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5年前,我也主张大学不该有围墙,因为我在国外见到的欧美大学都没有围墙。今天,我却反对中国的大学校门彻底开放,反对任何人想进就进。因为,我对大学围墙的认知已经不再浮浅。
15年前,我也主张大学不该有围墙,因为我在国外见到的欧美大学都没有围墙。今天,我却反对中国的大学校门彻底开放,反对任何人想进就进。因为,我对大学围墙的认知已经不再浮浅。
新华社的文章主张彻底开放高校大门,理由之一是西方大学没有围墙。这说明,新华社记者对欧美大学管理模式的认知是浮浅的,机械地对比之后得出“他有我也要有”的幼童式思维。
该文章还以为,学校开放大门才是学术思想的开放;实际上,学校是否开放,与大门根本没有关系。麦卡锡主义时期,没有围墙的美国高校,其学术和思想是何等的封闭!我希望新华社记者学习学习美国大学的这段历史!
1、围墙缺失≠管理真空:美国校园的安全逻辑
美国大学虽无实体围墙,但其安全保障体系基于多重隐性机制,极其严格。城市中心大学由市政警察管辖,郊区校园配备专业安保团队,两者都是以荷枪实弹来形成威慑。举几个例子:
(1)哥伦比亚大学与纽约警局建立实时联动机制,通过遍布校园的紧急呼叫柱实现快速响应。
(2)德国洪堡大学虽无围墙,但通过警方直接介入和社区共治维持秩序。
(3)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长期推动建立私人警察部队以加强校园及周边社区的安全。
2、国外高校真的没有围墙吗?不!
国外大学没有围墙是有其历史和制度原因的,而随着形势的变化,一些高校调用警力加强治安管理,升级安保措施;少数有条件的高校,则开始增加建设围墙。例如:
(1)美国福特汉姆大学:校园长期设有围墙和严格的门禁系统;
(3)美国摩根州立大学:该校被迫加建围墙,保障校园安全,加建围墙的美国大学还有不少。
美国福特汉姆大学
3、不应当无视中西方文化、历史和制度的差异
中国自古有“城郭之制”的安全管理传统,围墙方式是一种“化零为整”式的保护,是一种成本最低的管理模式。
国外大学校园开放,是殖民时期城镇无序发展的结果。这些大学,绝大部分建筑都是封闭式管理的,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围墙,一种“化整为零”的保护。例如,哈佛图书馆需刷卡进入,普林斯顿实验室需三重验证,形成“开放中的封闭”。
西方的私有产权制度通过法律确立无形的“权利围墙”:非法入侵私人领地可被击毙,因此大学无需实体围墙维护安全。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状态,其社会成本和管理成本是很高的。美国的大学为什么不存在“校闹”?为什么国外学生的健康、财产、生命损害不会由高校担责?新华社记者们思考过吗?
4、为什么中国的高校实行有序管理?
随着时代的变化,完全开放大学校园已经不合时宜,因为各种干扰在所难免。这种干扰不仅违背大学的本质功能,更造成高校师生时间成本的无谓消耗。请看几个事例:
(1)武汉大学樱花季期间,日均10万游客涌入校园,蜂拥而至的直播团队在图书馆前架设设备,旅游团导游的扩音器声压过教授讲课声。
(2)上海某高校食堂因社会人员大量涌入,导致学生就餐排队时间延长至90分钟,教室、体育场馆等设施被占用,学生权益遭受实质损害。
(3)2019年,南京某高校发生社会人员尾随学生混入实验室事件,导致价值百万元的实验设备受损。
(4)2023年暑期,清华大学每日接待超过3万名社会游客,未预约的参观者在教学楼随意穿行,导致多个课堂因噪音干扰被迫中断。
与以往的彻底开放相比,的确有所不同,但这种管理模式是对新形势变化的调整。“以前为什么开放,现在为什么不可以”的提问,显示出你的抱残守缺。
事实证明,全开放校园使得人员身份核验机制形同虚设,给校园安全埋下重大隐患。北京师范大学保卫处统计显示,实行预约制后校园治安案件下降72%,验证了可控开放的有效性。校园作为特殊公共场所,需要建立区别于街道的安全管理体系。
现在的中国各高校,并非不开放校园,而是采取预约申请制,有序管理。早在2024年初,教育部就发文建立大学校园开放的健全机制。预约登记、时段管控、区域划分等有序开放措施,既维护校园本体功能,又搭建起知识共享的桥梁。这种开放不是放任式的无序开放,而是多方共赢的现代治理实践。校园门口设置预约闸机,它是在为文明参观与学术尊严构筑双向保护的屏障。
来源:金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