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绳其祖武·石氏家谱》记载:明朝末年,先祖世增公从祖居地南京(金陵)搬迁至山海关外的铁岭城做过游击,而后安家歪头山凤阳堡,公元1644年随顺治帝入关进北京,皇封带刀指挥,公元1669年奉旨跑马占圈到东梨园居住。从此,南京石姓的一支在东梨园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
据《绳其祖武·石氏家谱》记载:明朝末年,先祖世增公从祖居地南京(金陵)搬迁至山海关外的铁岭城做过游击,而后安家歪头山凤阳堡,公元1644年随顺治帝入关进北京,皇封带刀指挥,公元1669年奉旨跑马占圈到东梨园居住。从此,南京石姓的一支在东梨园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繁衍生息。多年来,石氏族人多方打探、多渠道进行寻根问祖,从未放弃,虽未能找到南京家族的具体信息,但也收获颇丰,得知南京石姓家族由来己久、明朝以前多为汉人身份、尊石醋(que)为始祖、千百年来向外大量播迁的史实。如《武威蚺城石氏宗谱》记载:石氏始祖错公(春秋初期卫国大夫)四世孙豳(bin)汪公客往南安地(今江浙两广地区)。广东兴宁石氏族谱记载:"福建始祖石螽(dong)扈(hu),原住金陵(南京),为石碏后裔,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因征黄巢至福建泉州同安县溪仁德里开基。"据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上庄镇石家村(亦称"棋盘村")《石氏族谱》记载:宋代末年,石守信后裔为避战乱而南迁,其中有一支迁往金陵(南京),金陵石氏的第11代孙中,有一个叫石迁的曾在安徽歙州(现歙县)担任主簿,期间,将全家从金陵迁至歙县之北,购买宅地、建房定居,后人称所居之地为石家坦。到元朝至正(1341-1367)年间,石迁之孙石荣禄因守孝父母陵墓而迁至百里之外的绩溪西北旺山脚下﹣﹣后世称为石家村的地方繁衍生息。南京石学鸿保存的《武威蚺城石氏宗谱》记载石错为一世祖,石守信为五十六世。青海省《民和县志》记载:"据现有宗谱及口头传说,大都认为民和地区汉人,先祖于明朝洪武年间来自陕西、山西、南京、扬州等地。1981年在西宁市南滩发现的立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年)民和县硖门乡石家庄《石氏源流》碑文记载:'石氏祖籍南京主司巷人,洪武年间来至西宁,……后居腰路石家庄、硖门。'……"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石氏家谱记载:"……洪武年间由南京迁来。"明代神童、时称"四学士"之一的石淮(1448年﹣1502年)就居住现在的南京市浦口区珠江镇白马村。南京的浦口区、溧水区及周边的丹阳、溧阳等古金陵区域,从古至今均有大量石姓人家居住,从未间断。作为汉族建立的明朝,初期建都南京,迁都北京后又将南京定为留都,系汉人聚居区。据此推测,东梨园石氏始迁祖世增公原为汉人,后加入正蓝旗,系石碏乃至石守信之后裔,但还需有识之士及后人进一步加以考证核实。东梨园石氏先祖世增公,娶妻张氏育有两子,长子云成公娶妻张氏过继给姜大老爷为子,次子显成公娶妻佟氏生一子光明公,光明公娶妻金氏生八子,奠定了分户八门之族基。大门俊公娶妻张氏生三子居住西梨园,二门秀公娶妻韩氏生四子上关东(东北)后失联,三门昆公娶妻佟氏生五子迁居青龙石杖子,四门琯公娶妻吴氏生二子移居西梨园西杖子,五门藩公娶妻吴氏生二子居住东梨园,六门山公娶妻郭氏生一子后未续香火,七门平公娶妻王氏生二子居住东梨园,八门贵公娶妻徐氏生四子移居西梨园河南,形成了现在"八门七支"的家族格局。他们在各自居住地与当地其他姓氏居民一起,辛勤劳动,节俭持家,同甘共苦,相惜相依,用智慧和双手不断建设美好家园,一代又一代追求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的增长,石氏族人不断外迁,先后迁至青龙石杖子、东北集贤、富锦、佳木斯、本溪等地,散布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甚至远播海外。
据不完全统计,从1669年到2019年底,东梨园石氏家族(不含失联支系和以前石家女儿)共有3827人,其中男性1664人,女性2163人(含石家媳妇1129人)。在世族人(不含失联支系)共2608人(含石家媳妇689人),其中,男性989人,女性1619人(含石家媳妇689人);初始学历为大中专、本科、研究生的195人,占石姓族人1919人的10.16%
东梨园石姓家族支多、人稠、居住分散,相应墓地也较为散落,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尤为突出,呈现出同门不同地、同支不同地甚至同家不同地的鲜明特点。主要墓地分布:西梨园村北小沟门东侧、西梨园与西台子之间两处坟莹系大门墓地;青龙马圈子镇杨杖子村东后山上祖坟莹(原占地十余亩,现被开荒侵占很多,距石杖子村八里)、石杖子村小西沟达子沟门坟荧系三门墓地;西梨园村西杖子东、西庄头两处坟莹系四门墓地:西梨园村东庄头坟莹、东梨园村后山南角坟荧、村北头后山根坟莹等系五门墓地;东梨园南台子石现小洼子、后山根地坟莹系七门墓地;西梨园村河南东、西两处坟莹系八门墓地。
来源:石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