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钱币不仅是经济交易的媒介,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每一枚古钱币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和文化内涵。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朝代,其铸币工艺和钱币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祥符通宝,作为宋真宗祥符年间(100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钱币不仅是经济交易的媒介,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每一枚古钱币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和文化内涵。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朝代,其铸币工艺和钱币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祥符通宝,作为宋真宗祥符年间(1008-1016年)铸造的一种铜钱,不仅是宋代货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宋代文化、宗教和政治的缩影。
祥符通宝的铸造背景与宋真宗时期的“天书祥瑞”事件密切相关。宋真宗为了巩固统治,宣扬“君权神授”,制造了一系列“天书祥瑞”的神话,祥符通宝便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钱币上的“祥符”二字,寓意吉祥、符瑞,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祥瑞之兆的崇拜和追求。祥符通宝不仅是一种货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宋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庇佑的信仰。
本文旨在通过对祥符通宝的深入鉴赏,揭示其背后的历史典故、文化内涵和稀有版别。通过对祥符通宝的铸造背景、版别分类、文化意义及收藏价值的探讨,希望能够为宋钱收藏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激发他们对祥符通宝的共鸣和喜爱。
”
01
—
《大中祥符》天书-封禅闹剧
宋真宗赵恒(968-1022年),是北宋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期间(997-1022年)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使得北宋进入了鼎盛时期。然而,宋真宗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内外压力,他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制造“天书祥瑞”事件。
“天书祥瑞”事件始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当时宋真宗声称在皇宫中发现了《大中祥符》天书三卷(文曰:“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其正。世七百,九九定”)。书中预言他将成为“太平天子”,并预示国家将迎来祥瑞之兆。这一事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成为宋真宗宣扬“君权神授”的重要手段。为了进一步巩固这一神话,宋真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接着大赦,加恩,赐京师大酺五日。并铸造了祥符通/元宝,以此纪念这一祥瑞之兆。
一时间,天下争言祥瑞,一场煞有介事的迷信大骗局由此揭幕。
三月,真宗命朝臣讨论封禅事。封禅就是祭天仪式,属于帝王代兴天下太平以后封祀泰山昭告成功的大礼,秦始皇、汉武帝都举行过这一大典。
后世帝王虽然对封禅礼心向往之,却还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功业是否与这一大礼匹配,不敢造次而行。
王旦五次率领文武百官、诸军将校乃至藩夷、僧道、耆寿二万四千余人,上表请求真宗封禅。请愿必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王旦把少数民族代表(藩夷)、宗教界代表(僧道)和德高望重的民主人士的代表(耆寿),也都恰到好处的拉上了。
真宗问权三司使丁谓经费如何,回答说:“大计有余”。真宗决定过一把封禅瘾,在六月的一次朝会上又说,去年那位神人又托梦告知有天书降于泰山,果然在泰山醴泉亭得到天书。
于是又是群臣称贺,皇帝拜受,为封禅铺平了道路。
十一月,真宗的大队人马还拐到曲阜谒见了孔庙,赐钱三百万。封禅大礼前后历时57天。此后天下争言符瑞,竞献赞颂,举国如痴如碎。
十月初四,封禅队伍以天书为前导,浩浩荡荡向泰山进发,共走了17天,才到泰山脚下。斋戒三日,登山举行繁琐的封禅礼,又是大赦天下,文武官都进秩,赐天下大酺三日,公费宴庆遍及全国。
真宗时期,京师和地方上建成了一大批官办宫观,朝廷就任命了相应官员去负责管理,与此同时,真宗又设立了一种与宫观相关的荣誉性的虚衔,可以多领一份俸禄而不必赴任视事,这种官往往以提举某某宫观命名。
宫观官在真宗以后成为官僚队伍中一个特殊系列,一方面说明了宋朝政府与道教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冗官和冗费的严重程度。
与此同时,在大中祥符五年“圣祖”降临以后,真宗就命王钦若、曹谷和张君房整理新道藏。四年后,新道藏基本修成,命名为《宝文统录》;天禧三年(1019),经增补共计4565卷,抄录了七藏,真宗重新命名为《大宋天宫宝藏》,在道教史上倒有着重要的地位。
自大中祥符元年起,真宗导演的神道设教的闹剧真可谓一年一个样,他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导自演的角色之中了。
《宋史·真宗纪》评说澶渊之盟以后的天书封祀是“一国君臣如病狂”。明代李贽也说:“堂堂君臣,为此魑魅魍魉之事,可笑,可叹!”
乾兴元年(1022),真宗去世,天书也都随葬入陵,结束了长达15年的天书闹剧。
在财政上,东封泰山耗费八百余万贯,西祀汾阴耗资更增二十万贯,这还不计亳州之行。营造玉清昭应宫缺少具体的支出记载,但仅雕三座塑像就用去金一万两,银五千两,则二千六百余座建筑的糜费可以想见。倘若将京城景灵宫、太极观和各地宫观都计算在内,其费用之大恐怕不是几千万贯所能打住的。
真宗前期,经过近四十年的经济恢复,天下富庶,财政良好;由于装神弄鬼的折腾,几乎把太祖太宗的积蓄挥霍殆尽,到其晚年“内之蓄藏,稍已空尽”,留给后人的是一个空壳子。
令人痛惜的是两个在宋真宗时任过宰相的人物:寇准和王旦,他们一生以正直闻名于世,却在天书等事上栽了大筋斗,遗恨千古。
天书初降时,王旦恰任首相。真宗与王钦若谋划天书降之事,很怕王旦反对,王钦若事先找王旦商量,软硬兼施,王旦勉强表示同意。宋真宗怕他反悔,又单独召见他,宴饮之后,赐他一尊酒,说:“这可是极好的美酒,拿回去与夫人孩子们一同享用吧。”回来王旦打开一看,尊内装的竟全是珍珠。一方面是皇帝的天威,一方面是丰厚的赏赐,王旦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顺从了。然而这从此成了王旦的心病。事情闹得越大、越离谱,王旦的内心就越痛苦,终日郁郁不乐。他深以未直言劝谏为憾,在自责中死去。
寇准对王钦若等人搞天书降一事也不赞同,且有所表示,但他知道这事有宋真宗的支持,便未公开反对。后来他出任知永兴军,管内军官朱能报称发现天书降临(时为天禧三年三月,按顺序应为第四次天书降)。寇准起初不肯写奏,无奈皇帝派贴身宦官周怀政去给他施加压力,只得依令行事。后来寇准被任命为宰相,有人劝他揭露此事真相以争取主动,寇准怕丢宰相名位,没有采纳。不料,不久周怀政、朱能犯了谋反罪,伪造天书之事也被揭发出来,寇准因此被贬死雷州。他一生清白,却因天书事件污了晚节。
02
—
祥符通宝鉴赏
“祥符”乃祥瑞的符命,表福,禄,寿之意,富有祥瑞满溢之气,是名副其实的“吉祥符”。
祥符通宝、元宝为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铸行。祥符钱自古即被作为“吉祥钱”收藏或赠予,它象征祥瑞符命,寓福、禄、寿之意,男女青年也多作为定情之物。宋真宗在位二十三年(998-1021年),共用了四个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祥符通宝、元宝为他的第三个年号钱。
祥符钱普品在一般钱币书中均有所载,以“祥符元宝”为主,见有小平、折二、折三、折十及特大型钱,折五型未见;“祥符通宝”普品也较多,但仅见小平钱一种(含小平大样)。祥符合背钱在图谱中仅见元宝小平小字合背钱一种,“祥符通宝”小平合背钱未见载,刊物也很少有所介绍。此所示“祥符通宝”小平大字合背钱(倒合背)应属珍稀之物,其直径为24毫米,穿5.7毫米,厚1.8毫米,重4.96克,钱文真书,右旋读,中缘、中穿、厚肉,青铜材质,老生坑(出土后传世),锈色包浆均极自然,毫无酸浸土埋、人工作旧的生硬之感。
祥符通宝的版别繁多,根据钱币的大小、重量、钱文风格和铸造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多个版别。常见的版别包括小平钱、折二钱、折三钱等。
小平钱:小平钱是祥符通宝中最常见的版别,直径约2.4厘米,重约3.5克。钱文清晰,笔画工整,背面多为光背,少数有星月纹饰。
折二钱:折二钱直径约2.8厘米,重约7克。钱文较小平钱更为粗壮,笔画有力,背面多为光背,少数有星月纹饰。
折三钱:折三钱直径约3.2厘米,重约10克。钱文粗壮有力,笔画清晰,背面多为光背,少数有星月纹饰。
祥符通宝的稀有版别主要包括大字版、小字版、背星月版等。这些版别因其铸造数量稀少,存世量有限,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大字版:大字版的“祥符”二字较普通版别更为粗大,笔画有力,钱文清晰。鉴别大字版的关键在于观察钱文的笔画粗细和字形大小。
小字版:小字版的“祥符”二字较普通版别更为细小,笔画纤细,钱文清晰。鉴别小字版的关键在于观察钱文的笔画粗细和字形大小。
背星月版:背星月版的背面有星月纹饰,星月纹饰的位置和形状各异。鉴别背星月版的关键在于观察背面的星月纹饰。
在北宋钱币中,多见有御书对钱,而祥符钱无论元宝还是通宝都未见对钱,因为多数对钱,篆书体是不可或缺的,而祥符钱则未见有篆书体,因此也就构不成对钱。祥符钱的铸工,除个别元宝大钱外,普遍不及前朝精美。祥符钱的钱文看上去似乎也不那么隽秀,究竟属于何种书体,前人曾有过研究,多认为它属虞(世南)体,据说真宗曾教潜邸归臣张耆等书以虞世南体字法,但所见祥符钱文多样,是否都是御书、都是虞体?还值得研究。
祥符钱开始是铸行铜钱,后增铸大量铁钱。据史料记载,大中祥符元年元月癸巳,赐辅臣新铸御上“祥符元宝”钱。而到了祥符七年(1014年)二月乙亥,知四川益州转运使凌策,鉴于“钱轻则易赍,铁少则熔者鲜利”之状况,奏请开铸“祥符元宝”大铁钱,每贯重十二斤十两(旧制),以一当十,平准铜钱所值。是时益州有惠民监、嘉州丰远监、兴州济众监,岁铸大铁钱二十一万贯。但因铁钱重,不便携带和交易,巨商开始使用了“交子”。
由于铁钱易腐又时隔千年,尽管当时铸量很大,但已成为难得一见的稀物。铁质“祥符元宝”今见有小平、折二、折三型三种,是否都是益州所铸难以考证。“祥符通宝”未见有铁钱,这可能是益州仅赐铸“祥符元宝”铁钱,而未允铸通宝铜钱和通宝铁钱。就连收录比较全的、由中国钱币协会主编的《两宋铁钱》一书,也未见载有“祥符通宝”铁钱。这里需要提醒的是,“祥符元宝”折十和特大型钱有清仿品,集藏时要特别注意。另外就是祥符通宝只见小平,而无大钱,如遇此情况,更应仔细辨别。
集藏古钱币总是和鉴伪联系在一起的。真宗朝四个年号钱,咸平、景德、祥符、天禧小平钱普品(光背)存世量大,较多见,在钱币图谱中都称为最低档,也没什么收藏价值。但是这四个年号钱中也不乏有珍品,以祥符钱而言,背有星月纹的小平钱则稀见,市价也都在千元以上,折二型“祥符元宝”属试铸,所见更罕。有一种阔轮厚肉型大钱为蜀地所铸,今更为难得。有一种折十和特大型“祥符元宝”,属试铸品和镇库(开炉)钱,所见极罕,但这种钱早在清时就已有仿品,从钱文、包浆锈色、材质、形制等方面可以区分。
“祥符元宝”铁钱,只要是真品,无论大小都具收藏价值。“祥符通宝”小平钱(光背)为普品,与“祥符元宝”小平(光背)一样价格低廉,不具收藏价值,但背有星、月纹者珍稀,合背钱更是前所未见。“祥符通宝”大钱,无论铜质还是铁质,均未见。祥符钱的版式很多,仅钱文就有宽窄、俯仰、大小、进退之分,又有阔缘、宽缘、中缘、窄缘之不同,图谱中所刊录的仅仅是祥符钱版式的一部分,相当部分还要靠泉界朋友去发掘汇集,千万不要受图谱所限,更不能依图谱所载判定真伪,只要是珍品、真品,千万不要放过,要综合分析才是,这样,收藏才不失其趣味。
来源:悟空聊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