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3月,河南许昌,一则离职消息迅速在网络发酵。一名曾在胖东来水产区工作、被称为“杀鱼姐”的女员工公开宣布离职,并吐槽工作压抑、规章繁琐、薪资不过如此。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的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感谢您的支持!
2024年3月,河南许昌,一则离职消息迅速在网络发酵。一名曾在胖东来水产区工作、被称为“杀鱼姐”的女员工公开宣布离职,并吐槽工作压抑、规章繁琐、薪资不过如此。
这本是普通员工的一次跳槽,却因她在胖东来月入八九千的经历,引发了巨大的舆论震荡。网友们的质疑与争论迅速席卷全网,一场关于平台与个人价值的较量,悄然拉开序幕。
杀鱼姐在胖东来的工作起点并不特殊。每天,她按照严格标准操作,从杀鱼、清理内脏到切块,所有步骤都有详细流程规定。刀具的摆放角度、操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符合标准,否则将面临扣分。除了日常技能要求,胖东来每月还有考试,涵盖服务礼仪、企业文化、商品知识等。杀鱼姐曾因操作熟练、手法利落,在水产区内小有名气。但这些荣誉背后,是无数次的培训、考核和全天候监控。
尽管每月到手八九千元工资,五险一金齐全,还有充足的年假,但杀鱼姐渐渐感到不满。她开始抱怨规则太多、自由太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技术,不必继续忍受如此高压环境。在一次内部考试结束后,她做出了离职的决定,并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抱怨,称自己能够轻松找到更高薪、更自由的岗位。
离职后的第一周,杀鱼姐信心满满地投出数十份简历。她坚信凭借多年积累的杀鱼技术,任何商超都会争抢录用。然而现实远比她想象得冷酷。大多数简历石沉大海,偶尔获得面试机会,却在被问及门店管理、顾客服务细节、运营知识时支支吾吾。她逐渐意识到,自己只擅长杀鱼,而缺乏完整的商业运作认知。
四月底,杀鱼姐终于找到一份社区超市的水产岗位。月薪4500元,自备刀具,无五险一金,休息日极少。这里的工作环境与胖东来相去甚远。破旧的工作台、生锈的工具、混乱的后厨让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平台差异。由于长时间脱离高标准训练,她的杀鱼手法生疏,速度下降,鱼肉处理不干净,顾客投诉频发,管理层多次警告。
网络上的舆论迅速反噬。一部分网友指责她身在福中不知福,指出在河南,杀鱼工普遍工资在3000到5000元之间,胖东来给出的八九千待遇已属行业顶尖。也有网友表示理解,认为高压环境并不适合每个人,追求心理舒适本无可厚非。但更多的声音则提醒她,个人成绩背后,是平台赋能的结果。
有人详细列举胖东来的种种:五险一金、带薪年假、固定闭店休息、高标准培训、完善的晋升体系。这些条件在三四线城市零售业几乎无出其右。更有人直言,杀鱼姐混淆了自己的技能和平台赋能的界限,把胖东来提供的光环当成了自己的实力。
五月初,杀鱼姐曾尝试回流胖东来,但遭到婉拒。胖东来的人力制度规定,员工主动离职后,不再重新录用。她只能眼睁睁看着原本属于自己的岗位,很快被一位00后新员工替代。新来的年轻人迅速适应了规范流程,甚至在直播中炫耀自己获得了胖东来特有的“委屈奖”。
面对失落与悔意,杀鱼姐逐渐认识到,自己曾经享受的高薪、尊重与平台资源密不可分。在胖东来,她只需要专注杀鱼,背后有完整的系统支撑。而一旦离开,单一技能远远无法支撑她在激烈竞争的职场中立足。她开始意识到,不是每一份努力都能在没有土壤的环境中开花结果。
网络上的评论继续发酵。有人说她是职场版的“胖东来综合征”患者——被好平台宠坏后,无法适应普通环境的残酷。也有人将她的遭遇总结为一句话:“在平台加持下的高光时刻,不代表离开平台后还能发光。”这些议论刺痛了杀鱼姐,但也促使她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方向。
到了六月,她不得不接受现实,在社区超市继续工作,同时自学食品安全知识和门店管理课程。虽然工资依旧不高,但她终于明白,如果想要真正拥有职场竞争力,不能只依赖一项技术,更需要完善自己的综合素养。
这场短暂又沉重的职场漂流,让杀鱼姐明白了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真正能带走的价值,必须是内化成自身能力的,而不是依附于平台光环。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蒙哥浅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