代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陈部负责人曹林和导演纪平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解读中国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