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有许多人将中国近代以来落后于西方的种种原因,都归结于中国是大陆文明,而西方是海洋文明,海洋文明比大陆文明更加先进,所以中国不如西方。这样的说法,到现在还是很有市场,但本质上是仍然是崇洋媚外的那一套,只是披了一个高大上的“文明”皮。
曾经,有许多人将中国近代以来落后于西方的种种原因,都归结于中国是大陆文明,而西方是海洋文明,海洋文明比大陆文明更加先进,所以中国不如西方。这样的说法,到现在还是很有市场,但本质上是仍然是崇洋媚外的那一套,只是披了一个高大上的“文明”皮。
但只要稍微懂点历史和地缘政治的人都会明白,其实根本没有所谓“海洋文明”,它只是一个伪命题,完全是某些西方学者为了标榜西方文明的优越性而生造出来的概念,就和借基督教炮制了一个“天选之子”论一样,所谓西方白人是“上帝的选民”,所以有资格统治世界。
美国女星斯嘉丽·约翰逊
这样一套海洋文明的宣传论,也被许多第三世界的崇洋媚外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事实上,海洋本身不可能作为人类文明的形态存在,因为它除了行船、打渔、钻井和晒盐等用途,无法提供更多生活和生产的条件,人类文明只有按照生产方式来定义,比如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工业革命”秀
虽然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分法不科学,但是“海权”与“陆权”是实打实的概念。历史地看,西方依靠海权走向崛起,东方依靠陆权维持强大,的确是一个事实。海陆之争并不是一直都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区别,许多国家同时存在着海权与陆权的争端,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日本。
日本的陆军来自长州藩,而海军来自萨摩藩,日本同时是一个十分注重陆权和海权的国家,因而陆军和海军之间的矛盾直接体现了海陆之争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陆军甚至自己造舰队,也不愿意和日本海军合作,同样,日本海军也组建了自己的陆战队,并且建造了坦克。
太平洋战争中美军缴获的日军旗帜
人类是不可能生活在海上的,可是人类也离不开海洋。西方世界尤其如此,它们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一直落后于农业更发达的东方,直到随着商业与工业的发展壮大,才掌握了世界霸权。西方虽然有“海洋情结”,但归根到底,需要陆地作为原料基地和倾销市场;岛屿民族虽然直接靠海吃海,但也都想成为“大陆民族”,日本在历史上几次三番入侵中国与朝鲜半岛,都是为了实现大陆政策。
日本大陆政策
1995年,美国科幻电影《未来水世界》上映,讲述因为全球变暖导致南北极融化,将人类世界淹没,有意思的是,在故事中,颠沛流离的人们厌倦了漂泊,他们迫切想要建造一个家园,而“土壤”就成为无价之宝,这其实暗合着人类的“家园意识”,而“家园”正是“土地”。
1995年美国电影《未来水世界》
就目前看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基本都是欧美国家,而这些国家又基本都信奉海洋文明的思想。今天人类世界所有的发达地区也基本都是沿海地区,一半以上的GDP由极少数的沿海地区制造。
世界上一半的GDP由红色区域创造
所以许多人就会认为,走向海洋文明才是未来之道,但只是一个错觉,海洋的确为西方超越东方提供了条件,但本质上,西方的崛起依靠的是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的来源非常复杂,主要有殖民掠夺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不能单一归结为海洋文明的优势。
上海英租界的印度巡警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海洋帝国是英国,英国可以说是海权的最大受益者。讽刺的是,英国人也曾经是世界上对土地最狂热的民族,1910年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殖民了1/4的陆地,面积高达3400万平方公里,控制了接近50%的海域,自称“日不落帝国”。凡是英国人所踏足之地,都留下了制度、文化与经济的巨大影响,直到今天,英语都依旧是当之无愧的国际语言。
大英帝国鼎盛时期
1902年,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德金提出了一个“世界岛理论”,这个理论建立在陆权基础上,他认为世界的心脏地带,也就是所谓的“世界岛”位于占世界陆地总面积1/3的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西起乌克兰,东抵西伯利亚,南临伊朗,北达北冰洋,这里拥有最多的人口、资源和土地,也是文化最保守的地区,但也是拥有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所以麦德金认为人类的未来在亚欧大陆。
麦德金
麦德金尤为忌惮俄罗斯和中国,因为他认为中国和俄罗斯是世界上占据“世界岛”土地最多的国家,但是20世纪初的中国、俄罗斯都只是一个“病怏怏的巨人”,随着封建统治的日益腐朽,国内外危机四伏。
麦德金认为一旦让中俄完成了对土地、人口和经济的整合,世界将走向亚欧大陆的内循环,那么以远洋贸易作为立国之本的英美澳加各国将被彻底地边缘化。
世界岛理论
对于以海权立国、走向富裕的英国、荷兰、美国等海权国家而言,陆权国家的崛起一定会带来对它们利益的冲击。1904年,美国地缘政治学家马汉则提出“海权中心论”,他认为进入工业时代以来,每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制海权,因为只有保证海洋运输的通畅,才可以将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发挥到最大限度,带来极大的物质财富,反之如果没有海洋,仅靠内陆贸易和运输,将会导致经济的僵化,使得工业退化为农业,这明显也是针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情况提出的。
在马汉的设想中,控制海权,就可以保证工业生产和自由贸易的顺利,也能保证本土的和平,因此必须要大力发展海军,控制更多的航道、水路和岛屿,马汉向美国国防部建议,要多多占领岛屿,打造海上战略基地,于是美国很快掌握了从旧金山到夏威夷群岛再到菲律宾群岛为核心的太平洋海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多次和日军在太平洋夺岛,也是为了制海权。
战后,美国成功奴化了日本,由此建立起岛链战术,全面挟制苏联和中国,在亚太地区,拉起了三条岛链,可以说美国是英国海权的继承者,也是如今全世界海权最大的国家。
一英一美都自诩是海洋文明,也都是海权的最大受益者,英国长期奉行离岸主义,即自己置身事外,但又可以干涉欧洲局势;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也是和传统的欧亚大陆保持距离,但又处处关注欧亚格局,通过控制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将整个欧亚大陆锁住。
然而,欧亚大陆的五大文明区最早都是大陆文明,都是依靠农业才发展起来的,分别是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但不同的是,越往西,随着土地条件和气候水文越来越糟糕,商业的传统也就越来越发达,西欧很早就开始航海,阿拉伯商人也曾经遍布世界各地,相反,因为老天赏饭吃,中国和印度则仅靠本土的资源就可以养活庞大的人口,从而走向了保守主义,这是大陆文明的典型特征。
古代欧洲的特征就是土地贫瘠,仅靠本土的一亩三分地,无法养活人口,所以需要向外探索,古希腊很早就在北非各地建立了殖民地,17世纪荷兰这个小国也是通过远洋贸易攫取了巨大的财富,相比之下,中国人却对出海不感兴趣,郑和下西洋证明中国已经有非常发达的航海技术和海洋认知,但是却因为“朝贡思维”而仅仅把出海当作“传播天朝威仪”的行为。
郑和下西洋
这不是代表着西方的财富就只是来自海洋,因为它们可以同时拥有陆上与海上的交通线,这些地区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通过国家机器,源源不断地从内陆获得资源与人口,又通过自由贸易将生产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出到世界各国,陆权与海权从来都是辩证统一的,不可能分割。
沿海地区也是陆地,人类的一切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都不可能离开陆地,本质上都是为了陆上的发展。连海权论的提出者马汉后来也承认,美国之所以可以超越英国,就在于它拥有巨大的土地和国力,这是英国无法企及的优势。说到底,海洋文明的本质就是“商业”,商业不是人类的刚需,但是工业和农业是,海权也不是什么文化传统而是国力大小,因为海洋文明的海权来自海军力量。没有什么国家是天生的陆地或海洋文明,有的只是某个阶段发展的需求和历史的使然。
中国的文明核心一直位于内陆,中国地大物博,不需要通过贸易获取生存资源。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海洋战略才被纳入到国家层面的宏观战略中,但这不代表中国人没有出海冒险的传统,今天的东南亚有将近4000万华人,他们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是从中国移民出去的。广东、福建两省可以说是中国海洋属性最大的两个省份。
在工业时代之前,海洋文明的生产力远远不如大陆文明,西方比东方贫穷得多。客观地说,西方的确靠着海洋破局,把自己的短板变成了长处,通过海权攫取了大量财富,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足见,尽管海洋文明是一个伪命题,但是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必须要把海权和陆权结合起来,以陆权巩固传统和文化,以海权发展经济和国防。
在鸦片战争之前的近代前夜,已经有许多欧洲商人在中国做生意,到过广州、宁波、天津各地,他们很喜欢对比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人和在南洋的中国人的不同,他们一致认为,中国人并不是一个愚昧懒惰的民族,只是南洋的华人勇敢、聪明、善良、勤劳,富有创造力,而在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人却保守、落后、愚昧、麻木,非常害怕官僚。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海洋文明比大陆文明优越,这当然是片面的,因为文明的形态都来自历史,历史有其合理性,中国封建统治的发展必然是一个越来越腐朽的过程,与海洋或陆地无关。近代中国的一切灾难,都有复杂的历史原因。
时局图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林则徐在广东禁言,使得英国商人利益受损,最终英国议会以9票之差通过入侵中国的决定,当维多利亚女王听闻这个消息后,对首相说道:“如果我是林则徐,我也会销毁鸦片的,但是现在的问题不是鸦片,也不是商人的利益,更不是英国的尊严,而是如果其他国家也像中国这样拒绝自由贸易,一年后英国将不复存在,这才是出兵的理由,谁拥有中国,谁就拥有19世纪。”
这一段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看似强大的英美等国,它们的光鲜亮丽和兵强马壮实则非常脆弱,它高度依赖自由贸易和海洋霸权,西方的富裕建立在非西方的贫穷之上,西方的强大建立在非西方的弱小之上,为了满足自己的繁荣发达,就必须维持霸权。
在英语里,“霸权”从不是一个贬义词,西方人无法想象没有霸权的世界,在他们看来,世界从来都是非此即彼的弱肉强食的丛林,要么当西方国家的仆从,要么当西方国家的敌人,没有平起平坐的可能。海洋文明所代表的就是一种“竞争”属性,它们没有大陆文明的温和。
越南战争
海洋文明的文化基础既是“开放”与“进取”,但也是“霸道”与“掠夺”,西方人无法理解大陆文明文化中的“和谐”与“中庸”的概念,不懂得中国人为什么非常讲究“调和”。而正是这种西方人看似劣势的属性,在漫长的历史中拥有最大的优势:稳定。哪怕19世纪的英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的强国,拥有广袤的殖民地和海洋霸权,也终究不过是昙花一现,因为英国只是一个岛国,它不具备与传统陆上强国争霸的资本,别说是俄罗斯、德国和中国,就连欧陆沿海的法国都比英国有更大的优势。
法国这个国家很有意思,如果说英国是第一个把海权发挥到极致的国家。法国就是第一个把陆权和海权结合到极致的国家。在历史上,法国是整个西欧最早形成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国家,这正与法国的大陆传统有关,如我所说,“大陆”象征着“稳定”,为了保持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文化上必然要走向保守乃至专制主义。然而,法国又因为靠海,跟上了大航海时代和工业革命的快车,成为与英国并驾齐驱的殖民帝国。它有英国没有的优势,又避开了英国有的劣势。
法兰西殖民帝国地图
可是中国虽然也有漫长的海岸线,可却没有形成海权传统。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封建王朝的“天下观”中,海洋是静态的死物,在华夷秩序的安排下,所有的夷人、蛮族也都来自更远的内陆,而非海外,保护好陆上的山川平原才是王朝的根基,中原王朝自始至终都位于内陆或沿江地区,不可能位于沿海地区,否则就是偏安,不算正统,皇帝大臣们所谓“江山”都是陆地层面的世界,在传统的中华文化的世界观中有“山川湖海”,海洋是最被忽视的。今天中国发展最好的地区几乎都是东南沿海,但是在古代,不管是广东还是福建,都是海疆。
“商业”就是流动,天然具有海洋属性。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士农工商中的“商”是最次等的,而重农抑商的国策便是打压人口的自由流动,将人口固定化,已形成稳定的政治格局,这突出陆权文明对于稳定的极端需求,美国华裔学者将中国式的大陆文明的政治格局定义为“超稳定结构”。稳重、保守、追求和谐安稳的大陆文化和冒险、变化、勇于竞争开拓的海洋文化保持着巨大的张力,同样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1874年,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海防塞防之争”算是古老中国第一次对陆权和海权的争端。当时的清政府已经焦头烂额,来自海上的西方帝国主义是此前从未遭遇的敌人,此前中国所遇到的所有危机都来自于内陆,不是游牧民族便是叛乱武装,海防与塞防折射出转型时期中国世界观的剧变。
从战争切入看问题,就拿中国和美国来说吧,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各种民变、起义和叛乱,这些战争的底层逻辑是因为阶级矛盾严峻,表现为土地兼并到了极点,简单说就是全国的耕地都在一小撮官僚、地主和贵族手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无地可耕,没吃的,这个时候大陆文明的弊端就凸显出来了,土地和资源的存量就那些,打来打去都是零和博弈。
战争本质上是在消耗社会生产力无法消化的过量的人口,因为大陆文明的基本生存资料只有一个,那就是土地。近代以来,中国遭到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入侵,被迫打开国门,底层老百姓才又有了一条活路,那就是移民,大陆文明的弊端一定程度上被海洋文明修补。
下南洋
与此同时,美国的案例是反过来的,大家都知道,美国建国靠的是来自欧洲的白人移民和来自非洲的黑人移民,后来的美国逐步走向兴盛也是靠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它的富足与繁荣建立在海洋文明的基础上。事实上,美国的诞生直接来自远洋航运技术的进步,要不然移民只能望洋兴叹了。然而,美国也不是生来就那么强大的,海洋文明的弊端就是过度自由,可以管你出海但不管你安家,美国最初只有英国殖民者开辟的北美十三州,等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原来的土地都被旧移民和大农场主占据了,没有位置留给新移民了,矛盾也在日益积累。
这个时候,美国的文明形态渐渐走向大陆文明,第一步就是告诉所有移民到美国的人口,你们不再是原来国家民族或哪个皇帝国王的子民,而是美国人了,你们要忠于这片土地,不能叛国。第二步就是动用政府和军队的力量,让一无所有的新移民去干一件很脏的事情,那就是抢原住民的土地,为美国开疆拓土,建立新的城市和乡村,史称“西进运动”。
第三步就是在征服广袤的土地后修建铁路和公路,将它们全部串联起来,自此,美国从一个海洋文明的移民国度走向了一个大陆文明的民族国家,看看今天的美国政治,保守派不再欢迎外来移民,美国正在抛弃自己曾经的“立国之本”。与中国不同,美国是用大陆文明来修补海洋文明。
目前来看,世界历史学界都承认,所有的文明都发源于内陆而非沿海。历史地看,只有中国和美国同时拥有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优势,所以中美具备了在21世纪竞争的条件。
世界霸权从亚洲转移到欧美,看似是东西方之间此消彼长,实则是文明性质的彻底嬗变,是传统的陆权文明的生产力已经无法与依托世界贸易和殖民掠夺的海权文明相抗衡,以东方为代表的陆权文明和以西方为代表的海权文明,就好比两个人赛跑,原来一个体力好一个体力差,现在是一个没车一个有车,西方对东方降维打击了。
这之中的变量就是传奇的工业革命,马克思早就说过,工业革命在不到100年内创造的财富比此前人类所有历史的总和还要多。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历史上只存在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这两大脉络,而它们本质上都属于大陆文明,来自陆权国家或民族。仅靠陆地文明是不可能支撑起工业革命的,它只能在大航海时代后出现。但目前来看,随着欧亚大陆的整合程度提高,海洋属性开始再次被边缘化,陆权文明依旧是人类历史的主流。
我们可以比较看待一下东西方之间的“末世神话”,西方人很早就有“诺亚方舟”的寓言,核心是人类的家园不存在于某块确定的陆地,而只在“神之国”,所以可以毫无负担地奔向大海,离开末世;而相比之下,中国有“愚公移山”的寓言,当遇到灾难的时候,宁愿移山也不愿意背井离乡,土地是一切文明和家园概念的来源,后来又有《流浪地球》这样的中国式科幻作品,当太阳系遇到危机,人类选择迁徙整个地球。一东一西,一陆一海,折射出两种文明不同的心态。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拿来放烟花,发明了指南针,却拿来看风水,大陆文明极其看重道统和文化,但是西方人一拿到火药就造出了大炮,一拿到指南针,就开始了殖民,只在乎利益。
维多利亚
鸦片战争中,历史给了中国一个很大的教训,当时清王朝80%以上的兵力都分散在内陆各省,特别是西北地区,而中国漫长的海岸线却几乎没有什么机动的精锐驻防,英国人攻打广州、福州、宁波这样的大城市都只是靠着极少的机动海军兵力就把臃肿不堪的清军击溃,几百个英军士兵就拿下了一堆城市,在海洋文明的视野下,领土不是家园,不是圣殿,只是资源与市场。
几乎所有有深厚大陆传统的国家,都有强大的陆军,因为陆军的强大并不是来自武器或人数,而是纪律与服从意识,相较之下,海军和空军都强调机动性与装备优势。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地缘位置就可以看出,目前人类世界的经济霸权仍然掌握在海权国家手里,陆权国家还是被它们当作原料基地、倾销市场,但这不是说大陆国家就永无翻身之日,历史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世界贸易也是建立在大陆而非海洋的基础上,毕竟最多的商品、市场和人口都在大陆而非岛屿。
古代中国虽然没有海权概念,但是有大河文明的特征,依靠黄河和长江这两条大河,分别发展出了中原、江南这两大区域,此后又发现了珠江、闽江、钱塘江、黑龙江等许多大河流域,大河文明一定程度上是对大陆文明的补充,促进大陆文明可以更加全面地发展,因为农业文明需要水源、肥沃的土壤和平整的地形,河流沿岸可以提供这些资源。
游牧民族更加依靠大陆,但却不稳定,因为它们没有发展出农业,无法定居,他们属于是大陆文明中的“海洋民族”。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属于是大陆文明内部的矛盾,但是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的矛盾则属于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文明观之间严峻的你死我活。
在西方海洋文明的思维中,世界霸权属于是“零和博弈”,不是你当大王,就是我当奴仆,没有中间状态,要想生存,就必须先打败你、奴役你,这也是西方率先开启殖民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来自海洋文明的“逐利心态”,一切为了利益,可以放下廉耻良知,因为相比之下,只有大陆文明才有稳定的价值观,比如中国儒家思想的“仁义忠孝”、俄罗斯的大国沙文主义、印度保守的宗教主义。
中国古代的京杭大运河事实上已经涉及到对海洋文明的思考,只可惜上层统治者依旧没有重视海洋,仍然将它定义为天然的屏障,而非发展的通道。有意思的是,唯有当中原王朝在陆上遭遇瓶颈,才愿意向海洋开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朝,当时西、北两大方向的游牧民族都走向崛起,宋王朝相对弱势,便开始向东南方向发展,有了海上丝绸之路。
宋代泉州市舶司遗址
蒙古帝国可以说是大陆文明的巅峰,它完全依靠陆上的交通线来统治庞大的领土,虽然达到了土地面积的巅峰,但代价是治理效率的极度低下。
所以,要想克服陆权的保守,就必须要引入海权的进取;要想克服海权的散漫,就必须要凝聚陆权的稳定。
在21世纪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可以将自己定义为完全的“大陆文明”或“海洋文明”,无论愿不愿意,都必须参与到全世界、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中来,历史无数次地告诉世人,固步自封只会自取灭亡,交流融合才是繁荣之路,既要守住民族传统,也要走向开放多元,这不仅是出给领导人和政府的世纪难题,也是对所有人的历史考验。
来源:王光之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