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近年来,湖南深入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版权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涌现出一批在版权领域的典型代表,在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成果丰硕。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之际,在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版权局)的指
编者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近年来,湖南深入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版权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涌现出一批在版权领域的典型代表,在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成果丰硕。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之际,在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版权局)的指导下,红网、时刻新闻推出“加强版权保护 激发创新活力”系列报道,走进这些版权工作优秀单位,以点带面,探寻湖南版权工作的创新逻辑与生动实践。
张家界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集聚47家版权企业。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覃宵 张家界报道
武陵山脉腹地,一场关于民间文艺基因的守护工程正在展开。自2023年11月成为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城市以来,张家界以版权保护为支点,撬动起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的创新实践。截至目前,全市完成民间文艺版权作品登记5579件,孵化出9家版权示范基地,形成“保护-转化-增值”的完整生态链,为民族地区的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提供了新范式。
模式创新:构建“一书一站两馆四基地”
立足多民族的区域现状及民间文艺资源独树一帜、绚丽多彩的特色,张家界市创新性地实施了“一书一站两馆四基地”模式。
“一书”即出版《张家界民间文艺概览》,对全市的民间传统音乐、戏曲技艺等进行摸底和整理。“一站”即成立湖南省版权基层工作站(张家界站),提供高效便捷的作品登记服务。“两馆”即建设张家界民间文艺版权博览馆和线上博览馆,集中展示张家界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利用情况,提供作品登记、版权存证、版权交易等数字版权综合服务。“四基地”即创建文创产品版权基地、民间歌舞版权基地、手工艺版权基地和雕塑、烙铁画版权示范基地。
“一书一站两馆四基地”模式,为民间文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抓手,有力推动了民间文化传下去、活起来、走出去。
科技赋能:数字技术破解传承困局
面对民间文艺传承断代危机,张家界探索出“数字化保护+场景化活用”双轨模式。
武陵源雕塑艺术村引入3D扫描技术,将土家族傩戏面具制作工艺转化为可交互数字课程,在7所中小学开设“非遗数字课堂”,吸引3000余名青少年参与技艺传承。
“VR技术让我们突破了物理限制。”即将上线的张家界民间文艺线上博览馆负责人介绍,该平台运用元宇宙技术搭建虚拟展馆,实现桑植民歌、板板龙灯等非遗项目的360度沉浸体验。
产业破壁:版权价值释放乘数效应
“乖幺妹”土家织锦构建的“非遗研学+文创开发+电商直播”产业链,带动周边6个村寨500余名绣娘就业。
在文旅融合战略下,张家界民间文艺版权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乖幺妹”土家织锦开发有限公司新开发的“数字织锦”系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该企业构建的“非遗研学+文创开发+电商直播”产业链,带动周边6个村寨500余名绣娘就业,人均年增收2.4万元。
《张家界·魅力湘西》演艺项目植入14项非遗元素,年度观演人次突破150万。
文旅市场的化学反应更为显著。张家界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集聚47家版权企业,推出的“非遗+科技”体验项目拉动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38%。《张家界·魅力湘西》演艺项目植入14项非遗元素,年度观演人次突破150万,衍生品收入占总营收的25%,创下文旅融合新标杆。
站在新的起点,张家界正谋划更宏大的版权生态蓝图:将民间文艺保护传承和惠民富民相结合,以产业发展促进民间文艺的保护和传承,充分调动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工作的全域参与热情……这座世界自然遗产之城正书写着文化传承的时代答卷。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