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7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中国民航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介绍优化离境退税政策扩大入境消费有关情况。
顶端新闻首席记者 张恒
4月27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中国民航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介绍优化离境退税政策扩大入境消费有关情况。
离境退税,指境外游客离境时,对其在退税商店购买的商品退还增值税的政策。
老外扎堆中国游、“甲亢哥”直播引爆互联网……
当越来越多境外游客对中国产生兴趣,离境退税新规定将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对此,顶端新闻记者对话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
200元即可退税直击境外游客痛点
将刺激“随手买”“多次买”
顶端新闻:4月27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商务部等6部门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离境退税政策扩大入境消费的通知》(下称《通知》)相关情况。《通知》中的措施将对扩大入境消费带来哪些积极作用?
宋向清:《通知》提出的三大项、八小项措施从“增量扩容、商品供给、服务升级”三方面系统优化政策,对扩大入境消费具有三方面积极作用。
一是有利于丰富消费场景,扩大政策覆盖范围。“推动离境退税商店增量扩容”通过放宽备案条件(新增M级纳税信用企业、允许新开商店备案)和优化布局(在商圈、景区、文博场所等增设退税商店,打造特色街区),解决了此前退税商店偏少、分布不均的问题。
二是有利于降低购物门槛,激发消费意愿。“丰富退税商品供给”通过下调起退点至200元(原500元),使更多小额购物行为纳入退税范围,覆盖化妆品、纪念品、特色小吃等高频低价商品,让更多游客享受退税优惠(平均退税率约11%,相当于商品九折)。
三是有利于提升服务效率,优化消费体验。“提升退税服务水平”通过推广“即买即退”服务(全国覆盖)、设立集中退付点、支持移动支付/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现金退税限额上调至2万元),解决了此前退税流程繁琐、支付方式单一的问题。例如,“即买即退”让游客在购物时即可获得退税,无需离境时集中办理,显著提升便利性;信息服务平台和多渠道宣传(入境航班、社交平台等)则帮助游客更便捷获取政策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强消费信心。
顶端新闻:《通知》提到两个数据变化:一是将离境退税起退点从500元下调至200元;二是在转账退税已明确不设上限的基础上,将现金退税限额从1万元上调至2万元。这两项变化对入境游客来说,是否更具吸引力?
宋向清:是的,这两项调整直接针对游客痛点,能够显著增强政策的吸引力。
首先,起退点下调至200元,可以惠及更多小额消费群体。原500元起退点将许多单价低、频次高的商品(如文创产品、地方特产、轻奢日用品)排除在外,此次调整后,境外旅客单日在同店消费满200元即可退税,覆盖范围扩大近60%(以单价200元~500元商品为主)。尤其对日韩、东南亚等短途游客(消费习惯偏向小额高频)更具吸引力,例如购买200元的非遗手工艺品可退税约22元,实际支付成本降低,刺激“随手买”“多次买”的消费行为。
其次,现金退税限额上调至2万元,对大额消费需求来说更便利。此前现金退税限额较低(如1万元),购买奢侈品、高端电子产品等大额商品的游客需分拆支付或选择转账退税,流程复杂。上调至2万元后,游客可直接通过现金一次性完成退税,避免转账手续费和到账时间等待,尤其受欧美等偏好现金支付的游客欢迎。例如,购买1.5万元的中国品牌高端手机,可当场获得约1650元现金退税,提升购物便捷性和消费体验。
入境消费若提升至1%
可新增超万亿元消费规模
顶端新闻:4月27日下午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说,2024年,境外旅客入境消费占我国GDP的比重约0.5%,而世界主要国家入境消费占GDP比重在1%到3%之间,入境消费增长潜力巨大。入境消费对提振我国总体消费来说,有哪些意义?
宋向清:入境消费作为“内需+外需”的连接点,对提振总消费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一是有利于直接扩大消费规模,挖掘增长潜力。2024年我国入境消费占GDP比重仅0.5%,远低于世界主要国家(1%-3%),若提升至1%,可新增超万亿元消费规模。离境退税政策通过降低购物成本(平均11%退税相当于价格折扣),直接刺激境外旅客在华消费,2024年离境退税销售额已实现快速增长,政策优化后将进一步释放需求,带动零售、文旅、餐饮等行业增收。
二是有利于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转型。境外旅客偏好老字号、智能产品、文创非遗等商品,需求导向将推动国内企业提升产品设计、品质和文化内涵,促进“国货潮品”创新升级。例如,华为手机、故宫文创、景德镇陶瓷等通过退税政策扩大国际影响力,形成“品牌出海”新路径,同时带动供应链、物流、服务等配套产业优化,提升整体消费供给质量。
三是有利于增强国际消费竞争力,吸引全球客流。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离境退税政策,我国通过降低门槛、提升便利度,可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例如,对比英国取消增值税退税(2021年起)、欧洲部分国家退税流程复杂,我国政策成为吸引境外游客的重要卖点,助力打造“购物天堂”形象,形成“旅游+消费”良性循环。
顶端新闻:央视新闻报道,五一假期会有大量外国人涌入中国,在线旅游预订平台数据显示,截至4月25日,今年“五一”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73%。在新的“优化离境退税、扩大入境消费”等政策的推动下,你预测五一期间的入境消费情况如何?
宋向清:在政策推动下,五一期间入境消费有望迎来“量价齐升”,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第一,政策红利集中释放,短期刺激显著。新政策(起退点下调、即买即退全国推广)自4月26日发布,恰逢五一假期,各地退税商店和景区已提前布局宣传(如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设置集中退付点,免税店推出“退税+折扣”叠加活动),预计境外游客尤其是东南亚、日韩短途客群(占当前订单主力)将集中体验退税购物,小额高频消费(如国潮服饰、智能小家电、特色食品)增长明显。
第二,入境游热度高涨,客流基础扎实。在线旅游数据显示,五一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173%,韩国、日本、新加坡等近程市场恢复迅速,叠加签证便利化(如240小时过境免签扩大至60个口岸),预计入境游客量同比增长超50%。结合离境退税政策,游客在景区、商圈的购物渗透率将提升,人均消费额有望增长20%-30%(退税节省成本转化为额外消费)。
第三,区域和品类分化,热门场景爆发。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旅游城市(拥有成熟商圈和退税商店网络)将成为消费核心,故宫文创、三星堆盲盒、西湖龙井等地域特色商品或成“必购清单”;免税店和机场退税点可能出现排队高峰,而“即买即退”集中退付点将分流压力,提升效率。
提振入境消费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
顶端新闻:对入境消费的重视和提振,是否有利于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三大项、八小项措施对扩大入境消费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宋向清:是的,重视和提振入境消费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对扩大入境消费具有积极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可以促进中外经贸人文交流,有利于强化国际连接。离境退税政策不仅是消费激励工具,更是“软联通”载体。境外旅客通过购买老字号、非遗产品,直接接触中国文化和现代发展成果(如新能源汽车周边、5G智能设备),形成“行走的文化传播者”。例如,购买苏州刺绣的游客回国后可能成为中国文化的推广者,助力“中国品牌+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二是可以推动“双循环”战略,有利于优化市场格局。入境消费吸引全球购买力流入,与我国扩大进口、支持国货出口形成“双向流动”。一方面,境外游客在华消费促进国内市场国际化,倒逼企业提升服务标准(如多语种导购、跨境支付便利化);另一方面,退税商品中的“中国智造”(如大疆无人机、华为电子产品)通过游客携带出境,成为“无声的广告”,助力开拓国际市场,形成“引进来+走出去”的良性循环。
三是可以展示制度型开放成果,有利于提升国际形象。通过优化退税政策(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完善消费便利化措施(如移动支付覆盖、免税店布局),我国向世界展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增强境外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这符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境外人员入境便利制度”要求,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具体实践。
来源:顶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