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苹果树的砧木选择是栽培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势、抗逆性、果实品质及果园管理效率。不同砧木的特性差异显著,需根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栽培目标等综合考量。以下从砧木类型、特性及适用场景展开分析,为种植者提供科学参考。一、传统实生砧木:抗逆性强但树势
苹果树的砧木选择是栽培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势、抗逆性、果实品质及果园管理效率。不同砧木的特性差异显著,需根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栽培目标等综合考量。以下从砧木类型、特性及适用场景展开分析,为种植者提供科学参考。
一、传统实生砧木:抗逆性强但树势难控
我国传统苹果栽培多采用山定子(Malus baccata)或海棠类实生苗作砧木。山定子极耐寒(-50℃仍可存活),适合东北、西北寒冷地区,但其根系较浅且不耐盐碱,在pH值高于7.5的土壤易出现黄化病。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作为古老砧木,抗旱性突出但易感染根腐病,需配合土壤改良使用。这类实生砧嫁接后树体高大(可达6-8米),结果期延迟(通常5-6年),在现代集约化栽培中逐渐被淘汰。
二、矮化砧木体系:现代果园的主流选择
英国东茂林试验站(East Malling)选育的M系砧木是矮化栽培的标杆。其中M9砧木可使树高控制在2.5米以内,嫁接后2-3年即可结果,单位面积产量比乔化砧提高30%-50%。但M9根系浅(80%根系分布在30cm土层)、抗风力差,需设立支架系统,适合水肥条件好的地区。M26作为半矮化砧,抗寒性优于M9(耐-30℃),在河北、山东等产区表现稳定,但易感火疫病,需注意防治。
美国康奈尔大学培育的CG系列砧木(如CG24、CG80)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CG24抗重茬能力显著,在连作果园发病率低于15%;CG80耐湿性强,在年降水量800mm以上地区仍能保持根系活力。波兰选育的P系列砧木(P22、P60)在抗寒性上突破明显,P60可耐受-35℃低温,适合内蒙古等高纬度产区。
三、我国自主选育砧木:本土化优势突出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培育的SH系砧木(SH1、SH6等)兼具矮化与抗逆特性。SH6嫁接后树高约3米,早果性强(第3年亩产可达800kg),且对苹果衰退病有天然抗性。吉林农业大学选育的GM256抗寒砧木,在-40℃环境下越冬存活率达92%,使寒地栽培界限向北推进200公里。新疆农业科学院研发的"新砧1号"耐盐碱能力突出,在土壤含盐量0.4%时仍能正常生长。
四、砧穗组合的科学匹配
砧木选择需与接穗品种协同考虑。富士等生长势强的品种宜搭配M9、SH6等强矮化砧,避免营养生长过旺;嘎啦等早果品种可选用M26、CG24等半矮化砧。黄土高原干旱区推荐使用抗旱砧木Y系(Y-1)或SH1,搭配滴灌系统;渤海湾盐碱地宜选用新砧1号配合土壤调理剂。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砧木在不同土壤中的表现差异可达30%,如M9在砂壤土中矮化效果更强,而在黏土中易出现早衰。
五、特殊场景下的砧木创新
有机栽培推荐抗病砧木Geneva®41(G.41),对白粉病和火疫病的抗性比M9提高60%。高密度果园(亩栽150株以上)宜选用超矮化砧B9,其节间长度比M9缩短20%。针对重茬障碍,CG210砧木通过调控根际微生物群落,可使再植病发生率降低70%。近年来,砧木育种正向多抗性发展,如美国最新推出的G.935同时抗棉蚜、火疫病和颈腐病三种主要病害。
六、未来发展趋势与选择建议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抗逆砧木需求日益凸显。2024年国际园艺学会数据显示,抗旱砧木在全球新植果园中的占比已从2015年的18%升至43%。我国"十四五"规划重点推广的SH40砧木,在节水30%条件下仍能维持正常产量。种植者选择时需进行土壤检测(重点关注pH值、盐分、有机质),并参考当地成功案例。例如山东胶东半岛近年推广的"烟砧1号",因其抗风蚀特性使倒伏率从12%降至3%以下。
实践表明,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砧木。河北农业大学2023年对比试验显示,同一富士品种在石家庄(M26砧)与张家口(SH6砧)的产量差异达22%。建议新建果园前进行小规模试种,观察砧木在当地的实际表现,同时关注砧穗组合的专利保护情况,避免知识产权纠纷。未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抗性更精准的砧木新品种将重塑苹果栽培格局。
来源:生活小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