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骨关节炎分为哪几种?中医有什么治疗方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7 16:49 3

摘要:KOA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增长最快的主要健康状况和第二大致残原因。

KOA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增长最快的主要健康状况和第二大致残原因。

症状性KOA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非常普遍,影响全世界超过2.5亿人,伴有膝骨关节炎及双侧膝骨关节炎患者报告了其WOMAC评分量表中得分很高以及对工作和个人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KOA中的疼痛和股四头肌无力可逐渐导致关节周围结缔组织缩短和关节炎膝关节屈曲挛缩。因此,改善KOA患者临床疼痛症状及功能障碍所导致的稳定性受损具有重要意义。

原发性膝骨关节炎

原发性膝骨关节炎,属于一种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无明确的全身或局部诱因,与遗传和体质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是衰老过程的一部分。

其特征是关节软骨、滑膜和骨底层的生化和形态变化,可伴有滑膜炎症,导致关节僵硬、肿胀、疼痛和活动能力丧失。

有研究表明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跌倒风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原发性膝骨关节炎是跌倒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继发性膝骨关节炎

继发性膝骨关节炎,又名创伤性膝骨关节炎(PT-KOA),亦可发生于青壮年,继发于创伤、炎症、关节不稳定、积累性劳损或先天性疾病等。

影像学结果显示原发性膝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变化(如关节间隙狭窄)多分布于在内侧腔室,而这些变化在创伤性膝关节炎患者的内侧腔室和外侧腔室之间均有分布。

事实证明,急性创伤后阶段受伤组织内发生各种病理变化,将炎症和再生过程区分开来是极其困难的,通常在受伤后15至20年才诊断出该疾病,只有20%–50%的关节损伤患者最终会发展出临床上显着的PT-KOA。

有研究认为与未发生膝关节损伤的人群相比,在早期临床诊断为膝骨关节炎的风险增加了约6倍。其中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撕裂和关节内骨折风险最高。

KOA是一种由生物力学和炎症因子共同驱动的关节破坏的活动性疾病。伴随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较为认可的是生物力学结构的改变及炎症因子的作用。正常的姿势控制包括本体感觉、视觉和前庭觉系统的整合。

KOA患者缺乏有效运动模式以维持稳定的功能活动,证明了肌肉骨骼状况通过改变感觉输入,皮质处理和随后的神经肌肉输出对反馈回路的长期影响。

KOA可能存在本体感觉缺失,影响姿势稳定性(静态和动态平衡),增加跌倒风险。另外,老年KOA的发生可能与年龄相关的膝关节软骨的负荷模式力学改变因素相关。

在膝关节力学上的变化很可能是运动系统,特别是肌肉和神经功能全面恶化的表现,其中股四头肌肌力减弱是影响KOA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研究指出疼痛和肌肉无力也是影响姿势受损的原因之一,中度至重度疼痛的参与者表现出姿势摇摆增加。

在其行走及维持姿势稳中,除涉及感觉运动功能外,还涉及执行功能。KOA患者存在的疼痛症状容易损害其执行功能,从而无法重新分配注意力进而增加其摔倒的风险,进一步影响姿势控制机制和防止跌倒的能力。

针灸与KOA

针灸治疗KOA机理

国内外目前对KOA病理机制研究尚存在争议,许多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是有效的。

针灸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痛方法。此外,其明显的抗炎作用可能是由于电针刺激可诱导内源性阿片肽,减少神经末梢区域的促炎症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的释放,减少了脊髓内的细胞因子和神经肽P物质,并参与抑制疼痛。

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TNF-α是一种广谱抗炎因子,参与关节炎在局部和全身的发展,过度分泌会在局部水平破坏骨组织,并在全身水平导致血液动力学的显着破坏。

KOA患者膝关节滑膜液、滑膜、软骨下骨和软骨中TNFα及IL-1β均升高。针灸可以降低TNF-α水平以减轻炎性损伤,提高关节活动度。

MMP1、MMP-3和MMP-13是关节软骨的关键调节因子,这些因子的释放与TNFα促炎因子刺激有关。

研究认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调控骨关节炎的重要通路之一。

因而有研究电针通过抑制大鼠关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转导下调MMP-13的表达,减少炎性因子IL-1β的生成,改善软骨形态结构,从而抑制软骨基质的降解和软骨细胞的凋亡,以起到减缓关节软骨退变、延缓膝骨关节炎的发展进程的作用。

针刺可以改善软骨由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影响表达修复中起作用。

此外,针灸可以使针进入关节腔,然后精确地到达软骨表面相对于物理疗法仅作用于膝关节的浅表位置对于KOA治疗具有更好的效果。

针灸与KOA稳定性

KOA引起疼痛、肿胀、僵硬、活动范围受限和关节畸形,以及周围肌肉无力。这些症状通常会导致步态中平衡控制、关节运动和负荷模式的改变,增加跌倒的风险。

针灸已被证明是有效的疼痛缓解以及增加行走速度和步幅,以及步态中的膝关节屈曲角度和伸肌力矩。

有研究通过对KOA患者进行步态分析观察发现,KOA患者步态特征表现为中步长和步速降低,针灸可明显改善步行和平衡功能,提高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增强膝关节稳定性。

针灸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多集中于改善疼痛,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研究表明针灸可明显提高膝关节周围的屈肌群及伸肌群肌力。

而KOA患者肌力减退是影响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膝关节屈伸肌肌力的提高对于维持关节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

从远期疗效看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起到消肿止痛、舒筋通络、调整膝关节局部气血循环、从而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

有研究通过电针膝眼穴发现其峰力矩值和相对峰力矩值较干预前均有所提高,这对于改善股四头肌肌力和膝关节活动功能具有明显作用,从而可能对提高膝关节稳定性及提高KOA远期疗效有积极意义。

另外,电针可以刺激膝关节周围本体感受器,帮助神经中枢重新建立因KOA导致的本体感觉功能减退,提高关节运动觉,改善关节稳定性。

肌力训练

膝关节神经肌肉运动训练

KOA患者关节周围肌力较弱,导致关节压力增加。股四头肌是影响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骨骼肌肌力的减退对KOA患者姿势稳定性影响巨大,也被认为是跌倒的独立危险因素。

股四头肌肌力的增强有助于减缓膝关节负荷和关节软骨磨损,改善功能和关节稳定性、减缓行走过程中地面反作用力的冲击。提高肌肉强度可能会延缓KOA的进展。

在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中,通过对股四头肌肌力训练,观察到KOA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增强,明显改善了神经对股四头肌的潜在抑制,减轻临床疼痛和功能障碍,步行速度也得到提升。

同时KOA患者伸膝关节肌群肌力较其他肌群下降明显,相比正常人的伸肌肌力要低40%,增强膝关节伸肌强度与降低KOA患者的步态速度起着重要作用。

美国运动医学会曾对肌肉强化运动做了一项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证据支持肌肉增强干预能显著提高膝关节伸肌的力量,改善膝关节炎患者的身体功能。

膝关节周围肌群抗阻训练

抗阻运动训练的定义是利用外部阻力负荷(如体重、阻力带、机械装置等)因素来促使骨骼肌收缩,使KOA的肌肉运动模式和关节生物力学恢复正常。

抗阻训练可改变其肌肉运动模式,使其关节生物力学正常化,恢复肌力和关节正常力学,同时改善身体功能。抗阻训练已被证明是提高肌力的最有效的运动之一。

在KOA患者中,肌无力、本体感觉障碍和疼痛是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跌倒的主要危险因素。

通过高速抗阻训练神经肌肉元素,对减少疾病症状,改善生理功能和肌肉力量具有潜在的积极影响,进而可以减少跌倒的风险。

较之传统KOA抗阻训练和拉伸,高速抗阻在整合神经肌肉和结合本体感觉机制基础上具有更好的效果。

通过高速抗阻训练和平衡训练提高下肢肌肉力量,可以预防跌倒,因而再次解释了KOA患者因下肢肌力的下降导致其平衡受损,抗阻训练对其平衡的积极影响。

中医传统功法治疗

目前临床对KOA患者多采用保守治疗,长期运动功法运用得到证实KOA患者有积极作用,其无毒副作用且效果显著被广泛患者所接受。

中医传统功法多属中小轻度运动,对提高KOA的稳定性以及促进其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功法锻炼可促进膝关节周围局部静脉和淋巴液的回流,加速新陈代谢,从而减轻恶性刺激所导致的膝关节疼痛。

郭朝卿等人在对易筋经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中,锻炼过程中为维持姿势稳定性,需要肌肉和骨骼维持一定平衡,并加强了肌肉力量和柔韧性,保证了一定的关节活动度。

肌力随年龄增长呈衰减趋势,尤其是下肢肌力对整体稳定性有至关重要作用,KOA患者的步态相对常人不同,太极拳锻炼注重重心转移,增大了髋关节内收力矩或限制其减小,降低膝关节内收力矩或限制其增大。

进而使得下肢肌肉控制的协调性增强,关节僵硬得到缓解,稳定性增加。

KOA已被认为是老年人跌倒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姿势稳定性的维持需要感觉统合系统和神经肌肉系统的协调配合得以实现,对预防KOA患者二次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但临床专门针对KOA姿势稳定性的治疗性研究相对较少,姿势稳定性的治疗主要着眼于其疼痛及功能障碍基础上,具体姿势受损机制研究也相对欠缺,因而总结前人治疗经验,从而进一步对KOA姿势稳定性进行探索研究尤为重要。

来源:Mr王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