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其一次性戒断所有垃圾食品,不如先按“蛋白质:碳水:蔬菜=1:1:2”去调整每餐的饮食结构。
如果问大家上半年什么词最火,相信只有一个答案:
DeepSeek。
不过,相比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工具属性。
DeepSeek对于十点君的吸引力更多是:
陪聊。
毕竟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脑回路和咱们普通人也大不相同。
谁知道那些人肉脑袋花几十年去思考的人生难题,到了AI脑袋里是不是几秒就有了完美答案?
那或许借用下AI的脑子,能少走好多弯路。
像最近,我就问了它“普通人该如何过好这一生”。
DeepSeek给了我12条务实法则,很有启发。
今天想和你们分享。
纵使科技日新月新,人类不断在突破自身极限。
但必须承认:
依然有很多“世间基本法则”,是我们难以挣脱的。
像疾病、像贫穷、像死亡。
因此,DeepSeek说人生有“三大约束”。
唯有先直面与接纳这三大约束,才能守住我们人生的根基。
然后,才谈得上去追求更多的幸福。
1)肉身约束
健康,是人生一切的基础。
没有健康,再多的钱留不住,再亲的人顾不上,再好的福没命享。
所以,DeepSeek建议:
疲惫时,先补觉,再解决问题。
再贵的保健品,都比不上每天7小时的睡眠。
此外,干净的食物、适度的运动、愉悦的心情也同样重要。
与其一次性戒断所有垃圾食品,不如先按“蛋白质:碳水:蔬菜=1:1:2”去调整每餐的饮食结构。
与其追求健身房“一周五练”的自律,不如先从每天6次,每次3分钟的“微运动”开始。
毕竟长久的健康,不过是日复一日微小努力的总和。
2)金钱约束
金钱就像氧气,充足时我们很难察觉。
可一旦短缺,就成了要命的事。
有钱,不止能保障吃穿不愁,还能保证心理健康:
让我们对不确定的未来,不会太焦虑。
在当下,“该如何守住手里的钱”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不妨参考DeepSeek规划的“普通人收入分配公式”:
50%,用于“房租、水电、伙食”等生存开销;
20%,用于强制储蓄;
15%,用于“通勤、话费、日用品”等日常开销;
10%,用于人情往来等弹性开销;
5%,用于“买书、学技能”等自我投资。
最重要的,是牢记一个终极心法:
普通人“财富自由”的关键从不是暴富,而是“少做梦+少踩坑+持续积累”。
3)时间约束
人都会有种错觉:
总以为来日方长,没见的人,没做的事,未来总会有机会的。
但咱们用DeepSeek算一笔账:
假设你现在40岁,能活到80岁。
那么扣除睡觉和工作后,真正属于你的时间其实是8000天,约等于21年。
这还是在不加班、不带娃的前提下。
同时,中年人的健康就像电池老化的手机。
看着电量还有60%,可能一场病就突然掉到了20%。
甚至还可能突然关机。
正如DeepSeek估算,每10个40岁的人里,就有1个活不到80岁。
此外,我们能陪伴父母的时间,也不如想象中多。
假设父母现在70岁,能活到80岁。
且我们一年回家3次,一共待11天。
那么,这辈子我们还能陪伴他们110天,不到4个月。
你们看。
中年之后,人生并不方长。
因此,想陪伴的父母,想做的事,现在就行动吧。
别再等了。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社会支持系统”。
特指,我们和其他人建立起的关系网,并借由关系得到情感、物质、信息、陪伴等支持。
换句话说。
就是当遇到事时,能拉我们一把、听我们吐槽、陪我们扛事的人脉圈子。
这圈子中的每段关系,都是我们人生的支点。
支点越多、提供的功能越丰富,我们抗压、扛事的能力就越强。
例如,一个被父母疼爱、有三俩闺蜜和一群搭子的女人离婚了,复原力会更强。
因为她能从这些关系中收获更多安慰陪伴、金钱支持、实际帮助,甚至是个新伴侣。
所以,DeepSeek为我们总结了4种需要经营的重要关系。
它们共同构成一张“安全网”,为我们的生活兜底。
1)和家人的关系
有人曾说:
“这世上会无条件接住你崩盘时刻的,只有爹妈塞的存折、对象熬的粥,还有娃柔软的拥抱。”
毋庸置疑。
伴侣、子女、父母,是我们人生中最亲密的关系。
也是最需要用智慧去经营的关系。
所以,DeepSeek总结了3条核心“指导方针”:
对子女,少当领导,多做朋友。
对父母,少点“口头承诺”,多点“陪伴关心”。
对伴侣,少期待“爱情童话”,多搞点“革命友谊”。
2)和朋友的关系
友情于中年人而言,就像备用电池。
平常可能用不到。
可一旦遇到突发状况,有人能帮着一起扛,防止你断电。
例如,在你为生病的父母陪床时,朋友能替你接孩子放学;
在你纠结“娃该去哪所学校”时,他们会帮你四处打听;
在你急需用钱周转时,有人能把私房钱拍桌上。
自然,“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没有太多时间留给朋友。
所以,DeepSeek整理了一份“节能版社交指南”。
对泛泛之交,靠碎片化闲聊:等孩子放学时、买菜偶遇时、上班午休时,都可以和孩子同学的妈妈交换学校信息。
对亲密发小,靠阶段性报备:即便大半年不联系。
但只要有空时,打个视频,说说近况,感情就会再次热络。
对莫逆之交,靠关键时刻:爸妈住院、突然缺钱、生了大病......
这些人生的“生死时刻”,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陪挚友撑住了,以后才有人陪你撑着。
最后,请记得:
友情是复利投资。
存续时间越长,有来有往的互动越多,收益越大。
3)和“陌生人”的关系
除了前面所提的强关系外。
我们同样需要经营生活中的“弱关系”:
点头之交的邻居、卖早餐的阿姨、一起跳广场舞的搭子......
千万别小看这些萍水相逢的缘分。
心理学研究表明,相比强关系,弱关系往往更能提供新信息。
像新的工作机会、租房信息、新朋友等。
此外,也能带来陪伴和情绪价值。
例如沮丧时,出租车司机的一句温暖安慰。
又或者孤单时,牌友喊你一起打麻将。
和人互动的微小日常,往往会带来潜移默化的疗愈。
所以下次遇到邻居,别再装没看见了。
试着停下来打个招呼,闲聊几句。
4)和自己的关系
当然,所有关系里,最核心的还是和自己的关系。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内心就像无底洞。
外人给的爱再多,也总觉得“还不够”“不幸福”。
所以,不如听听DeepSeek的劝:
学会哄自己、骗自己、关键时候会放过自己。
例如每个月设置1天“摆烂日”。
不出门、不干活、不上进。
爱吃啥吃啥,爱干啥干啥。
老公弃养,孩子放养,独宠自己。
请记得:
少了你一天,家里的天不会塌。
但咱们这肉身还要再用几十年。
一旦虐狠了,老了容易遭报复。
《日日是好日》中曾说:
“我们总在懊悔过去,又或者烦恼未来。
殊不知,过去已去,懊悔无用。
未来未到,再烦恼也无万全应对之策。
唯有忽略过去与未来,专注当下这一刻,人才能自在地活着。”
其实,想过好这一生很简单,就是“踏实过好每一天”。
从一个念头开始觉察,从一件小事开始改变。
时间久了,人生自然会从量变到质变。
为此,DeepSeek总结了5个好上手的行动,帮助大家快速提升生活质量。
1)反焦虑:5秒脱离情绪漩涡。
焦虑、内耗,是当代人手一份的共同困扰。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
一焦虑就容易想七想八,越想越不敢动,越不动越焦虑。
恶性循环。
以致最后,明明啥都没干,却累个半死。
所以,下次发现自己焦虑时,马上在心里倒数“5-4-3-2-1”。
然后,开始解决问题。
“5s倒计时”能打断我们的“脑内小剧场”,逼身体先动起来。
只要开始行动,焦虑自然就会被缓解。
2)反消费主义:30天冷静期
直播带货、广告宣传、双十一大促、满减优惠......
如今商家为了鼓吹消费,花招百出。
咱们一不留神,就容易激情下单。
等月底看账单时,才恍然大悟:
“又买了一堆没用的东西!”
所以,下次有想买的东西时,先丢购物车里放一个月。
给冲动购物的热情浇一盆凉水。
再理智地区分“想要”和“需要”。
只买需要的,自然能省下一大笔钱。
3)反碎片化:20分钟专注法
刷短视频、回微信消息、24小时待机加班......
如今,每个人的时间都被手机切的稀碎。
以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
一天下来好像做了很多事,仔细想想又觉得啥也没干。
毫无成就感。
久而久之,大脑变笨了,身体变累了,心情变差了。
所以,不妨用“20分钟专注法”,尝试夺回生活的主动权:
关手机,定闹钟,20分钟只做一件事。
哪怕只写100字。
要知道,连续专注20分钟的效率,抵得上2小时的碎片化努力。
4)反麻木:制造微小突破
人到中年,很容易有这样的感受:
明明没发生什么大事,但就是感受不到开心。
觉得生活挺没意思的,像机器一样日复一日。
那不妨给生活来些“微小突破”:
明天下班时换条路走;
这个周末不陪娃,而是独自去电影院看场电影。
这些小事带来的新鲜感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就像给生锈的日常滴润滑油。
然后,日子就又能“活”过来了。
5)反后悔:每晚3分钟复盘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总在懊悔自己“荒废了一整天”,但越自责越没动力改进。
最终,陷入“自我贬低-摆烂耍废”的恶性循环。
那不妨试试“每天3分钟复盘”:
先找亮点,任何小事都值得夸夸自己:“今天至少倒了垃圾。”
再找改进:“把明天上班的东西整理好,早上拿着就能走。”
这件事的原理在于:
不否定自己,才能开始改变;
坚持一些具体的小改变,每天进步一点点。
等未来某天再回头看时,会发现: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很远了。
在文章的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话
“普通人过好一生的诀窍,不在于惊天动地的逆袭,而在于细水长流地经营。
少些太糟心,多些小欢喜,已经是莫大的福气。”
点个
吧,愿我们都能把生活过得热气腾腾。
今天的文章有给到你启发吗?平常你又是怎么做的呢?欢迎来评论区分享。
来源:破局者Bre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