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2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交所)召开商业航天产业企业座谈会,与10家商业火箭和卫星领域的领军企业深入交流,探讨资本市场如何支持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与会代表指出,商业航天作为我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在新型举国体制推动下快速发展,巨型星座组
上海继续加码商业航天,旨在到2027年将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左右
上交所首次召开商业航天产业座谈会
10家企业出席
2025年4月2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交所)召开商业航天产业企业座谈会,与10家商业火箭和卫星领域的领军企业深入交流,探讨资本市场如何支持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与会代表指出,商业航天作为我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在新型举国体制推动下快速发展,巨型星座组网稳步推进,新型号火箭蓄势待飞。然而,商业航天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和长周期的特点,需要资本市场的包容和耐心资本的支持。
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支持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是资本市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上交所将充分发挥其功能优势,全力支持商业航天等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此外,上交所还将深化“开门办审核、开门办监管、开门办服务”,加强与市场各方的沟通交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有效的支持。
2025航天文化艺术论坛在上海举办
共赴航天之约 畅享文化盛宴
2025年4月23日,2025航天文化艺术论坛在上海举办,由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中国航天基金会和上海报业集团联合主办。论坛以“航天文化 多元表达”为主题,旨在推动“航天+文化、艺术、科普”的深度跨界融合,繁荣航天文化艺术,激发公众对科学和创新的热情。
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表示,航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航天与文艺携手创作了众多优秀作品。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庄木弟指出,上海已形成“箭、星、网、端”全覆盖产业链,将以论坛为契机,深挖航天精神,推动航天文化传播与城市赋能。
论坛上,多位航天、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和代表围绕航天精神传承、文化创新与全球对话等主题发言。奥运冠军李宁、全红婵还围绕“以创新共振体育精神和航天精神”进行了特别对话。此外,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发布了一批航天科普文化合作作品,包括影像、舞台剧、纪录片等,航小梦主题邮局也正式成立。
关于印发《上海市关于加快培育商业航天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上海市发布加快培育商业航天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若干措施
2025年4月23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国防科工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上海市关于加快培育商业航天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若干措施》。该文件旨在服务航天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主要目标:到2027年,上海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左右,形成“火箭-卫星-终端-服务”全产业链集聚发展生态。具体包括商业火箭总装制造能力每年100发、商业卫星智能制造能力每年1000颗、应用终端批量制造能力每年100万个。同时,建成信号覆盖全球的中低轨卫星通信网络系统,打造“100+特色应用场景”,形成规模推广效应。
发展重点:涵盖商业火箭、商业卫星、智能终端和应用服务四大领域。重点发展液氧甲烷/煤油发动机、星载相控阵天线、多频段终端模组等关键配套,建设商业火箭和商业卫星特色产业园,推动智能驾驶、城市治理等6大领域规模应用。
支持措施:包括支持优势企业发展壮大、鼓励链主企业开放需求、引育中小配套企业成长、支持标志性产品研制能力提升、给予商业发射综合补贴等。同时,建设高标准产业集聚区,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加强商业航天人才引育。
工作机制:开展市区协同,加强央地联动,做实招商服务一体化,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闻链接:
卫网君今年的航天日主题活动在上海举办,因此相关论坛、座谈会的开展,以及政策的发布,也是情理当中。上海作为中国最强大的近代工商业城市,在商业航天领域已经有所作为。但是我们更加期待着,能在这里诞生一群真正强大的商业航天企业,能够像诸多老上海品牌一样,把影响力扩张到全国、全世界。
02
北斗产业冥想:2025年产值能突破万亿吗?
目前正处在北斗导航迈向北斗时空、中国新时空的关键时期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北斗产业界曾热烈讨论五年内产业产值翻番至8000亿元甚至冲击万亿元的目标。北斗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上世纪90年代至2012年主要利用GPS推动产业进步;2013年至2020年北斗二号、三号投入运营,产业发展进入自主可控阶段;2021年至今,北斗导航进入时空智能新时代,推动产业升级。
北斗产业总产值在2013年突破1000亿元,2020年突破4000亿元,但近年来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服务的开启标志着产业从系统建设转向运营推广,从“北斗+”到“+北斗”转变,北斗时空服务已融入大众生活,形成依赖性。北斗产业分为三个层次:以北斗PNT服务为核心的“北斗+”新兴产业,与北斗相关的智能信息产业群体,以及传统产业的“+北斗”数字化转型。
尽管北斗时空服务已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共享单车、智能手环等,但其产业统计仍存在局限性,未充分体现融合创新领域的价值贡献。上海华测2024年的营收增长显示了北斗产业的潜力。若从2021年开始调整北斗时空产业总产值,补回缺失份额并维持一定增长,有望在2025年达到或超过万亿元,体现其国之大器的价值。
卫网君北斗产业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统计口径的影响。如果把各种位置服务都计入北斗产业当中,那么达到万亿规模并不困难。至少,快递行业、交通运输行业、旅游行业,都是高度依赖位置服务的。所以,如何界定北斗产业,如何确定属于北斗应用的产值,还是需要一场大讨论的。
中国有多少卫星工厂?
目前有58家卫星工厂。其中已投产37家、在建的13家、规划中8家。
中国有多少火箭工厂?
30个商业航天总装总测火箭工厂,其中已投入生产的有14个,建设中的有11个,规划中的有5个。
看到这种话题,我们习惯性地想问,中国有多少卫星用户?这些用户每天、每周、每月、每年,为了卫星服务支付多少费用?卫星服务给他们创造了多少效益?他们还有哪些需求是可以用卫星服务来满足的?这些用户可以分成多少群体,各自是如何画像的?这恐怕比统计卫星工厂和火箭工厂要难得多,但是意义也大得多。
04德勤成功发射一枚专属卫星
通过太空数据洞察助力客户实时决策
2025年4月,德勤成功发射了一枚名为“Deloitte-1”的专属卫星,旨在通过太空数据助力客户实时决策。这颗卫星由SpaceX火箭搭载升空,设计和运营由太空技术服务公司Spire提供支持。此次发射是德勤太空战略的重要一步,该战略旨在为政府机构、财富500强企业和新兴太空初创公司等提供支持。德勤在2023年正式成立太空业务部门,此前已在澳大利亚开展多项合作,包括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空研究所的合作以及加入AROSE太空联盟。德勤的太空业务负责人表示,此次发射拓展了德勤在空间平台的技术能力,推动了太空技术创新。尽管德勤在太空咨询业务中处于领先地位,但其仍面临来自安永和毕马威等竞争对手的挑战。
卫网君一个会计师事务所为什么要发射卫星,德勤还没有为我们做出解释。这颗卫星是什么功能和什么用途,德勤同样没有公布。但与之合作的Spire公司主攻空间数据分析与处理,那么德勤有可能是在自己体验一次卫星发射和运营,也有可能是打算把一部分数据工作转移到太空里。无论如何,各行各业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参与空间飞行,这才是商业航天时代的常态。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主笔记者:李刚、魏兴、张雪松、霍剑、乐瑜、稻子、赵栋策划部:杨艳、若㼆、李真子视觉总监:董泞专业摄影:冯小京、宋伟设计部:顾锰、潘希峎、杨小明行政部:姜河、林紫业务部:王锦熙、瑾怡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等事宜,商务合作;展览展厅设计、企业VI/CI及室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杂志订阅,· 会议活动部负责人:乔颢益、许克新、董今福· 本平台签约设计公司:一画开天(北京)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来源:卫星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