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8 03:39 2

摘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他在贵州考察时,关注少数民族文化,

【学思践悟】

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他在贵州考察时,关注少数民族文化,强调“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展现了强烈的文明担当和深沉的文化情怀。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和加速落地,各种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开始大量涌现,其应用场景也日益广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数字化赋能非遗活态传承。顺应数字化浪潮,着力推进数字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深度融合,这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必由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我们当代,也属于子孙后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需借助跨技术边界的文化共振,契合现代人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习惯,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传承保护,是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重要手段。当前,基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等科技手段和智能媒介的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真实性记录、本源性再现和跨时空重生,在数字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例如,在广西三月三文化活动期间,通过运用科技手段全景展示天琴艺术,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助推天琴艺术“破屏出圈”;借助人工智能,人们可以传唱刘三姐歌谣、感受坭兴陶的温度、品尝瑶族油茶,将数字技术嵌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入歌”“入画”“入舌尖”。

数字化赋能非遗消费场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保持与生活的连接,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不断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场景。借助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再现,能够以鲜活生动的应用场景、海量的信息内容、丰富的文化供给,满足人们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提供全新的打开方式。当前,很多地方都通过电商平台营造空间场景氛围、深度融合“非遗+旅游”等手段,不断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方式和消费场景,使消费者获得文化、情感等多层面的体验,激发消费潜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千家万户。江苏南通首条非遗扎染智能机器人生产线的投产使用,就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通过跨界融合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凭借深度参与市场的方式激活消费潜能,进而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数字化赋能非遗展示传播。近年来,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了自己的数字形态,呈现出中华文化的千姿百态,以全新的样式回到人们视野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直播间大展身手,古老技艺频频打破“次元壁”,融入信息时代的大众传播语境,古老的非遗和新的时代场景通过连接共振,找到了“新观众”,收获了“新粉丝”。从央视播出的《非遗公开课》到网络平台传播的“云游非遗·影像展”,借助数字技术,对民间音舞、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等非遗元素加以技术优化,共同推动非遗从“文物式”平面保护转向交互立体化保护。数字化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呈现出其本真面貌和丰富内涵,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彰显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异彩纷呈。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发布了我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文化行业系列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该标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传承、宣传、弘扬和振兴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应用前景十分广泛。深化数字化赋能,必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

数字化促进非遗交流互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沟通中外的桥梁,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生动文化注脚与实践依据。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申遗成功的案例启发我们,要站在世界文明高度,在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主动挖掘民族文化中的世界性内涵,主动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主动为人类文明贡献区域文明发展和治理经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近年来,数字技术加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从首个“非遗版”春节带来的“中国游”热潮,到《黑神话·悟空》《哪吒2》等现象级作品席卷海外,借助数字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项目、产品、服务、活动等积极“借船出海”,向世界展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在数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坚持守正创新,方能返本开新。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必须借助数字技术优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能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又能传播当代中国蓬勃发展的多彩文化。数字技术的赋能,必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