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失禁的病因是什么?有什么治疗方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7 17:52 2

摘要:肛门失禁(analIncontinence),又称大便失禁(FI)是指肛门直肠控制排便功能障碍,自己无法管控大便、液体及气体的排出,无法感知粪便的性质,夜间休息时无法控制失禁。

肛门失禁(analIncontinence),又称大便失禁(FI)是指肛门直肠控制排便功能障碍,自己无法管控大便、液体及气体的排出,无法感知粪便的性质,夜间休息时无法控制失禁。

FI相关发病机制众多,其保守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联合饮食习惯调节、生物反馈疗法、骶神经刺激疗法等,其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括约肌缺损的直接修复、骨骼肌移植术(股薄肌成形术)、结肠造口术等。

大便失禁(FI)虽然不会造成生命危险,但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乃至造成患者心理障碍。

而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ASCRS)在肛门失禁定义中要求其发病年龄必须大于四岁,同时无法控制粪便或气液失控症状时间至少一月以上。

从此可以看出,国外关注的重点主要在年龄和症状的持续时间上,并不单独强调排气排便表现。

国外的一些研究也关注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近年来,国内外对其病因及机制进一步探究,并在临床治疗上取得新的进展。

大便失禁(FI)的发病机制和病因目前在国内外研究中多样但并不统一,其因素可以因人而异,或一个人可能同时具有多个因素。

一般来说,肛门括约肌受损、直肠储存功能障碍以及感觉控制功能受损导致FI较为常见。

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有两个组成部分:内括约肌障碍主要表现为肛管静息压力下降,外括约肌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肛管收缩压力下降。

同时,多种原因可导致肛门括约肌损伤后失禁,如产伤、外伤及手术所致肛门括约肌损伤。

手术中括约肌切开、挂线操作,以及患者自行扩肛过度等情况常见发生肛门括约肌损伤后肛门失禁。产科分娩时妇女会阴撕裂伤可致肛门失禁。

肛瘘术后导致肛门功能不全主要发生于高位肛瘘,术后肛门失禁主要表现为肛周污浊和排气失禁,其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存在失禁、女性高龄患者、复杂性肛瘘以及既往有肛瘘或直肠手术史。

一些特殊情况,如老年人长期便秘及小儿巨结肠病,常因粪便存积导致充溢性大便失禁。

同时,患者肠易激综合征、神经功能障碍及肛管功能障碍等疾病都可以导致肛门失禁的风险增加,如分娩时压迫牵引引起的阴部神经病变、手术麻醉时间过长或局部使用美兰可致神经暂时性麻痹。

FI最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是先天性脊髓疾病、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周围神经损伤和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同样,肥胖会导致FI,因此患者应注意体重的变化。

目前研究表明,不仅人的病理生理方面存在导致肛门失禁的因素,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的也存在一些能引起肛门失禁的因素,包括基本活动、生活环境和卫生间习惯等。

如咖啡和酒精能影响肠道运动和大便性状,吸烟可导致肛门外括约肌萎缩引起急迫性大便失禁。

在服用一些处方药物时也应该仔细阅读其使用量及副作用,因为也有导致FI发生可能,如泻药不当使用。同时精神药物可作用于肠道运动和周围神经,导致FI。

目前肛肠外科常见的肛门失禁病因见于:1.肛门及其周围组织损伤过重,瘢痕形成后肛门闭合不完全导致失禁,就如外伤、痔环切术、痔结扎术、脓肿和瘘管手术。

2.肛门括约肌浅层及内括约肌损伤可出现不完全失禁,若切断肛管直肠环则导致完全失禁,如肛管癌切除、高位复杂性肛瘘切除和肛周外伤等。

3.术中切断肛尾韧带,破坏了肛直角或耻骨直肠肌结构,致贮粪作用消失而导致失禁。

4.大面积损伤黏膜、环状痔结扎过多、注射硬化剂或坏死剂过量致排便反射器破坏可致感觉性失禁,见于痔环切术、环状痔分段结扎术、直肠癌切除保留肛门术。

5.产妇分娩致肛门括约肌损伤,甚至会阴撕裂而发生的失禁。6.其他年老体弱、以往肛门功能不良或多次肛门手术者。

FI的诊断与检查

在常规的病史采集、肛门视诊、指诊及肛门镜查体基础上,肛管直肠测压、肛管超声及MRI目前常规运用于肛门失禁的诊断及肛周括约肌损伤程度的评估。

评估肛门括约肌张力对FI的临床诊断是必要的。目前国内外关于肛门失禁的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的标准化还未最终确定。

同时,直肠指诊只能给临床提供肛管静息压力和收缩压力的非数字化评估。

在门诊检查中,直肠指检可评估肛管张力、均匀性、对称性、肛管长度、肛管角,并确认直肠内是否有异常情况,如粪便嵌塞、残留粪便数量和类型等。

对于慢性便秘患者,常见于老年人,由于直肠感觉敏感度不佳,粪便大量滞留会导致粪便嵌塞,最终内括约肌松弛导致充溢性大便失禁。

对于女性,如用手指触及直肠前壁向阴道方向松弛突出,则怀疑直肠前突。现常普遍使用DRESS评分(直肠指检评分系统)评估肛门括约肌功能。

若肛门括约肌双侧对称,可扪及整个肛管内肌张力均衡,但若不对称,或有部分未见收缩,则怀疑括约肌损伤。

然而,由于通过肛门指诊检查评估括约肌损伤程度具有一定的不可靠性,如果根据症状和病史怀疑括约肌损伤,则应进行更专门的肛肠功能检查,如直肠肛管测压、肛管超声及MRI。

若患者已诊断为肛门失禁时,常用Wexner评分(肛门失禁严重度评分)评估其严重程度,在肛门失禁研究中常规使用。

肛管直肠测压:该测量的主要参数包括肛管功能长度、静息肛管压力和随意收缩压力。静息肛管压力是指肛门内括约肌功能,但也包括15%~30%的肛门外括约肌功能。

若肛管静息压和收缩压显著下降,肛管高压区长度变短或消失,直肠肛管抑制反射消失者,可致大便失禁。若仍有直肠肛管抑制反射者,不会引起失禁。

对肛门失禁者行括约肌修补术或成形术者,手术前后可做肛管直肠测压,用于观察术后肛管压力回升及高压区恢复情况,为判定疗效提供客观依据。

直肠腔内肛管超声:这是判断括约肌损伤的最佳手段,对直肠肛门生理研究起指导治疗作用。

超声图像能显示完整的肛门内括约肌(IAS)及肛门外括约肌(EAS)图像,能直观的观察到其是否断裂损伤或萎缩变薄。MRI:有助于识别肛门括约肌缺损的缺陷部分。

T1和T2加权成像可以获得不同的对比度成像,而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可以获得三维成像。此外,动态MRI有助于确定骨盆运动的任何变化。

从图像上可观察到是否存在肛门括约肌纤维变薄或脂肪取代括约肌等括约肌萎缩变薄现象,以及括约肌缺损也被检测到畸形或肌纤维连续性的中断。

FI的治疗方案

肛门失禁的保守治疗包括饮食生活方式及排便习惯矫正、药物治疗、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治疗、骶神经刺激疗法(SNM)、肛门插入器(肛门栓、卫生棉条及粪便管理套件)、经肛门冲洗(灌肠)等。

最基础的保守治疗为饮食联合生活方式及排便习惯的改变和肛周皮肤护理。摄取膳食纤维已被确定为对治疗与稀便相关的大便失禁最佳保守治疗方案。

同时,在治疗与稀便相关的粪便失禁时,避免摄入可使粪便变稀的酒精和食物是有必要性的。

因为当大便失禁是难治性失禁时,其管理十分困难,肛周皮肤红斑、糜烂、溃疡和真菌感染都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大便失禁相关皮炎(IAD)”,可以通过适当的皮肤护理来预防和缓解,包括皮肤保湿和使用微酸性清洁剂和皮肤保护剂的使用等。

同时,肠道习惯指导和皮肤护理对预防粪便失禁相关的皮炎疗效已得到临床认可。

手术治疗大便失禁(FI)可采用微创手术,如肛门括约肌成形术或修复术及顺行灌肠术(ACE),也可采用骨骼肌移植术(股薄肌成形术)及造口术等,手术常联合骶神经调节术(SNM)提高治疗效果。

一些特殊情况所导致的大便失禁,如患者年龄过大,常为大便长期便秘所致的充溢性大便失禁,可联合直肠粘膜环切术,切除松弛脱垂的直肠粘膜,以增加手术疗效;小儿巨结肠病所致充溢性大便失禁,往往采用不同术式完整切除病变肠管。

目前,关于FI的发病机制众多,肛门失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症状,是肛肠外科手术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同时患者可因多种因素导致肛门失禁的发生。

近年,国外流行病学统计分析在养老院及产科医院引起FI的危险因素,以用于早期预防FI发生的作用。但其治疗方式就其疗效,仍值得进一步探讨与研究。手术是治疗肛门失禁的最好方法。

手术的目的是修补肛门括约肌,重建肛门直肠角,修补盆底,移植肛管和肛门周围皮肤恢复感觉。

肛门失禁(FI)患者优先接受最初的保守治疗,如果最初的保守治疗未能取得充分的症状改善,应进行专门检查,然后进行专门的保守治疗和/或手术。

故专科保守治疗不能使症状得到充分改善,则应考虑手术治疗。但大量临床发现手术治疗大部分都是短期疗效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并不理想。

其中,肛门括约肌修补术和括约肌成形术是治疗因肛门括约肌撕裂而引起的FI的有效方法,临床常适用于修复分娩时会阴及肛门括约肌撕裂伤,以及肛瘘术后和外伤所致肛门括约肌损伤。

综上所述,FI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但其发病机制多样,FI的治疗研究仍然需要任重而道远,相信随着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更深入的探讨研究,FI将得到更好的治疗。

来源:张医生健康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