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成武(1914—2004)将军一生戎马倥偬,战绩斐然,被称为“百战将星”,常在危急关头或重大行动时刻被党中央委以重任。而他从来不辱使命:长征中,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智取天险腊子口;太行山上,击毙日军“名将之花”;抗美援朝战场上,浴血奋战坚守“三八线”,多次
杨成武(1914—2004)将军一生戎马倥偬,战绩斐然,被称为“百战将星”,常在危急关头或重大行动时刻被党中央委以重任。而他从来不辱使命:长征中,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智取天险腊子口;太行山上,击毙日军“名将之花”;抗美援朝战场上,浴血奋战坚守“三八线”,多次创造战争奇迹,立下不朽功勋。和平建设时期,他又为国防事业和军队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被毛泽东主席称为敢打头阵、勇当先锋的“军中赵子龙”。
神秘的八路军独立1师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战局急剧变化。这年8月25日,为早日实现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日,中共中央军委根据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决定将陕甘宁地区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任命朱德和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改编后的八路军共有3个师:115师、120师和129师。每个师下辖两个旅,每个旅下辖4个团,每师定员1.5万人。这就是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4.5万人的由来。
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红1军团、红15军团,以及1000余人的陕南红74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辖343、344两个旅,下辖685、686、687、688共4个团。由于国民党政府限制我军师的番号,改编到最后,红1军团还多出来了杨成武、邓华的红1师1500人,只能改称115师独立团。作为第一批开赴华北战场的部队,独立团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圆满完成了打援任务。随后,杨成武率独立团进入恒山一带,在那里进行了冯家沟伏击战,接连从日军手里收复了涞源、广灵、易县等7座县城,在当地名噪一时。百姓得知后纷纷赶来从军,两个月内,独立团就从最初的1700人猛增到了7000人,这样的号召力实在惊人。
彭德怀得知此事后说:“哪里有7000人的独立团呀?‘名不副实’,改叫八路军独立第1师吧!”在正常情况下,团都归旅管辖,没有旅的归师管辖。就这样,杨成武就成了三大主力师之外的独立师师长,也是八路军中第一个从团长直升师长的干部。改编后,独立第1师在山东还打过几场非常漂亮的歼灭战。一时间,独立第1师的战斗力让日军方面非常头疼。然而,时间不长,国民党方面按捺不住了。在其看来,独立团在国民党那儿本就是编制外,独立师自然更是编制外。虽然八路军总部是很支持独立1师这种模式,曾建议后面再继续组建独立2师、3师等,但却招来国民党的非议。于是,独立1师就改名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支队,成了“地方武装”,但所有的人员编制并未改动。
独立1师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仅仅一个月,却使得敌人畏惧,赢得了人民的爱戴。直到1940年汉奸赵玉昆叛变投敌,日军才搞明白原来他们作战地图上标注的八路军独立1师,就是令他们闻风丧胆的晋察冀第1军分区(杨成武任司令员)。
狼牙山抗日烽火
华北敌后开辟根据地后,日军进军华北并控制了大片的县城区域,留给我们的空间已不多。这个时期,八路军的作战任务十分艰巨,尤其是不仅面临着来自日本侵略者的威胁,还有来自国民党部队的“摩擦”。然而,杨成武以其非凡的能力,成功地扩大了八路军的控制区域和人员规模,为晋察冀边区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8年春,晋察冀第1和第3军分区协同作战,同时开赴保定完县(今顺平县)、满城、易县建立抗日根据地。同年2月,第1军分区部队正式进入易县。易县堪称北岳首县,其地理位置关键,人口数量众多。那时易县政治环境非常复杂,地主武装和保卫团各霸一方,鱼肉百姓。当时第1军分区组建不久,日军中岛、矢中崎两联队抽调八九百人,于3月末侵占了涞源县城。同时,这两支联队又出兵易县塘湖、叶良岗一带,企图围追消灭我第1军分区主力。4月11日,我军发起总攻,收复涞源后,又乘胜收复易县大良岗、西峪等地。此役,共歼敌1400多人,并缴获许多战利品。7月,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易县县佐公署和中共易县党的工作组(即县委前身)成立。在抗日政权领导下,人民群众清除了作恶多端的地头蛇武装,安定了社会秩序,建立起了根据地。
1939年春,杨成武接到一个情报:驻易县县城的敌一一〇师团一〇四联队三大队及部分伪军,共700多人,携炮3门,出城沿涞(源)易(县)公路西进梁各庄,占领龙华镇(又称“大龙华”)后要在这里安下据点。同时侦察人员还发现,涞源之敌也不断东出活动,与大龙华的敌人互援互进。
大龙华镇坐落在两山中间。这一带平原少、山谷多,敌人所处的位置,正好在一条南北靠山、东西狭长、中间不足500米宽的山谷内,是一个天然的“大口袋”,如果我军两面夹击,敌人将无处可逃。战斗打响后,镇里的群众纷纷出来助战,外围部队也战果辉煌,不仅数次击退敌军的救援,还毙敌200余人。大龙华歼灭战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妄图打通涞易公路和切断我第1军分区与平西抗日根据地联系的阴谋,对于巩固和发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起到重要作用。
易县狼牙山地处太行山东麓,是五台山向东延伸出来的一小支余脉,东西100多里长,南北六七十里长,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晋察冀第1军分区的腹地就是狼牙山区。杨成武意识到,狼牙山的地理条件非常适合修筑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防御阵地。经过改造,狼牙山成为了抗日军民的安全屏障,日军多次“扫荡”却无法攻下。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前沿阵地和第1军分区的主战场,聂荣臻、杨成武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指挥大小战斗100多次。这里还孕育了杨成武、罗元发、史进前、陈正湘等近50位开国将军。
血战三天守住阜平
1938年秋,八路军晋察冀根据地迎来一场大战。日军调集4个师团及伪蒙疆军各一部,共4万多人大举出动。他们以阜平和五台为核心,从四面八方发起进攻,不仅想攻下河北阜平,更想借此机会彻底摧毁晋察冀的核心区域——党政军机关的所在地。此时,晋察冀军区成立还不到1年,面临着一次空前严峻的考验。
东南方向来犯之敌是日军一路主力,步兵、骑兵和炮兵共7000多人,还有飞机助战,由曲阳向阜平进犯。聂荣臻司令员急令杨成武率部增援阜平,在东、西庄一带阻击敌军。
东、西庄是阜平的北大门,一旦这里守不住,敌人就会一路冲进来,整个晋察冀的抗战根据地就得大受威胁。当杨成武到达东、西庄时,眼前的局面可谓一片焦灼,党政军机关在紧锣密鼓地转移,但敌军先头部队已经逼近,离这儿只有几十里。形势岌岌可危,杨成武命令3团1个营在公路上正面作战,其余两个营埋伏在东、西庄的西北山上,1团主力在北山上伏击。杨成武的一句话至今让人动容:“3天之内,不能让一个鬼子踏进阜平!”大家心里都明白,这可不是一场单纯的正面交锋,而是一场用生命换取时间的殊死搏斗。
战斗在10月3日的清晨打响了。日军一开始是试探性地进攻,派出100多人的先锋队逼近阵地,在被我军击退后迅速停火。接下来,日军迅速调整部署,调来了千余人,以大炮、机枪、坦克和飞机为掩护,重新发起冲锋。这一次,他们的目标直指我军的主阵地,准备来个正面交锋。山坡上,敌人的炮火像倒豆子一样往下砸,炸得地面尘土飞扬,整个山坡就像开锅的水一样翻滚,战士们的掩体被炸得东倒西歪。“顶住!一定得顶住!”1团2营营长大吼着,拿着枪冲到阵地最前面,带着战士们跟敌人进行肉搏。一时间,整个山头都充满了刺刀相撞的声音和呐喊声。两边紧紧纠缠在一起,拳头、刺刀甚至石头都成了打斗的武器。敌人虽一度退缩,但不久后增添了好几倍的人马,在大炮、坦克和飞机的掩护下再次冲锋而来。战士们都咬紧牙关,跟敌人短兵相接,陷入了一场激烈的白刃战。杨成武描绘这个场景时说:“公路上、田地里到处都是打拼的战士,有的甚至滚下了山坡,搅在一块儿,真是难分难解。”而且,卑劣的日军还使用了毒气弹。灰黄的烟雾笼罩着山顶,刺鼻的气味让战士们头昏脑胀,浑身无力。可即使这样,他们还是死死抓住手里的枪。有的人用毛巾蘸水捂住鼻子,有的人却是直接冲进烟雾里,继续跟敌人拼命。
3天之后,日军损失了1300多名士兵,伤亡惨重,还是没能彻底攻下东庄、西庄。最后,他们只能拼命增兵,勉强占领了阜平县城。然而他们一进城就发现,这里竟是一座空城——党政军机关早就安全撤离,剩下的只有空荡荡的街道和墙上鲜明的抗日标语。此后,日军的营地不断被我军袭扰,运送的给养大都被八路军半路缴获,不到一个月,日军便放弃了阜平。八路军又回来了。
虽然这场战斗拖住了敌人,可代价也相当惨重。我军阵亡了400多名士兵,连排干部就有40多位,还有700多名战士因为毒气弹中毒。杨成武后来回忆:“这真是一场用生命堆出来的胜利,没多少人知道,我们为了这个付出了多少。”这场战斗,战士们用鲜血换来了整个晋察冀地区的延续。
“白袍小将”一战成名
1939年10月下旬,日军华北方面军纠集2万余人,分多路对八路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北岳区发动袭击,进行新一轮的冬季“扫荡”。我八路军指战员巧妙利用地形、灵活发挥战术、英勇顽强作战,一次次消灭敌人,一次次挫败敌人的阴谋。
11月3日,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的一个大队500余人,从涞源城出发前往银坊镇方向“扫荡”,被八路军全歼于雁宿崖。晋察冀第1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判断,敌人遭到毁灭性打击,必然会急于报复,遂决定立即做好连续作战的准备。
11月4日清晨,果然不出所料,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率独立步兵二、四大队,一共1500余人,怒气冲冲地向雁宿崖、银坊方向而来,一方面为了寻回被击毙的日军尸体,一方面想要找到第1军分区主力,企图报仇。
阿部规秀可谓“出身名门”,日本军方在他身上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称赞其为“名将之花”。就在黄土岭战斗的1个月前,阿部规秀刚刚被提升为中将。
晋察冀军区决定,由杨成武统一指挥,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绝不让阿部规秀得逞。杨成武早已作好了周密计划:先用少数兵力沿途袭击日军,将其激怒,再将他们引诱到有利地形,事先设好埋伏,予以歼灭。
黄土岭东北方向的上庄子和寨头之间,有一条2.5公里长的峡谷,宽不到4米,像一个长形的口袋,杨成武把设伏的地点选在这里。
11月6日,游击队诱敌部队与日军小规模接触,放了几枪以后,开始逐渐向后退却,引诱日军前来追击,到当天黄昏,日军已经跟随我诱敌部队来到黄土岭、上庄子一带。关于这段山路的难行,日军在《关于陆军中将阿部规秀战死的报告》中还特别作了记录,“险峻山岳地带,岩石突起……令人心惊肉跳,除骡马外难以通行”。
11月7日,阿部规秀率部向上庄子、寨头方向进发,但是他没有想到,就在他行进路线的两侧高地上,八路军布下的天罗地网早已经埋伏多时,只等其钻进口袋。15时,日军全部进入包围圈,我1团和25团一部迎面发起阻击,打响了进攻的第一枪。紧接着,我3团和2团立刻从西、南、北3面包抄,迅速完成合围。1500余名日军被压缩在了上庄子附近只有2.5公里长的一段狭窄山谷里。在八路军居高临下的火力打击下,日军猝不及防,成片成片地被击中倒下。这时,有人报告说“附近小高地上有一个农家小院,可以躲避流弹”,阿部规秀赶忙将指挥所移至这个小院子内。
16时左右,1团团长陈正湘趴在寨头西南的793高地,用望远镜观察敌军,发现一群穿黄呢子大衣的日本军官,正站在对面山头的一个小院子里。他立即判断,这个小院可能是日军的指挥所,于是当机立断马上叫传令兵把迫击炮连调上来,对准小院发射炮弹。
一阵轰隆的爆炸声过后,小院里硝烟弥漫,日军乱作一团。阿部规秀身受重伤,腹部和双腿被炸伤了十几处,3个小时以后死亡。11月8日,日军抛下大量尸体和装备、武器,在接应部队和飞机掩护下逃离战场。
消息传到东京后,引起日本朝野巨大震动。新闻界以“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通栏标题在报纸上连登3天。当时,八路军25岁“小将”击毙日军52岁“老将”的消息轰动一时。
这次胜利不但极大地震撼了侵华日军,同时也有力地反击了国民党顽固派散布的“共产党游而不击”的谎言。包括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在内的一批大后方名人,为此亲自奔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要求见一见那位击毙了“名将之花”的八路军指挥员。聂荣臻司令员为此特地将杨成武从一线召回。李公朴见杨成武眉清目秀,英气逼人,情不自禁连声称赞:“好一位白袍小将!”从此这个称号就伴随了杨成武的一生。
能打硬仗的红1团
1937年10月,按照中央的命令,八路军115师决定分开行动,以扩大抗日力量。当时副师长聂荣臻分到的家当是最少的,只有115师的独立团和骑兵营及一些学生兵,总兵力在3000人左右。聂荣臻选择让部队往五台山发展,那地方就在华北的脊梁——太行山脉上,而且离日军控制的平津地区很近。
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山西五台县石咀村的普济寺正式成立,聂荣臻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他深知要想让部队真正壮大,就得把它们分散开。按照指示,各个主要的支队分别前往晋东北、察南和冀西的各个地方,大力动员老百姓进行游击战。各部队就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越来越有力量。在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里,晋察冀地区迅速组建了4个军分区,各军分区的司令员分别是杨成武、赵尔陆、陈漫远和周建屏。到1938年底,晋察冀军区的部队由1.5万人扩编到3万多人,而杨成武的第1军分区拥有1团、3团、6团、20团、25团、34团,总共将近2万人,成为晋察冀军区初创时期实力最强的一支主力部队。所以全民族抗战8年间晋察冀形成一个共识:每逢军区和上级领导机关遇险,去“救援”的都会是第1军分区,特别是有“红1团”之称的第1军分区1团。红1团不仅是第1军分区头号主力团,更是八路军著名的精锐团,狼牙山五壮士就是该团的战士。(红1团团长为邱蔚。其前身是1933年6月由红1军团整编的红1师。红1师骁勇善战,参加了中央红军的多场著名战役,著名的“大渡河十七勇士”便是来自红1师。)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著名的百团大战拉开序幕。在其中的河北井陉战斗中,杨成武带领1团,经过5个日夜的大破袭,解救下3000多名矿工,并将井陉煤矿完全摧毁。我军把此战列入“第一要报”,此战也被华北日军形容为“挖心之战”。红1团从战火中抢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几十年后成为中日友好的佳话。
1941年8月中旬,华北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纠集5个师团6个旅团,兵力达到7万人,对晋察冀边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毁灭性“扫荡”。8月23日,司令员聂荣臻发布作战和转移命令,并专门指示杨成武,调第1军分区1团,来阜平县掩护晋察冀军区指挥机关和群众转移。
之后,杨成武带着第1军分区指挥机关和逃难的群众近5000人,在狼牙山、花塔山、梯子沟等地,跟日军打了多场生死之战才脱险。在此期间,红1团7连6班的5名战士,为掩护群众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狼牙山棋盘陀悬崖,英雄的事迹迅速在边区群众中传播。
1944年9月后,杨成武受命担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冀中纵队司令员,任务是恢复、巩固和发展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积极准备战略大反攻。在日军细碎分割、严密封锁、疯狂“清剿”、反复“剔抉”且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上,他领导根据地军民创造性地运用地雷战、地道战、交通战、平原游击战、水上游击战等人民战争的新战法,形成“层层火阵烧野牛”的局面,一口气拿下了连片县城,打得日军只能躲在大据点里不敢露头。他所撰写的《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争》一书,作为秘密文件油印下发,成为冀中地道战的指导性文件。在反攻作战中,杨成武率部把日伪军打了个落花流水,歼敌1.1万多人,夺回11个县城,让冀中地区近900万的老百姓重获自由。毛泽东闻讯后大大表扬了杨成武,把他比作古代英雄赵子龙。
正是杨成武带领队伍打的这一场场硬仗,使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华北大地扎下根。他在战场上展现出的果敢和坚韧,在逆境中表现出的非凡勇气和冷静应对能力,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抗日传奇。他的英勇事迹永远镌刻在人民心中,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来源:河北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