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有人用“孟姜女哭长城”作为例证,和我说秦朝有多残暴,有多鱼肉百姓。哎,怎么还有人拿评话故事当历史呢。今天就说说孟姜女是怎么来的,怎么个前因后果。
前几天,有人用“孟姜女哭长城”作为例证,和我说秦朝有多残暴,有多鱼肉百姓。哎,怎么还有人拿评话故事当历史呢。今天就说说孟姜女是怎么来的,怎么个前因后果。
孟姜女故事的原型,是左传中,齐国贵族,大夫杞梁的妻子。公元前 549 年(齐庄公四年),杞梁在齐国攻打莒国的战役中战死,齐庄公率军返回时,在郊外遇见杞梁的妻子,想在郊外吊唁杞梁。杞梁的妻子不高兴了,说,齐庄公这样礼制。如果杞梁有罪,就不应该被吊唁;如果杞梁无罪,按照礼制,应到宗庙或家中进行吊唁。这只是一个贵族夫人坚守礼制,维护丈夫尊严的故事。这个故事和长城没有一点关系。
那么贵族夫人杞梁的妻子,是怎么变成平民妇女孟姜女的呢?
这中间经历了战国到唐代,不少人的努力改剧本。
在《左传》成书后200年左右出现的《礼记・檀弓》中,曾子首次记载杞梁妻「哭之哀」,将故事重心从礼制转向情感表达。这时,故事中出现了“哭”字,不过此时和长城与孟姜女还没有关系。不过这个“哭”字,给后面的改编者指出了方向。孟姜女故事的主题就是“哭呀,哭倒长城骂倒秦”。
到了西汉,刘向整理图书,编撰《列女传》时,首次加入「哭夫崩城」情节:杞梁妻「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十日而城为之崩」,并投淄水自尽。这一版本奠定了后世孟姜女故事的基本框架。故事里增加了哭夫崩城和殉情的桥段。
到了唐代,敦煌曲词中出现了这样几句话,“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这里就开始说杞梁妻是孟姜女,往燕山的长城去了。也就是说唐代开始,杞梁妻变成了孟姜女。但真正完成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是恶僧贯休。这个和尚做了首诗,《杞梁妻》:「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秦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这个恶僧说秦始皇修长城死了很多人,孟姜女的丈夫也死在了长城。她就在长城边哭,一哭把城墙哭倒了,再哭把埋在长城下的丈夫尸骨哭出来了。
这明显就是一个民间故事,任何史书上都没有孟姜女哭长城的记载。汉朝的王充就批判过这件事。他说对着长城哭可能是真的,但哭倒了长城绝对是假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故事呢?
一是历朝历代的人,受了统治者的压榨,不敢直接反抗,只能借着始皇修长城确劳民伤财的事情借古讽今。二是始皇得罪人了,始皇统一六国后,搞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这一下子就得罪了三个能读书写书和有话语权的群体。
按照封建礼制,贵族们根据等级可以乘坐不同数量马匹拉的不同大小规格的车辆。车同轨后,贵族们尊显身份的高车大马没了,都统一成了一样的马车。这太没面子了,而且始皇推行的是法家的法制,不搞儒家礼制那一套,要求六国旧贵族们移风易俗,不仅削了面子,还削了里子,把六国贵族得罪的死死的。这也是为什么秦统一后总有人反叛的原因之一。
而书同文,则得罪了所有图书人。如果你看过张艺谋拍的电影英雄,里面有一个情节。秦军在攻打赵国时,赵国教读书的夫子,在秦军的箭雨下教导学生写字,口中说着秦能灭赵,但灭不了赵国的字。可这位老先生没想到,秦不仅灭国,还灭字。当时六国的文字文化各有不同,书同文,可以说把六国的读书人也全得罪死了。这也是秦灭亡后,为什么大部分读书人都著书立传,说秦不好的原因之一。
统一度量衡,你可能觉得这没有影响。但这对商人的影响很大。当时六国的度量衡都是独立的,各国都不一致,尺子长短不一,容器大小不同,称重标准不同。秦统一后,商人们都得按秦的统一规则交易了。这样商人无法再利用地域差异获利,跨区域交易的中介也没生意了。而且秦律对度量衡的监管极为严格,官方定期检查商人的度量器具。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器具商人需自行更换。这样一来,不法商人的 “灰色收入” 消失,甚至因无法适应新规,导致很多商人破产。因此,始皇也得罪了商人群体。商人也是有钱读书和著书立说的。
这么多人恨秦始皇,自然会想法给始皇泼脏水,自然也会衍生许多抹黑始皇的故事。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有人又用 “孟姜女哭长城” 论证秦朝暴政。我忍不住想:这个流传千年的 “历史悲剧”,其实是历代文人精心改编的 “剧本杀”。从春秋贵族夫人到秦朝民妇,孟姜女的故事演变史,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舆论密码。
故事的起点在公元前 549 年的齐国。大夫杞梁战死沙场,齐庄公率军归来,想在郊外草草吊唁。没想到杞梁妻当场怼了回去:“如果我丈夫有罪,何必吊唁?如果无罪,按礼制该到宗庙正式哀悼,哪能在野外敷衍?” 这位贵族夫人可不是哭哭啼啼的弱女子,她坚守的是春秋时期的贵族礼制 —— 丈夫的尊严,必须用庄重的仪式来捍卫。此时的故事里,没有长城,没有眼泪,只有贵族对礼制的较真。
这件事被记在《左传》里,本质是贵族阶层内部的礼仪之争。但谁也没想到,两百年后,有人开始给这个故事加 “感情戏”。《礼记》里突然多出一句 “杞梁妻哭之哀”,第一次让 “哭” 成为关键词;一个“哭”字,为后面的改编者指明了方向。到了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剧情突然开挂:杞梁妻抱着丈夫尸体在城下痛哭十天,直接把城墙哭塌了,最后投河殉情。你看,从 “礼制捍卫者” 到 “悲情烈女”,文人已经开始按自己的需求改写剧本了。
真正让故事发生质变的是唐朝。敦煌出土的《孟姜女变文》里,第一次出现 “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 的唱词,正式给女主角取名 “孟姜女”,还把故事背景搬到了燕山长城。更妙的是诗僧贯休的《杞梁妻》:“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秦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他大笔一挥,把春秋的齐国大夫变成了秦朝修长城的民夫,杞梁妻的眼泪,也从哭倒齐国城墙变成了控诉秦始皇暴政。
为什么唐朝人这么爱改剧本?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就明白了。安史之乱后,百姓饱受徭役之苦,文人不敢直接批评当朝统治者,就把矛头对准 “遥远的秦始皇”。就像现在的职场人不敢骂老板,只能吐槽 “隔壁公司的奇葩制度”,借古讽今从来都是安全牌。何况秦始皇修长城确有其事,“暴秦” 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改编起来毫无违和感。
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故事呢?因为秦始皇得罪了三个 “惹不起” 的群体孟姜女故事能流传千年,本质是一场持续两千年的 “舆论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干了一件大事,直接得罪了三个掌握话语权的群体:
春秋时期,贵族出门讲究 “车不同轨”—— 天子坐六匹马拉的车,诸侯坐四匹,大夫坐两匹,车轮宽度各有规定,这是身份的象征。秦始皇一声令下 “车同轨”,所有马车必须统一轮距(六尺),贵族们的 “定制豪车” 全成了大路货。更让他们愤怒的是,秦朝推行法家制度,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以前靠出身就能当官,现在得靠军功和能力。面子里子都没了,六国旧贵族能不恨吗?秦末的叛乱,很多都是这些旧贵族的后代。
去过故宫的朋友都知道,石鼓文上的秦国文字和六国文字差别极大。秦始皇推行 “书同文”,强制使用小篆统一文字,相当于让六国人放弃飘逸的 “手写体”,必须用秦国的 “印刷体”。这对读书人来说,简直是 “文化灭国”。就像电影《英雄》里演的,赵国老学究宁愿死在箭下,也要教孩子们写赵国文字 —— 老学究致死都认为秦能灭赵,但灭不了赵国的字。可这位老先生没想到,秦不仅灭国,还灭字。在秦朝灭亡后,儒生们集体 “反攻倒算”,把秦朝写成 “暴秦”,很大程度是在报 “文字之仇”。
战国时期的商人有多爽?齐国的 1 尺等于 19.7 厘米,秦国的 1 尺等于 23.1 厘米,商人可以在秦国用 “大尺” 买布,到齐国用 “小尺” 卖布,轻松赚 20% 的差价。量器更夸张,秦国 1 斗能装 2000 毫升,燕国 1 斗只有 1600 毫升,倒腾粮食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这些 “计量套利” 全被禁止了,而且秦律规定每年必须校准度量工具,误差超过 2% 就要罚款。习惯了 “大进小出” 的商人,突然要合规经营,相当于断了财路。更惨的是,秦朝重农抑商,商人地位一落千丈,他们自然要在史书里 “抹黑” 秦始皇。
孟姜女的故事越传越广,本质是三个被得罪的群体联手 “写剧本”:贵族用它怀念旧礼制,读书人用它控诉文化灭绝,商人用它吐槽经济管制。就像明代文人写《孟姜女传奇》,特意加上 “秦始皇逼婚” 的情节 —— 你不是推行法治吗?我就编个 “皇帝好色” 的故事恶心你;清代民间传说里,孟姜女变成 “葫芦里蹦出来的”,还能 “哭出黄金”,这是底层百姓在用神话对抗现实的苦难。
其实早在汉代,王充就在《论衡》里戳穿过漏洞:“长城长达万里,怎么可能被一个女人哭倒?” 但人们不在乎真相,因为传说从来不是历史,而是集体情绪的出口。就像现在的网络梗,一旦契合了大众心理,就会疯狂传播,哪怕与事实无关。
下次再有人用孟姜女骂秦朝,不妨想想:这个故事里的 “暴秦”,可能是六国贵族的怨气、儒生的不满、商人的失落,共同编织的 “舆论气球”。历史的有趣之处,正在于透过传说的迷雾,看到背后那些真实的利益博弈与情感诉求 —— 毕竟,每个流传千年的故事,都是无数人在不同时代写下的 “内心独白”。
来源:杂家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