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年成,男,1975年生,邳州市经济开发区吴闸村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会员、徐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
《徐州日报》记者 刘泓雨 孙亚妮
邳州农民画
邳州农民画以农民为创作主体,作品多反映农村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美好愿望,题材广泛,构思巧妙,表现大胆。
作为一种以传统民间美术为基础而形成的独特艺术形式,邳州农民画不仅带动了乡村文化的发展,还带动了乡村经济的繁荣。
近年来,邳州市将农民画的创作、销售、制作农产品包装图案等纳入乡村振兴计划中,农民画的价值不断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蓬勃动力。
●受访人
杨年成,男,1975年生,邳州市经济开发区吴闸村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会员、徐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
作品《美丽家园》在江苏省首届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作品《收玉米》《除夕夜》《过年》《乔迁新居》等在德国柏林展出,作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同时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出版总署主办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收录,并在全国媒体联合展播。
先后获评江苏省传统技艺技能大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江苏省技术能手,徐州创新创业大赛“双创之星”,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先进会员、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等。
春有碧波荡漾,夏有绿浓荫凉,秋有橘绿橙黄,冬有雪后银装……徐州,这片四季分明、色彩斑斓的沃土,养育了徐州人爱憎分明的性格。农民们面朝黄土、热火朝天地生产劳作,激发了农民艺术家们的灵感,于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形式——邳州农民画,便如同顽强生长的野草,深深植根其中。
作为苏北民间艺术瑰宝中的一抹亮丽色彩,邳州农民画不仅是农民艺术家们对生活的艺术性表达,更是这片土地上人民精神风貌与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11月1日,采访组一行来到农民画之乡邳州,拜访当地高级工艺美术师——杨年成。
一支画笔诉乡情
农民画,顾名思义,创作者是农民。与传统美术作品的精雕细琢、瑰丽雅致不同,农民画宛如未经雕琢的璞玉,野生野长,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邳州农民画又因扎根邳州而独树一帜。
早在2000年以前,邳州先民们的彩绘技法就已相当成熟,出土的汉画像石,图像精美,造型丰富。在民间,立春之日,邳州有用红土画壁的习俗,即在墙上画牛、马、驴、骡等牲口,以及镰、犁、耙等生产用具。因着此种习俗沉淀,上世纪50年代,一幅《老黄牛告状》将邳州农民画推向公众视野。
“老牛泪汪汪,找社长去告状;发我饲料粮,饲养员全扣光。饲养员呀饲养员,你是多么狠心肠!”1955年春天,一幅画着一头瘦骨嶙峋、眼泪汪汪的老牛跪在社长面前的,批评讽刺画,在群众中引起轰动。
这幅画是由当时邳县陈楼乡新胜一社村民张友荣、张开祥创作的。没有上色,只是用线条简单几笔就勾勒出来一个故事。但是画作一曝光,便在群众中掀起巨大反响。当时的生产队饲养员主动找社长承认错误,并退还了克扣的饲粮。
这幅画让问题得到快速解决,同时也进一步点燃了邳州农民的创作热情。用画作反映社会生产生活、揭露不良风气的活动,在邳州民间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各公社成立了美术组,广大农民群众热情参与。在辛勤耕耘之余,他们放下锄头,拿起画笔,利用锅灰水、红土、槐豆汁等天然材料自制颜料,在村庄的墙壁上挥洒。到了1958年,这股创作热潮达到了顶峰,全县涌现出超过2000名农民画创作骨干,甚至一度形成“乡乡村村有壁画,家家户户画满墙”的盛况,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壁画县。墙上画满了,人们又将画画到了纸上……
杨年成便是在这样的乡土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杨年成从小就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就是自己画,田间地头、村头巷尾,看到什么画什么,也没有人教。我是自己爱好这个。”杨年成说。
由于当地有着良好的农民画创作传统,从1979年起,县文化馆便开始组织举办农民画创作培训班。
1992年,17岁的杨年成初中毕业,参加工作后知道有农民画培训班的名额,就在单位的推荐下,报名参加了文化馆的培训,师从农民画艺术家颜培华,从此正式踏上了学习农民画之路。每逢培训班开班,他都会参加,一期不落。
杨年成的作品充满了对童年的追忆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他的笔下,有儿时嬉戏的田野,有丰收时的欢声笑语,也有现代农村的新风貌。
这些作品不拘泥于形式,不束缚于技法,每一幅画,都像是他心灵的自白,讲述着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理解,却能在不经意间打动观者的心。
一片匠心绘变迁
杨年成的工作室就在他的家里。
吴闸村,位于邳州县城边缘。村落规模不小,得益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这里既不缺乏城市的便利,又保留着乡村的淳朴。工厂的机器轰鸣与袅袅炊烟交织,公园里的欢声笑语与田间地头的耕耘场景辉映,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城乡融合画卷。这一切,都被杨年成敏锐地捕捉到,并转化为笔下那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
作为一种源自广袤田野、流淌着农民真挚情感的绘画艺术,邳州农民画扎根于乡土,从民间文化的沃土中汲取无尽的灵感与滋养。每一幅画作都是农民艺术家们对生活细致入微地观察与深刻理解的结晶,不仅承载着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是他们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正是他们身处的真实环境,为他们提供了画作的灵感来源。
杨年成的家是一座二层自建房。在最明亮的一角,一张宽大的写字台上铺满了画纸与工具,桌面上装裱着一幅正在上色的画作,左手边是一整罐毛笔,还有一些颜料盒。
农民画的创作主要有5个步骤,即起稿构图、拷贝、托裱、吸水、设彩,根据画幅的大小与复杂程度,每个步骤都需要耗费不同的时间与精力。
创作一幅农民画,对杨年成而言,更是一种心灵享受。
一幅优秀的作品,良好的构思是基础。在创作之前,杨年成会在脑海中仔细构思画面的内容与布局。这时候,那些关于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如丰收的田野、忙碌的农人、嬉戏的孩童、阳光下的老屋,都会成为他的灵感源泉。他反复推敲着,力求每一个元素都能恰到好处地融入画面,其中,仅构思线稿就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记者注意到,在一堆已经完成的底稿中,每张都能看见反复修改的痕迹。
完成底稿后,接下来便是“拷贝”的过程了。为保证底稿的完善,他会将底稿内容转印到宣纸上。一张底稿,杨年成一般会尝试更多种色调,力求达到完美。
之后,便是托裱与吸水的环节。托裱是为了让画作更加坚固耐用,而吸水则是为了在上色前将宣纸处理得更加平整。
虽然看似简单,但每个步骤都需要丰富的经验与技巧。整个过程要经历近20天的时间,如创作一幅70x80厘米或更大尺寸的作品,甚至要耗时一个月之久。
杨年成的作品用色大胆、夸张,主打一个“直抒胸臆”。作为一位脱胎于乡土的画家,他没有太高深的理论知识,全凭着对色彩的审美把握。或亮与暗的大色块对比,或同色系颜色的深浅过渡……无论是丰收的喜悦、劳作的艰辛,还是节日的欢庆、家庭的温馨,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一颗初心系传承
农民画是深具群众基础的一种民间艺术。对于农民画的创作者而言,他们犹如稚童,没有繁复的技巧,没有既定的规则,只有一颗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敬畏的心。每一幅农民画,都像是一首来自田野的诗歌,讲述着农民的故事,记录着他们的生活与情感。
从传统的农耕生活,到各种现代化场景,从人工劳作画面到机械化生产……那些关于土地、关于家园、关于亲情的画面,充满了质朴与真挚;各种高科技现代化元素与乡村生活的完美融合,农民画也悄然发生着改变。观看杨年成作品,仿佛是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变迁。
自2016年以来,邳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公共空间治理行动,道路整洁干净了,水塘变清澈了,乡村环境更怡人了。这些改变吸引来大批游客“县域游” “反向游”,更为生活在其中的农民画创作者带来新灵感。于是,大量反映新时代新农村风貌的农民画涌现,构成了独属于邳州的乡村文化振兴图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当地的人文风尚。
在杨年成的画作中,看得到过往岁月里的白鹅浮水戏、农家捕鱼忙,舞龙舞狮队,玉米丰收香;也能看到如今直播带货的热闹,各种现代化机械忙碌于田间的壮观……
可以说,从昔日的田野牧歌到新时代新农村风貌,农民画同时代的发展一同跃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乡村的沧桑巨变。
新的时代,农民画的题材与内容不断得到丰富,新的颜料、新的表现手法也影响着农民画的创作。从简单粗放到丰富明快,杨年成坦言:“农民作画要面向农民,要考虑大众的审美,还要跟上时代潮流,这项艺术才能更好地传承。”
邳州文化馆副馆长郭锐向记者介绍:“近年来,邳州市将农民画纳入乡村振兴计划中,依托市创业创新服务中心打造农民画人才培训基地,举办作品展、比赛等各项活动,为人才成长提供各类平台。目前邳州农民画骨干作者有十多位。另一方面,将优秀农民画作品应用到土特产产品包装上,提升农民画的经济效益。”
杨年成深知,传承与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双翼。他不仅在绘画技艺上不断探索,还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将邳州农民画推向更广阔的舞台。目前,杨年成担任邳州高等师范学校的客座教授,每周固定有四节课,为学生教授农民画。“因为我爱好,所以我很执着,也希望农民画能传承下来,让更多人能认识它、爱上它。”
杨年成的作品不仅是对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生动呈现了农民的精神世界。在杨年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农民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同其他农民艺术家一样,他用画笔记录时代变化,传承民间文化,也书写了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