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痔是人类一种常见、多发的肛门疾病,其发病率高于肛裂、肛周脓肿、肛瘘等其它肛肠科常见疾病,并且可见于各个年龄阶段,有着“十人九痔”的说法。
痔是人类一种常见、多发的肛门疾病,其发病率高于肛裂、肛周脓肿、肛瘘等其它肛肠科常见疾病,并且可见于各个年龄阶段,有着“十人九痔”的说法。
根据1977年的一项全国肛肠疾病调查显示,肛肠疾病的发病率为58.4%,其中痔的发病率占比为87.25%。痔在临床上常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
混合痔是由同一方位的内痔静脉丛和外痔静脉丛淤血曲张,互相融合贯通形成,具有内痔与外痔的特征。
环状混合痔为混合痔发展的严重阶段,根据Miles分期属于晚期痔病,其痔核频繁地环状脱出或者脱出后因无法及时还纳而引起的疼痛、水肿、便血及排便困难等症使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属于肛肠科难治病之一。
目前,在众多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方法中,手术治疗是一种直接并且有效的手段。
从“静脉曲张学说”和“肛垫下移学说”理论提出开始,国内外学者逐渐对痔的肛管解剖认识以及发病机理有了新的见解,手术治疗的目的逐渐从彻底切除痔组织转变为尽可能保护肛垫组织的完整性以使患者术后肛门功能不受重大影响。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肛肠学者的不断实践与经验积累,用于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手术方法也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与进步。
除此之外,祖国医学经过几千年时间的沉淀,对于肛肠疾病的诊疗方法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在临床实践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疗效显著。
祖国医学对痔的认识在早期时候便有诸多论述。夏商时期的甲骨文存在着对“痔”字的记载,并且春秋战国《山海经·南山经》有这样一段描述:“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最先明确提出了“痔”的病名,并沿用至今。
《说文解字》曰:“痔,后病也”。1973年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载有“牡痔”、“牝痔”、“脉痔”、“血痔”、“朐痒”、“巢者”、“人州出”等多种肛肠疾病以及其治疗方法,如“牡痔居窍旁……系以小绳,剖以刀”。
《神农本草经》中首先提出了痔瘘的病名,在药物治疗方面也有记载,如:“黄耆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晋代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云:“痔痛,攒竹主之;痔,会阴主之……痔篡痛,承筋主之。”这是最早采用针灸治疗痔病的记录。
隋代巢元芳总结了隋朝之前对痔病的认识,从而对痔瘘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于《诸病源候论》中分别阐述了“牡痔”、“牝痔”、“脉痔”、“血痔”、“肠痔”等五痔的分类方法及特有症状。
唐朝王焘《外台秘要》转引许仁则论痔说:“此病有内痔,有外痔;内但便即有血,外有异”。这是最早按照部位对痔进行分类论治的记述,与现代痔的分类方法相接近。
宋代《太平圣惠方》对痔与痔瘘分列论述,指出:“夫痔瘘者,由诸痔毒气,结聚肛边,有疮或作鼠乳,或生结核,穿穴之后,疮口不合,时有脓血,肠头肿痛,经久不差,故名痔瘘也”,对肛瘘作了明确的描述。
明清时期,诸医家注重整理古代医著并联系实践,对痔的认识有更深层次的见解。
窦氏所著《疮疡经验全书·痔瘘症并图说篇》中对痔瘘疾病的研究更为深入,以五痔为基础进一步将痔详分为二十五类,并且附图加以说明。
祁坤在《外科大成》不仅将痔分为二十种,还对锁肛痔、肛裂等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如:“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蜇,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扁,时流臭水,此无治法”。
西方医学在古希腊时期根据出血和外形似球的特点将痔命名为Haemorrhoids或Piles,泛指内外痔。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早期社会的人们对痔的认识相对局限。
大致从Hippocrates时代开始,西方医学运用古代体液学说来对“痔”加以诠释,如Galen认为痔是体内腐败体液排出体外的途径,Stahl认为痔出血是一种“自身净化”的生命现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外学者针对痔的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及组织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痔也被赋予了新的概念。
至20世纪70年代,Thomson首先提出了痔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并且认为肛垫发生病理改变而出现便血、脱垂等症状时可称为痔病。
关于痔的治疗,张东铭教授曾提出其治疗原则:“明确痔的本质,不可“见痔就治”;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有症状的痔无需根治;依据肛垫的病理生理学发展过程及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合理的疗法选择”。
目前观点也认为,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治疗有症状的痔其目的重在解除、减轻痔的症状。因此,在对痔进行治疗时,应当严格掌控手术指征,尽量采取保守治疗。
若必须采用手术治疗时,应当不破坏或少破坏肛垫组织,以保护肛垫、肛管及黏膜的完整性,使其控便功能不受影响。
一般治疗
首先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可暴饮暴食,同时调整饮食结构,忌食对人体有害或者不清洁的食物。
然后改变不良的排便习惯,如忍便或用力屏气排便等,并且保持大便通畅。
除此之外,亦当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最后要注意保持肛门周围清洁,便后坐浴能够起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对于各类痔的治疗都有所帮助。
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在消除症状方面疗效良好,适用于早期体征较轻的Ⅰ、Ⅱ度内痔患者。但在临床具体运用中,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掌握好适应症与禁忌症,酌情选用。
内治法:内治法是指以内服药物为主的治疗方法,其包括口服中药煎剂、中成药及西药。
祖国医学对于痔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且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辨证施治理论体系,其在运用中药煎剂时常以清热凉血、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健脾益气为法。
中成药如槐角丸、脏连丸、痔血胶囊,西药如地奥司明片、静可福,对于缓解痔出血、水肿、疼痛均有较好的效果。
外治法:外治法是采用熏洗、外敷、塞药、针灸、枯痔疗法、注射疗法等手段直接将药物或治疗作用于病变部位而达达治疗效果的方法,有着简、便、廉、效的优点。
现除了枯痔疗法因毒副作用多而逐渐被淘汰使用外,其余方法在临床上均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疗效显著。
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虽然对各类痔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病情比较容易出现反复,无法起到根治的作用。
因此,对于伴随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效果差或者不宜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临床上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
环状混合痔作为混合痔发展的严重阶段,其手术治疗一直是肛肠学术界的讨论的热点,如何兼顾完全治愈与肛门功能保护两方面因素是所有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问题。
如今,随着现代肛肠外科的发展,针对环状混合痔的手术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
痔环切术:Whitehead于1882年首先提出,主要适用于环状混合痔或伴有直肠粘膜脱垂的重症混合痔,有着术后复发率低、消除病变组织彻底的优点,但因为该手术方式并发症较多而逐渐被摒弃,后由Klose将其进行改良,即Klose软木塞法。
国内曾有人改良运用,但由于手术出血、粘膜外翻、肛门狭窄、肠液外溢等并发症并无明显减少,故未能得到推广。
外剥内扎术:发源于Miles时期,20世纪30年代英国圣•马克医院的Milligan与Morgan将其改良,即Milligan-Morgan术。
目前临床上运用的外剥内扎术是以Milligan-Morgan术与中医传统结扎疗法为基础发展而来,被称作痔的经典术式。
其要点是将混合痔外痔部分进行剥离切除,内痔予以结扎,有着术后感染风险低、操作简便、便于临床推广等优点。
不足之处在于该术式为了保护肛门功能,对于每次切除的痔核数量有限制,无法完美地对已经有广泛病变的环状混合痔进行一期治愈,而且手术创面大、愈合时间长,容易出现严重疼痛、水肿、肛管皮肤缺损、术后肛门感觉性失禁等并发症。
分段齿形结扎术及其改良术:1982年由丁泽民教授首创,对环状混合痔的治疗有着良好的疗效。
该手术方式在术中使痔核下端分离以及结扎顶点的连线均呈曲线,以保证结扎组织脱落后创面瘢痕呈齿形,尽可能地保留了肛管皮桥、粘膜桥,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肛门狭窄、肛门松弛、粘膜外翻等后遗症的发生。
此后又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将其再作改良,有效的减少了术后疼痛、肛缘水肿、出血等并发症的影响。
痔是肛肠科的常见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目前,由于痔发病理论的逐渐完善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疗痔的方法也愈发丰富。
中医理论体系在治疗痔病有着独特的优势,在采取保守治疗时能够有效缓解早期轻中度痔的疼痛、水肿、出血、脱垂等症状,在术后亦可对减轻并发症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来源:张医生健康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