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相关研究统计分析,截止至2011年已有3.66亿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相关研究统计分析,截止至2011年已有3.66亿糖尿病患者。
2015年,全球糖尿病患病率为每11名成年人中就有一名,糖耐量受损的估计患病率为每15名成年人中就有一名,预计这些数字将进一步增加。
到2035年,预计糖尿病患者数将上升至5.92亿,到2045年,这个数字可能会增加到6.29亿。
且糖尿病患者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占比更高,基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口基数之大。
预计在未来22年,糖尿病病例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增长将是最大的,且呈急剧上升的趋势,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改善,60岁以上老年人的占比逐年增加,社会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在最近15年的调查中可见,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均超过或接近20%。
另一方面,在高强度的学习、工作压力及生活节奏加快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的发生几率越来越高。
我国肥胖和超重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并逐渐趋于年轻化。有研究表明,中等肥胖发展为糖尿病的概率是正常人的2倍,严重肥胖者发展为糖尿病的概率是正常人的5-10倍。
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有直接关系,这使得我国糖尿病病人拥有了更多的储备军。根据WHO(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我国1型糖尿病(T1DM)和其他类型糖尿病少见,以2型糖尿病(T2DM)为主,2型糖尿病(T2DM)占糖尿病人群中的90%以上。
2型糖尿病(T2DM)以高血糖为特征,呈进展性发展,被认为是一种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疾病,多见于成年人,需要长期使用降糖药物治疗,是一种终生性,代谢性疾病。
抑郁症是全世界健康状况不佳和残疾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从低收入国家的约11%到高收入国家的15%不等。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公布的数据,大约有3亿人受抑郁症影响,从2005年到2015年,抑郁症患者增加了18%。
抑郁症有慢性病程、治疗率低且反复发作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抑郁症与残疾增加有关。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以及慢性疾病患病率的增加,抑郁症的患病率预计也会随之上升。
事实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8年公布的数据,抑郁症也是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占全球残疾患者总寿命的近12%。大多数抑郁症都是特发性的,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有研究认为抑郁症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2型糖尿病和抑郁症被视为共病状态,疾病之间的三个可能关联方向可以作为共病观察的基础。
第一,常见的病因会增加一个人患这两种疾病的风险;第二,2型糖尿病患者患抑郁症的患病率或风险增加;第三,抑郁症患者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或风险增加 。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抑郁症和糖尿病分别列为全球第四大致残原因和第九大致残原因,反映了该两种疾病的高致残率。
此外,共病糖尿病和抑郁症对健康减退的影响已被证明是互相作用的,这表明对健康的负面影响超出了将这两种疾病的影响相加的预期。抑郁症可能会增加60%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抑郁症与不良健康行为(如吸烟、缺乏运动、摄入高热量)有关,这些行为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抑郁症也与中心性肥胖和潜在的糖耐量受损有关。
从生理机制上看,抑郁症和2型糖尿病有着共同的生物学起源,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失调、交感神经-肾脏系统的激活和先天免疫过度激活导致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诱发胰岛素抵抗并增加糖尿病风险。
另一方面,与正常糖代谢个体相比,在糖尿病前期患者和未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的患病率适度增加,而在已诊断糖尿病的患者中,抑郁的患病率显著增加。
与普通人群相比,1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患病率可能高出三倍,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患病率可能高出两倍,且大多数病例仍未得到充分诊断。40%的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焦虑。
糖尿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的存在会恶化糖尿病的预后,增加对药物治疗的不依从性,降低生活质量,并增加死亡率。2型糖尿病在血糖明显升高时可出现烦渴、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的症状。
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乳酸性酸中毒。
慢性并发症包括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骨关节病等。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病程长,患者年龄偏大,需要长期服药,慢性并发症发病率较高。
引起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常见因素有对高血糖、未达降糖目标、胰岛素注射或输液(针头恐惧症、血液恐惧症、低血糖)及对发生并发症的担忧。
另外,慢性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欠佳、糖尿病治疗带来的医疗负担、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不健康的饮食或有压力的生活方式)都是糖尿病病人抑郁症高发的可能病因。
且有研究发现,糖尿病病人抑郁症一旦确诊,可能会影响并发症的发展过程,促进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加剧其他并发症。
鉴于共病糖尿病和抑郁症对健康减退的影响已被证明是相互作用的,这表明对健康的负面影响超出了将这两种疾病的影响相加的预期。
前人研究发现年龄、性别、婚姻、身体质量指数(BMI)、运动锻炼、病程、是否有合并症、糖尿病合并症的数目、是否应用胰岛素治疗、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水平等与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状相关。
刘骥等人发现,与老年糖尿病患者相比,65岁以下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这可能与过早的发病、并发症的出现,且该年龄段的人群需要承担抚养小孩,赡养老人和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多重压力的影响下导致心理疾病更容易发生。
性别作为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中,女性更易合并抑郁,这可能与女性的性格及情感表达更趋向于隐忍,在社会及家庭生活中大众对女性角色的要求更高,使得女性在生活中承受更多的压力有关。
离婚、丧偶或未婚的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抑郁症。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较高的BMI,肥胖会对自信、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产生负面影响,易增加身心压力,并进一步导致心理问题。
在运动锻炼方面,体育活动在预防抑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之前的研究表明,过多或过少的体育锻炼都会增加抑郁的风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方针,18至64岁的成年人应每周至少5天,每天至少30分钟,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
而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是改善生活质量的理想方式,可以降低抑郁症的患病率,对于18至65岁年龄组的成年人,运动无论作为单一疗法、辅助疗法或联合疗法,均与传统抑郁症治疗的优势相当,且在控制抑郁症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多项研究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的患病率与2型糖尿病的病程、伴糖尿病合并症及合并症数目呈正相关。且糖尿病并发症种类越多,患者抑郁情绪越明显。
可能原因是随着病程的增长,并发症、躯体不适感与糖尿病痛苦也随之增加,给正常生活带来不便,使医疗费用增加,住院率、致残率、死亡率也更高,给患者带来了更重的心理负担。
在治疗方面,有学者发现相比口服降糖药的治疗方法,胰岛素治疗似乎更不受欢迎。另外有多个学者的研究均提示使用胰岛素是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抑郁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
因胰岛素使用较为复杂,容易造成低血糖反应,体重增加,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感更强,故容易造成很多糖尿病患者对自己生活失去控制的感觉,对胰岛素治疗有抵触情绪,有些患者从口服降糖药过渡到胰岛素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相当大的心理障碍。
此外,胰岛素治疗一直是2型糖尿病晚期的标志,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消极态度可能使胰岛素治疗启动延迟,导致血糖控制情况更差,高血糖持续时间延长,更容易出现糖尿病并发症。
且有研究显示在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的人群中均提示糖尿病痛苦与胰岛素使用呈正相关。抑郁症状在每天频繁注射胰岛素的患者中更常见。
以上所述是胰岛素治疗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的可能原因。2型糖尿病几乎影响到人生活的每一个部分,除了治疗方面的影响,社会网络不可避免地在患者的疾病中发挥作用。
社会支持可通过提供情感、信息、陪伴和经济支持来影响人们,以增加对糖尿病治疗和糖尿病管理的坚持。
糖尿病人群抑郁症发生率高,但目前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状的死亡风险尚未有直接证据,因此进一步研究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及死亡风险对于改善糖尿病人群的生存状况至关重要,对降低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有重要意义。
来源:Bigshot大腕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