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敢跟很多爱戏如命的戏迷作比,置身其间,我这五音不全的人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戏迷。即便如此,偶尔与新闻同行们一起吼上几嗓子,在下还真未必输给他人。因此,有朋友说我是“戏迷票友中的媒体人,媒体人中的戏迷票友。”
——回眸与百位黄梅戏名家名票和戏迷组织的访谈心得
不敢跟很多爱戏如命的戏迷作比,置身其间,我这五音不全的人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戏迷。即便如此,偶尔与新闻同行们一起吼上几嗓子,在下还真未必输给他人。因此,有朋友说我是“戏迷票友中的媒体人,媒体人中的戏迷票友。”
拜访黄梅戏音乐泰斗时白林(右二)
四、五年前的疫情泛滥时期,受其影响,百业凋零,情势堪忧,许多人徘徊在重新择业的十字路口举棋不定。早年辞去线下省级纸媒新闻工作者的我,迷茫中经好友指路加入了自媒体创作人行列。
客观地说,我不否认当初挤入自媒体创作人行当是缘于经济增收考量,在外省市工作的女儿、女婿曾提醒我要选择好创作领域,因为,不同的创作领域对应了不同的读者群体,单从流量收益角度看,相对于衣、食、住、行,时尚采风、情感问题等热门创作领域,选择以戏曲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作为主攻方向,可能因受众的局限性,很难获得与热门领域同样高的收益,碰巧也是无奈,爱好戏曲文化的我比较熟悉这个领域,只好迎难而上,逆势而为。
其实,如果不从纯经济收益考虑,选择传统文化作为自媒体创作领域,堪属明智之举。一来是党和国家相继出台大力倡导和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政策引领,二来是受利好政策的刺激支持下,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各地文化市场蓬勃兴旺,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院团和个人从业者,对这些先进模范集体与个人事迹的跟踪宣传报道,便成为致力于文化传播的自媒体人创作主题。
专业院团是戏曲传承和发展的主力军,对其团体、个人的及时性宣传报道,是对行业发展新业态的集中展示和有益促进
细数这些年来对专业院团的系列报道,我感到,专业院团才是戏曲传承和发展的主力军,对其团体和名家个人的及时性宣传报道,是对行业发展新业态的集中展示和促进。采访中,我始终坚持以主旋律宣传为导向,紧紧围绕各家院团中心工作,力争每一次报道都写得具有较强针对性、指导性、新闻性。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我的自媒体采访报道自然就从黄梅戏板块入手,近三年来,先后采访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潜山市黄梅戏剧团、北京长乐黄梅戏剧团、上海隽德黄梅戏剧团、安徽天柱山黄梅戏剧团等省、市、县专业(含民营)院团,以及梅花奖获得者蒋建国、何云、孙娟、王琴、吴美莲,国家一级演员张银旺、王霞、刘国平、汪晓明、马自俊、马丁、陈燕、谢思琴、涂小勇、石蔚华、周洪年、刘丽华、熊筠、陈晓玲等,还有老艺术家张萍、夏承平、梅伟慈、陶其光、潘明珠、方宝玲。
所有报道秉承客观、公正、真实的态度,深入浅出地介绍每一位名家成长经历,以及对发展黄梅戏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分别发布在《今日头条》等知名网络平台上,获得了当事人和平台广大粉丝朋友的一致好评。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自媒体的权威性可能不及于线下的官媒,再说,专业院团和名家们并不缺少舆论宣传,因此,我很庆幸他(她)们都能够认真对待采访并给予了大力支持,从而使得采访工作顺利进行,写出的报道权威、真实、可信,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参考价值。
戏迷和戏迷组织大有可为,在传统文化传承推广与发展中,他们的作用不可小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分布于民间规模不等的戏迷社团组织风起云涌,发展尤为迅猛。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正确引领下,戏迷组织积极担当,主动作为,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戏曲文化,增强群众文化自信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与以往条块分割,难成大气候小作坊式的活动规模不同,如今,由各地戏迷组织发起和承办的地区或全国性大型活动层出不穷,规模之大,规格之高超乎想象。仅以2019首届《梅花绽放》全国黄梅戏名家票友联谊会、2023(湖北黄梅)全国黄梅戏名家票友艺术节,还有今年六月下旬举办的首届的“云上岳西黄梅欢歌”全国黄梅戏名家票友演唱会为例,设计规格之高,动用资源之巨,参与人员之多,涉及剧种之广,传播方式之新潮(涵盖了抖音、快手、微博和微信视频号等众多网络平台),创新力、影响力均开创了行业先河。
讴歌新时代,唱响主旋律,引入创新发展理念,着力打造戏曲传承活动的金字招牌。以往,戏迷交流活动仅局限于一般娱乐性的基调,很少有从推动文化传承和发展事业的高度,进行全面周密谋篇布局。如今,各地戏迷组织紧跟大时代文化大发展的节拍,主动请缨,并对接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国有专业院团,大胆承接和分担一部分文化传播功能,而且,精准策划,组织严谨,部署周密,效果甚好。例如,由合肥市黄梅戏戏友协会全权受理协办的安徽广播电视台音乐频道走进革命老区金寨县的“千镇百村唱大戏”活动,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新胜利这个主旋律,合理调配资源,将一场品质高端的综合文艺演出,送给了深山村的人民群众,获得了广泛好评。
戏曲传承,关键在人,要重视戏迷在戏曲传承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在当下戏曲文化市场蓬勃发展强劲态势中,戏迷队伍活跃在各地群众舞台上,对推动戏曲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他们的活动在举办规模上,展现形式上,传播工具上,功益层面上等都有上乘的创新。
伴随着戏曲传播活动的活跃趋势,戏迷组织中的一些精英分子又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加大了原创作品的开发力度。他们紧紧围绕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群众中间体验生活,激发创作灵感,从而推出了大量再现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新成就、新发展大受欢迎的鲜活作品。他们根据自身状况,依托现有条件广开门路,各显神通。例如京、津、沪、穗、深等地戏迷组织,善于借力大城市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雄厚的客观优势,积极营造戏曲传播氛围,一方面与皖、鄂等黄梅戏大省各大专业院团形成良性互动,一方面从内部挖潜,苦练内功,强化精品意识和创新意识,他们差不多成了黄梅戏艺术在该地区展示窗口的最佳平台。戏曲是中华文化魁宝,做好戏曲传承,关键在人。
来源:晨曦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