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到秋收时节,90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都会来到通辽市玉米院士专家工作站的试验田里,查看玉米长势,对杂交组合一一鉴定,并将数据详细记录。这位深耕玉米研究多年的育种专家,正用脚步丈量土地,为通辽玉米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基因”
每到秋收时节,90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都会来到通辽市玉米院士专家工作站的试验田里,查看玉米长势,对杂交组合一一鉴定,并将数据详细记录。这位深耕玉米研究多年的育种专家,正用脚步丈量土地,为通辽玉米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基因”
戴景瑞院士在试验田仔细观察玉米生长情况
戴景瑞院士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他在国内率先创建了玉米转基因技术体系,育成中国第一代转基因抗虫玉米新品种;率先在国内用分子技术研究玉米杂种优势,提出玉米杂种优势与基因沉默有关;构建了中国第一张玉米分子标记连锁图,主持创建了国家玉米改良中心。50多年来,戴景瑞院士始终坚持玉米种质创新与改良,先后育成玉米杂交种20余个,累计推广1亿亩,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通辽市玉米院士专家工作站于2012年开始建设,依托通辽市通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为建设主体,吸引玉米研究方向的院士及其创新团队,以共同发展为纽带,以玉米品种资源创新、提高玉米产量为主要任务,实行项目化、目标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型平台,为进一步提升通辽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的玉米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院士专家工作站育成玉米杂交种——TK601
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以来,针对通辽玉米产业现状,进行试验研究及攻关。在新品种研发、种质资源改良、育种方法创新、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已有8个品种通过自治区审定,其中1个品种2次通过国家审定,3个品种已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公告,其中TK601、中辽2号、T397、LK19已完成品种转化。
共同申请完成国家、自治区和地方各级多项科研项目,如国家“973”前期专项《玉米核质互作雄性不育机理研究》、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兴蒙”行动重点专项项目《高产优质绿色玉米杂交种选育及高效节水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玉米种质资源创制及重大品种创新培育》以及通辽市“揭榜挂帅”项目《玉米生物育种及高产耕作技术集成与示范》等。
近年来,院士工作站推出的系列优良玉米品种和先进技术在通辽市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满足了通辽地区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玉米品种的需求,改变了近10多年来当地玉米生产以郑单958为主导的品种格局,推动了通辽地区玉米生产品种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玉米增产、农牧民增收以及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且发展势头强劲,为通辽市农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把科研成果播撒在大地上,让玉米产业插上科技翅膀。玉米院士专家工作站将持续聚焦通辽及内蒙古地区产业需求,以良种良法推动玉米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