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万年薪抢人!“广聚天下英才,汇聚黔进动能”。2025年4月26日,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在贵阳开幕。33场主体活动,覆盖五大区域、六大产业等重点领域,积极引进1.6万名紧缺人才,岗位最高年薪达100万元,20万元以上年薪的人才需求近千个。从黔籍人才座谈,到“
百万年薪抢人!“广聚天下英才,汇聚黔进动能”。2025年4月26日,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在贵阳开幕。33场主体活动,覆盖五大区域、六大产业等重点领域,积极引进1.6万名紧缺人才,岗位最高年薪达100万元,20万元以上年薪的人才需求近千个。从黔籍人才座谈,到“绿色通道”招聘,从院士专家把脉产业升级,到直播带岗触达四海英才。贵州向全球释放的信号清晰有力——“爱才”“敬才”“惜才”“用才”,这里将成为人才价值变现的新高地。
贵州人博会让人才站“C位”,不仅表现出求贤若渴的招聘态度,更是对于区域发展模式的深层领悟。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贵州不再满足于只做追随者,而是试图通过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当人才站上C位,贵州书写的是弯道超车的剧本。这里的故事,关乎人才,关乎百姓,更关乎一个西南省份,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回望历史长河,贵州的“人才密码”早已深埋。1959年黔桂铁路的汽笛声,打破了云贵高原的千年沉寂。三线建设时期,十万科技工作者带着精密仪器走进大山,在喀斯特溶洞里建起“地下兵工厂”,让贵州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个数字制试验卫星地面站。这些深藏功与名的建设者,在特殊年代锻造了贵州的硬核科技基因。
新时代的贵州更将人才战略推向新维度。2012年, 国发〔2012〕2号文件,开启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十年”。人才、资金、政策、优惠都在二号文件的指挥棒下,源源不断流向贵州。贵州成为西部第一个、全国第九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组组通硬化路”,9个市(州)实现通航机场全覆盖,全面融入国家高铁“八横八纵”网,乌江水道实现全线复航。这十年间,贵州的GDP增速在全国名列前茅。贵州的发展任重道远,今天的贵州,如同一张亟待书写的“历史答卷”。脱贫攻坚让923万群众走出贫困,数字经济增速连续七年全国第一,“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吸引全球数据洪流。在这片土地上,由“村超”、“村T”、“村BA”引爆的文旅通途,替代了三代人共同用脚丈量的泥泞山路。
据《2024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贵阳全市去年常住人口增加19.96万人,超过深圳的19.94万人,暂居全国第一。贵阳人口增量已连续4年超过10万人。人口的流动,代表着经济的风向,也是对贵州建设成果的最真实反馈。
数十年前,百万建设者在贵州山区点亮现代工业的火种。在新时代的今天,更多的人才选择贵州、留在贵州、建设贵州。当FAST天眼凝视星空,当"中国数谷"重构数字疆域,当"桥梁博物馆"改写地理法则,贵州的蜕变早已超越经济范畴。这里的故事,是关于如何用人才杠杆撬动区域跃迁的战略实践,是关于后发地区如何弯道超车的创新教案,更是关于人与土地如何共同进化的时代叙事。“报效祖国,建功西部”,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与千万青年的奋斗脚步,共同谱写出乡村振兴的壮美和声。
在贵州,看一座座大桥抚平天堑,看九千公里高速贯穿南北,看百万山民走出家门,住上楼房,开起小车。看发展的日新月异,看摩天大楼拔地而起......这些沧海桑田的变化,是专属于这片土地的一眼万年。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这里,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个体都能找到舞台,每一座沉默的山峰都在等待被重新定义。在人与城的双向奔赴中,一个新的贵州,正在开花结果。
来源:零度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