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北京的街头出现了一款“黑暗料理”:炸酱面冰淇淋。几乎一夜之间,朋友圈、抖音、小红书里已经铺天盖地。更有甚者,新华社、文旅北京等一众官媒也纷纷下场安利,引得千千万万外地人蠢蠢欲动:五一假期必须去北京打卡!堪称新消费时代的现象级案例。
最近,北京的街头出现了一款“黑暗料理”:炸酱面冰淇淋。几乎一夜之间,朋友圈、抖音、小红书里已经铺天盖地。更有甚者,新华社、文旅北京等一众官媒也纷纷下场安利,引得千千万万外地人蠢蠢欲动:五一假期必须去北京打卡!堪称新消费时代的现象级案例。
其实提到“新消费”,对大家来说早已不陌生。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首次提出“新消费”概念,10年来,伴随经济腾飞与中产阶级崛起,消费需求越来越从功能满足转向情感共鸣,一句话概括:既要好用,更要好玩。炸酱面冰淇淋的出圈,再次证明了方砖厂69号炸酱面这家老字号品牌对当下消费心理的精准把握。这一碗冰淇淋背后的解题思路,或许能为困于转型的传统品牌撕开一道破局之光。
炸酱面冰淇淋的爆火,本质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文化变身术”。试想,把一道北京家家户户都在吃的家常面食摇身一变为新式甜品,无疑是颠覆性的,带来的冲击力也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一切背后,都是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精彩演绎。
这款冰淇淋炸酱面,视觉上几乎做到了以假乱真:北海道牛乳通过特殊工艺挤出面条状纹理,连弯曲弧度都复刻手擀面的摆放样态;巧克力酱模拟炸酱的浓稠质感;果丹皮雕刻出萝卜丝的脆爽,白巧克力伪装蒜瓣的造型,将视觉欺骗玩到极致,着实令人惊叹。
味觉层次也异常丰富:牛乳、巧克力、果丹皮等交织成舌苔上的舞蹈,难怪有人说,品尝这款“炸酱面冰淇淋”有三重快感:欣赏完美复刻的炸酱面造型,感受冰火交织的奇妙体验,品味牛乳冰淇淋与巧克力酱在舌尖融化的细腻。
当北京的胡同文化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走入大众生活,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正是梦寐以求的,自带网红属性,因此也完美契合新消费的传播法则——产品本身就是内容。打开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你会发现所有的打卡视频里都传达出同一种情绪:好玩!
冰淇淋炸酱面的爆火,揭示了新消费时代产品的三层情绪价值:猎奇快感、文化认同、社交分享欲。
炸酱面冰淇淋火爆全网,其实品牌方并没有投入专项营销费用,真正的推手就是产品自带的传播基因。
当服务员端出炸酱面冰淇淋时的视觉反差,营造出强烈的冲突感,天然形成“这到底是面还是冰淇淋?”的互动话题。
产品面世后,北京人的惊掉下巴的反应、外地人的猎奇心理,再次助推了话题的二次发酵。短短时间内就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了巨量曝光。
与此同时,不少消费者还开发出“冰淇淋扣热面”“果丹皮蘸酱”等衍生吃法,脑洞大开,使传播内容持续迭代更新。
如果说大众的自发打call带来了炸酱面冰淇淋的第一波曝光,新华社、北京文旅等官媒报道则把炸酱面冰淇淋推向了舆论中心。另外,官媒的安利也为炸酱面冰淇淋注入了更深刻的内涵:重点已经超越了产品本身,而是对方砖厂69号炸酱面“将胡同饮食转化为可感知的城市符号”这一创新举动的肯定。
由此可见,真正的流量密码,往往并不复杂:一个小小的举动,只要能撬动消费者的心,泼天流量就会朝你涌来。
方砖厂69号的炸酱面冰淇淋并非简单猎奇,而是深谙新消费逻辑的精准实践。冰淇淋的牛乳“面条”保留手擀面弧度,巧克力酱模拟炸酱的油润质感,白巧克力复刻蒜瓣的饮食哲学,既延续了“老北京三代人家味道”的匠人精神,又以视觉欺骗性激发消费者创作欲。年轻人自发开发“冰淇淋扣热面”混搭吃法、拍摄“嗦面”慢动作特写,让产品成为连接代际的社交货币。毫不夸张地说,这场味觉行为艺术已超越餐饮创新本身,成为传统品牌在数字经济时代重构“人货场”关系的鲜活注脚。
方砖厂的破圈之路,为行业提供了一套可复制的公式:
文化转译力×社交激发力=破圈
所谓“文化转译力”,就是将产品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通过创新演绎的形式使之更贴近当下,自然会让产品绽放出年轻且厚重的内涵。
至于“社交激活力”,则是深入洞察消费者心理,在此基础上为产品注入反差感,同时留出消费者自主演绎的空间,自然就会激发用户创作欲。在这个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传播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为米其林连续6年推荐的传统中餐品牌,方砖厂69号炸酱面在保证核心产品持续稳定性的同时,“整活”能力也始终在线。炸酱面冰淇淋能有当前的话题热度,再次印证了“金芒奖 · 年度现象级品牌”的实至名归。
方砖厂的破圈之路,为困于转型的传统品牌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其核心经验可概括为"两个不脱离":创新不脱离品类基因,用冰淇淋延伸而非替代主营面食;营销不脱离文化本真,所有传播都围绕京味文化展开。
在消费分级愈发明显的当下,炸酱面冰淇淋的案例证明:传统餐饮年轻化不是对潮流的妥协,而是基于文化自信的主动进化。就像那款冰淇淋,看似离经叛道,实则每一口都能尝到胡同深处的烟火气,也为餐饮同行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传统餐饮破圈极致样本。
来源:皇城根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