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在网上花点“小钱”,认养一批果蔬、茶叶或是鸡鸭鱼牛羊等农产品,有人在农场里帮你种、帮你养,你就坐等上好的农产品寄到家,或者每年6%以上的现金回报,是不是心里美滋滋?
你在网上花点“小钱”,认养一批果蔬、茶叶或是鸡鸭鱼牛羊等农产品,有人在农场里帮你种、帮你养,你就坐等上好的农产品寄到家,或者每年6%以上的现金回报,是不是心里美滋滋?
“云养经济”兴起于互联网时代,是一种涵盖“云养殖”“云种植”“云种菜”等形式的新兴经济模式。消费者可通过互联网平台付费,认领指定的动植物或农产品,由线下养殖场或农场代为种养,收益可选择产品返还或现金回报。
2025年4月22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金融监管总局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云养经济”领域欺诈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的通知》,提到近年来“云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活动高发,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发展农业产业的幌子开展欺诈活动,借助互联网将正常的农产品种养、销售包装为投融资产品进行宣传兜售。
这是四部门在三个月内第二次就“云养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联合发文。
早在2025年1月27日,上述四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防范“云养经济”领域欺诈风险的提示》,其中总结了“云养经济”领域欺诈活动的三大主要特征:
一是以“农业+科技”为噱头,炒作田园生活、有机生态、智慧农业等热点,伪造养殖、种植的视频图片来虚构或夸大实际生产场景,对外宣称低风险、高收益,但真实经营模式难以支撑其承诺收益;
二是网络属性强,不法分子依托互联网、移动应用程序开展运营,通过网上支付工具收付资金,风险波及范围广、扩散速度快,资金监管和追踪难度大;
三是存在多种违法犯罪风险,不法分子以种养收益分红、农特产品返还等为诱饵,吸引公众投入资金,有的利诱参与人发展人员加入,不断扩充资金池,涉嫌非法集资、传销等多种违法犯罪行为。
常见于云养经济领域中的不法行为,多被包装成“稳赚不赔”“高额回报”的理财产品,吸引消费者入局,从事非法集资活动。
2024年,上海警方侦破了一起涉案金额超5亿元的“云养牛”非法集资案。犯罪团伙搭建虚假网络平台,伪造牧场视频,声称投资者只要在线上认养牛,便可享受年化6%到12%的稳定收益。其中一名受害人起初投入5000元后尝到甜头,后续追加至300万元,平台方则将其账户内的牛强制折抵成6万斤无法变现的牛肉额度。最后警方介入侦查,发现平台宣称的牧场根本不存在,所有展示素材均为网络拼凑。
农业农村部早在2024年9月10日就发布了《关于“云养经济”领域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总结了以“云养经济”为名进行的非法集资的三大特征:一是以新概念新技术为噱头,进行虚假宣传;二是承诺短期高额收益,吸引用户投资;三是“拉人头”式发展下线,层层收取提成。
农业农村部在这份提示中明确指出,这类“云养经济”业务模式已脱离了商品交易的实质,由正常销售行为异化为追求高额回报的非法集资行为,资金安全无法保障,相关风险需警惕。
从2025年四部门的这两次联合发文来看,“云养经济”领域的欺诈活动并未消停。
除了农业领域之外,不法分子也在多个领域利用新的技术手段造假。比如在网购平台上精挑细选的养生良方,可能只是商家用AI设计的骗局。
2025年4月2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一款在电商平台销量超10万的养生贴“苗古金贴”涉嫌虚假宣传。商家利用AI工具生成产品页面上展示的“千年秘方”非遗传承人形象,伪造 “非遗证书”,高价售卖低成本贴牌货,欺骗消费者。
科技创新推动着行业和社会进步,也总有不法之徒利用科技创新实施新型诈骗。我们既要鼓励和追求科技创新的发展,同时也要防范害群之马带来的危害,加强防范、监管和治理。
“天上不会掉馅饼,高利保本是陷阱。”我们也要擦亮眼睛,不要让自己和亲友们掉进这些陷阱!
生物医药
01 破译耳聋基因增强子
4 月 21 日,上海科技大学 iHuman 研究所钟桂生课题组在《细胞》(Cell)子刊 Neuron 发表论文Deciphering enhancers of hearing loss genes for efficient and targeted gene therapy of hereditary deafness ,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创新的体内转录增强子重构技术ARBITER(AAV reporter-based in vivo transcriptional enhancer reconstruction),成功证明了基因座内的保守非编码元件(CNEs)协同调控 Slc26a5 基因的表达,并通过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通过对Slc26a5突变小鼠进行基因治疗,评估了所发现的增强子治疗遗传性听力损失的潜力。在效率有限的原始 Slc26a5 增强子的基础上,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高效的外毛细胞(OHC)特异性增强子 B8,它成功地恢复了Slc26a5 基因敲除小鼠的听力。
• 点评:遗传性听力损失约占先天性耳聋的 60%。ARBITER在耳蜗的基础科研领域开辟了新路径,还在基因表达调控的底层机制研究和遗传性耳聋的精准基因治疗中展现了巨大潜力,更有助于深入理解非编码序列与转录因子的调控关系,为人类的发育和疾病研究打开了新窗口。(李一跞)
02 发现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元凶
4 月 23 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钟声教授团队在《细胞》(Cell)发表论文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by PHGDH drives amyloid pathology in Alzheimer’s disease,报告他们的研究发现,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LOAD)的生物标志物磷酸甘油脱氢酶(PHGDH)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原因。
研究团队借助AI工具 AlphaFold3 揭开了 PHGDH 通过与其酶促功能无关的转录调控功能来促进阿尔茨海默病,并验证了靶向 PHGDH 转录调控功能、能够穿越血脑屏障的小分子抑制剂 NCT-503 可显著减少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大脑中的淀粉样蛋白病理,并改善焦虑、空间记忆以及行动等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行为缺陷。
• 点评: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LOAD),是指在 65 岁以后发病的阿尔茨海默病,通常发生在基因组看似“正常”且无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和原发性 tau 蛋白病已知突变的个体身上。本次研究找到了LOAD发病的元凶,并提出了除针对家族突变之外的治疗策略。(李一跞)
能源与材料
03 宁德时代发布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
4月21日,宁德时代发布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续航达到800公里,峰值充电倍率接近12C、充电功率超过1.3兆瓦,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超520公里”。在零下10℃的环境下,电池在15分钟内可从5%补能至80%SOC(即剩余电量)。
宁德时代第一代神行超充电池于2023年8月发布,成为全球首款采用磷酸锂材料并可大规模量产的4C超充电池;2024年4月,其发行了该款的升级版——神行PLUS电池。
在当天的首届超级科技日上,宁德时代还同步推出了钠新电池以及骁遥双核电池,其中钠新电池是钠离子电池的升级款,能量密度可达到175Wh/Kg;骁遥双核电池具有“双核架构”和“自生成负极技术”,能做到在电池受损时形成隔离,确保电池全域无干扰。
• 点评:随着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补能技术成为最火热的赛道之一。磷酸铁锂电池具有价格便宜、安全性高等优势,但其能量密度低、低温性能差。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相比市场主流4C,快充效率(约15分钟充满续航电量)大幅提升,有望推动行业步入“超充普及化”时代。(曹妍)
04 丰田146亿元新能源汽车项目落地上海
4月22日,上海市政府与丰田汽车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丰田将在上海投资146亿元,双方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强合作。
此前,丰田已与上海市人民政府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在上海设立集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公司,生产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以及丰田的先进动力电池。根据规划,该项目预计2025年6月正式开工,2027年第一台汽车下线。
• 点评:2023年佐藤恒治接任丰田社长之后,公司的电动汽车进程明显加快。本次合作是丰田加码投资中国的重要举措,也是继特斯拉之后,中国第二个外商独资的新能源汽车项目。(曹妍)
05 台积电推出下一代A14工艺
4月23日,台积电发布下一代先进工艺A14(对应1.4nm制程),计划于2028年投产。目前开发进展顺利,良率表现优于预期。与2025年下半年量产的N2工艺(对应2nm制程)相比,A14在同条件下性能可提升15%,功耗降低30%,逻辑密度提升20%以上。
此外,台积电还首次推出全新逻辑工艺、特殊工艺、先进封装和3D芯片堆叠技术,计划应用于高性能计算(HPC)、智能手机、汽车和物联网(IoT)等领域。
• 点评:凭借先进的工艺制程、成熟的代工模式以及广泛的客户生态,台积电在市场份额方面不断拉开与英特尔、三星等竞争对手的差距。A14直接对标英特尔的Intel 14A,双方将在技术路线上继续角逐。(曹妍)
航天航空
06 中国实现首次地月距离尺度卫星激光测距
4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组成的科研团队,利用云南天文台1.2米望远镜激光测距系统,成功探测到距地约35万公里的DRO-A卫星激光回波信号,实现我国首次对地月空间卫星的高精度激光测距。
科研团队采用近红外激光测距技术,优化光学结构与系统效率、测距控制技术、望远镜指向精度和极微弱信号识别处理技术等关键技术,完成此次测距。
DRO是地月间独特的有界周期轨道族,也是连接地球、月球与深空的交通枢纽。2022年,我国正式启动地月空间大尺度三星星座规划;2024年卫星DRO-L、DRO-A/B双星组合体相继升空入轨,构建K频段微波星间测量通信链路,验证了三星互联互通的组网模式。
• 点评:地月距离遥远,信号衰减严重,此次高精度激光测距的成功,不仅验证了我国深空激光测距技术的成熟,还为此后的月球基地建设、小行星探测等项目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饶舒玮)
07 神舟二十号发射成功
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并入轨后,历时约6.5小时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3名航天员进驻空间站,与神州十九号的3名航天员“太空会师”。
在六个月的空间站生活期间,神舟二十号航天员将在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开展多项实(试)验和应用,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平台设备的安装与回收等任务。
此次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5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5次发射任务。截至目前,中国已有26名航天员、41人次进入太空执行飞行任务。
• 点评:2010年,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立项,分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中国空间站于2022年年底全面建成后,神舟十六号、十七号、十八号、十九号和二十号陆续发射并对接成功。神舟二十号发射当天正值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体现了中国在空间站建设、航天器制造等领域的综合实力,将为人类的太空探索提供关键的科学数据。(曹妍)
机器人
08 全球首款具嗅觉功能的人形机器人
4月21日,日本机器人技术公司Ainos宣布,其与服务机器人制造商ugo合作,将AI鼻子系统安装在一款人形机器人上,打造出全球首个具备功能性嗅觉的机器人。
Ainos的AI鼻子系统集成高精度气体传感器阵列、实时信号处理及先进AI算法,可将各种气味数字化,转化为特殊的“气味ID”输入给机器人,让机器人以人类嗅觉的方式检测气味和环境状况。这也是此类技术首次集成应用于商业级的人形机器人平台。
目前,双方已进入开发的下一阶段,包括界面设计与系统集成等,预计花费2-4周的时间。后续将在商业建筑、公共场所等实际场景中进行测试,如用于识别有害气体或空气污染等。
• 点评:嗅觉功能的开发填补了目前机器人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空白,为机器人增加了关于现实世界另一个维度的训练数据,开启了人机交互的新纪元。(饶舒玮)
09 机器人学习RHyME系统
4月22日,康奈尔大学发布消息称,该校的一个由计算机博士和硕士组成的团队开发了由AI驱动的新型机器人RHyME系统(Retrieval for Hybrid Imitation under Mismatched Execution) ,让机器人只需观看一段人类示范视频,30分钟内即可学会任务,显著减少传统训练所需的海量数据。
该系统通过识别动作模式并结合过往记忆,即便视频动作与机器人的执行方式不完全一致,仍能“类比”完成任务,成功率提升超50%。比如,机器人在观看人类从柜台上拿杯子并将之放入附近水槽的视频时,会梳理自己的视频库,并从类似的动作中汲取灵感,抓杯子和放下餐具。
研究团队将于 2025年5 月在亚特兰大举行的IEEE国际机器人与自动化国际会议上发表该研究论文。
• 点评:有别于现有的机器人编程方式,RHyME系统能把人类语言翻译成机器人语言,为机器人学习带来更高效、可扩展的新路径。(李一跞)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
责编 黄金萍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