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山为你“读”《三家巷》!AI复原他的声音带你重回那时广州茶……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7 22:35 2

摘要:更特别的是——我们用AI复原了广东文坛大家欧阳山的声音,朗读他的代表作《三家巷》(节选),带你穿越回百年前广州三家巷的市井烟火。音频中还可以听到欧阳山先生的原声,原声节选自2008年“欧阳山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的视频资料,尽管仅有37秒,但依旧非常珍贵。感谢欧

(⬆️点击收听音频)

你是甜豆花党,还是咸豆花党?

你知道南北方人对“青菜”的理解也大不同吗?

本期“花地夜读”,我们从一碗豆花、一桌早茶,聊到广东人心中的广式茶楼文化。

更特别的是——我们用AI复原了广东文坛大家欧阳山的声音,朗读他的代表作《三家巷》(节选),带你穿越回百年前广州三家巷的市井烟火。音频中还可以听到欧阳山先生的原声,原声节选自2008年“欧阳山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的视频资料,尽管仅有37秒,但依旧非常珍贵。感谢欧阳山先生外孙女田海蓝女士和广东文学馆的大力支持。

《三家巷》是总题为“一代风流”的五卷本长篇的第一卷,书中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广州,围绕周、陈、何三户人家展开。欧阳山用通俗绵密的笔触,画出了一幅上世纪广州都市生活的风俗画。《三家巷》作为一部革命现实主义题材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19年,《三家巷》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1959年8月3日,《三家巷》的故事开始在《羊城晚报》副刊《花地》连载。欧阳山的外孙女田海蓝回忆,那时,每到下午三四点,广州的书亭和报摊前总是排起长龙。广州读者纷纷购报,戏言“四分钱买《三家巷》”。

喜欢《三家巷》的作家也很多。作家莫言曾在2019年花地文学榜“年度作家”获奖感言中提到:他少年时期对广州梦幻般的想象,皆来自《三家巷》——石头的街巷、连绵的雨、闷热的夏季,还有珠江里滚滚的流水,以及女人穿的那种木头拖鞋、男人穿的大汗衫、广州人吃的食品……在他读到区桃在沙面游行被流弹打死时,还趴在麦秸草上低声抽泣起来。“我心中那个难过,那种悲痛,难以用语言形容。”

这次朗读的片段,是关于周炳当学徒的故事。他在欧华家喝烧酒、吃美食、看龙船,还去海珠戏院看戏。短短几个片段就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立体的人物形象。在很多评论家看来,《三家巷》最亮眼的地方就是人物写得非常漂亮。尤其是主人公周炳,欧阳山写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周炳有勤劳勇敢、正直善良等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又有小资产阶级爱幻想、多愁善感等毛病。

《三家巷》里面还写了大量跟广州饮食相关的内容,有写小吃的:书中周杨氏很疼爱胡杏,“总爱买点香、脆好吃的东西,像咸脆花生、蚝油蚕豆、鸡蛋卷子、南乳崩砂之类,放在茶食柜子时,见了她,就塞给她吃”。

有写早茶的: 陈文雄有天就拖了周榕到玉醪春茶室去喝早茶,“他们跑上楼去,找了一个最好的房座,泡了一盅上好的白毛寿眉茶,一盅精制的蟹爪水仙茶,叫了许多的虾饺、粉果、玫瑰酥、鸡蛋盏之类的美点,一面吃,一面谈”。

还有写小贩兜售豆腐花和绿豆沙的场景:在夏天,吃一碗清甜的豆腐花,十分可口宜人。小家伙何守礼见到又香又甜的、滑溜溜的嫩豆腐就已经“心神飘荡”,也顾不得家教,端起小碗,一口气咕噜噜地就喝了下去。

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你心中最爱的广州美食是什么?

本期评论区点赞最高的小伙伴,将获得“花地有声”图书盲盒一份!

【时间轴】

00:14 主持人开场,介绍欧阳山及《三家巷》背景

07:33 朗读《三家巷》原文片段,引出南北甜咸豆花之争

11:27 三位嘉宾分享自己心中的广式茶楼文化印象

14:36 讨论南北方对“青菜”概念的不同理解

18:15 欧阳山珍贵原声:何谓好的作品?

20:36 AI复原欧阳山声音朗读《三家巷》片段

《三家巷》第三章节选(1959年8月9日刊载于羊城晚报《花地》副刊):

旧历五月初五那一天,周炳就到南关珠光里区华家里去当学徒。大清早起,周杨氏就忙着给他收拾东西。家里没有别的人,只剩下他母子两人。周铁一早就上打铁铺子去了。周金在石井兵工厂做工,一个月难得有两天在家。周榕和周泉都上学去了。可就是母子两人,却比往常更加热闹。衣服鞋袜,手巾牙刷,堆满了整个神厅。依周杨氏的意思,这也得带上,那也得带上;依周炳的意思,这也不带,那也不带,光带一条洗脸手巾,一把牙刷就行。一个包袱解开了又结上,结上了再解开,两个人争执不休。后来妈妈还要在包袱外面,再捆上一张草席,这才算停当了。周炳扛起了那分量不轻的行李,兴高采烈地举步就走。妈妈一直送出大街外面,望着他走远了,才转回三家巷,一面进屋,一面擦眼睛。

区家那天停工过节,全家人都穿了新衣服,在神厅里和天井里玩耍,十分快活。大表姐区苏和二表姐区桃都涂了胭脂水粉,梳了光滑粗大的辫子,十分漂亮。区苏一见周炳,就剥粽子给他吃。区桃拿了几个喷香的蒲桃,揣在他的衣兜里,又拿雄黄、朱砂在他的天堂上画了一个端端正正的“王”字。

周炳一面嚼着蒲桃,一面捧着区桃那张五官精致的杏仁小脸,拿雄黄、朱砂给她点了一颗圆圆的眉心。点完了,大家就嘻嘻地笑。区细和区卓本来在天堂上已经画了“王”字,看见姐姐点了眉心,又缠住周炳要点眉心,点了眉心又要画脸,后来都把脸画得像大花脸一样,大家这才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地大笑一阵。

中午的时候,全家大小都和客人一道,围坐着一张矮方桌子吃过节饭。栗子炖鸡,猪肉做汤,还有大盘的鱼,大盘的菜。区华还让周炳喝了半杯双蒸酒。周炳从来没有喝过烧酒,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香的菜,没有跟这样快乐的人一道吃过饭,很快就红了脸,眯起眼睛,痴痴迷迷地笑着,昏昏沉沉地又饱又醉了。

吃过饭之后,周炳就闭上眼睛,躺在神厅里的杉木贵妃床上。这时候,他的两边脸蛋红通通的,鼻子显得更高,更英俊,嘴唇微弯着,显得更加甜蜜,更加纯洁。他的身躯本来长得高大,这时候显得更高大,也更安静。初夏的阳光轻轻地盖着他,好像他盖着一张金黄的锦被,那锦被的一角又斜斜地掉在地上一样。

姑娘们都没事装有事地在他跟前走来走去,用眼睛偷偷地把他看了又看。周炳睡了一会儿,区华又叫区桃推醒他。以后,区华就带着区苏、区桃、周炳、区细、区卓这五个孩子,到长堤外面去看龙船。看了一会儿龙船,又带他们到海珠戏院,买了几张“木椅”票子,爬到最高的三层楼上面去看戏。这一天,直把孩子们乐坏了。

后来,在皮鞋匠区华家里的事实可以证明:周炳不单是不笨,也不是光爱玩耍,不想干活的懒人。不管什么手艺,画样子,切皮子,上麻线,砸钉子,打蜡,涂油,他都一学就会。加上他手劲也大,心思也巧,干活又实心实意,一坐在板凳上,就干到天黑,也不歇手。

因此不久,区华把皮鞋,布鞋,上鞋,补鞋,什么活都交给他做,他也都做出来了。区华常常摸着他那剃光了的圆脑袋说:“好小子,不到十五岁,你就会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皮鞋匠了!”周炳也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皮鞋匠,并且想得很远。他悄悄地拿眼睛瞅了一下坐在缝纫机后面车皮鞋面子的三姨区杨氏,就想到将来他有一天会象三姨爹那样坐在铁砧子后面砸皮鞋,而坐在缝纫机后面车皮鞋面子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表姐区桃。

不过他虽然这么想了,却没敢说出口来。那左邻右里的孩子们跟他们一道玩耍的时候,也常常拿小两口子这一类的话来取笑他们。周炳听了,心里高兴,脸上可不敢露出来。区桃只是红着脸,低着头,不做声。大人们听见了,也没有说什么。提起左邻右里的孩子们,周炳觉着十分快活。

在三家巷的时候,那儿只有陈家跟何家的孩子在一起玩儿,官塘街外面的孩子不大进来,他们也不出去,就是那么死窟窟的几个伴儿。珠光里这边可是不大相同。这里是通街大巷,时常有二三十个朋友,在一起玩耍。其中,有些是跟区苏在一起做工的,有些是跟区桃同出同归的。

有些男孩子,都是十二三岁年纪的,像手车修理店小工丘照,裁缝店小工邵煜,蒸粉店小工马有,印刷店小工关杰和清道小工陶华,都跟周炳十分要好,有空闲在一道玩儿,有好戏在一道唱,有东西在一道吃,有钱在一道赌,有架在一道打,简直谁也离不开谁。这样讲义气的朋友,从前在打铁铺的时候,隔篱邻舍还有那么两三个,在三家巷里是再也找不出来的。

【名家简介】

欧阳山(1908年12月-2000年9月26日),原名杨凤岐,笔名凡鸟、罗西等,出生于湖北荆州,50年代后定居广州。曾任中国作协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战果》《高干大》等,中篇小说《玫瑰残了》《竹尺和铁锤》《红花岗畔》等,短篇小说集《七年忌》《生的烦扰》,粤语中篇小说《单眼虎》,短篇小说《那一夜》《水棚里的清道夫》《心的俘虏》等,文集《欧阳山文集》(七卷),系列杂文《广语丝》《广语丝二集》等。2000年1月被授予中国文艺界最高荣誉“中国文联荣誉委员”纯金证章。他的作品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细腻的叙事笔调、出色的心理描写、环境描写、革命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小说语言使作品具有了细腻绵密的艺术格调。

本期主播:

孙磊,羊城晚报记者

刘颖颖,羊城晚报记者

梁喻,羊城晚报记者

收听方式:

您还可以在羊城晚报·羊城派、小宇宙、喜马拉雅等平台找到我们。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