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一位国军大佬对妻子说:若跟了毛泽东,我就是十大元帅之首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7 01:54 2

摘要:1955年秋日的香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坐在维多利亚港边的公寓里,手中捧着最新一期的《人民日报》。当他看到新中国首次授衔的十大元帅名单时,突然对身旁的妻子感叹道:"若我当年跟了毛泽东,如今这十大元帅之首就该是我了。"这位口出豪言的老者是谁?他又有何底气说出这样

1955年秋日的香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坐在维多利亚港边的公寓里,手中捧着最新一期的《人民日报》。当他看到新中国首次授衔的十大元帅名单时,突然对身旁的妻子感叹道:"若我当年跟了毛泽东,如今这十大元帅之首就该是我了。"这位口出豪言的老者是谁?他又有何底气说出这样的话?

这位老者名叫张发奎,1896年生于广东韶关,家境殷实,自幼受良好教育。20岁时,他从武昌陆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毕业,随后返回广东投身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担任其身边的侍卫。年少气盛的张发奎,在南北军阀混战的年代里,很快展现出不凡的军事才能。

1920年,粤军与桂系军阀爆发冲突。张发奎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独自冲入敌阵,夺取两支新式步枪,这一战让他升任上尉副官,并逐步在军中崭露头角。之后,他又参与东征,讨伐陈炯明叛乱。在一系列战斗中,张发奎作战勇猛、指挥得当,得到了孙中山的高度赏识,军职不断晋升。

到了1925年,粤军重组,第一师、警卫团与铁甲车队合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张发奎出任旅长,成为广东地方武装的重要将领。北伐战争爆发后,他升任第十二师师长,率部屡屡击败孙传芳、吴佩孚部队,为北伐军立下赫赫战功。

1926年秋,张发奎指挥部队发起汀泗桥战役。面对敌军凭险固守、兵力众多的局面,他采取了夜渡偷袭与正面强攻相结合的战术,成功击溃敌军。叶挺领导的独立团也在此次战役中表现出色。汀泗桥的胜利为北伐军打开了攻克武昌的大门,张发奎因此声名大噪。

战后,张发奎又回师江西,率兵在马回岭大败孙传芳部,接着攻占南昌,一时威名远播。1927年1月,他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此时,张发奎的地位已经相当显赫。

然而好景不长,1927年春,“宁汉分裂”爆发。张发奎选择支持汪精卫,反对蒋介石,并计划率军讨蒋。不料局势突变,张学良联合吴佩孚进攻武汉。汪精卫命令张发奎北上迎敌,张发奎指挥有方,仅用两个军的兵力便击溃了张学良25万大军,占领开封、许昌,战功卓著。

凯旋后,他被任命为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麾下猛将如云。叶挺任第十一军军长,贺龙任暂编第二十军军长,叶剑英是他的参谋长。谁能想到,这些日后新中国开国元勋,当年都是他的部属。更令人唏嘘的是,南昌起义的主力部队,正是来自他的第二方面军。

"八一"南昌起义爆发时,张发奎面临人生重大抉择。在叶剑英的劝说下,他最终没有派兵追击起义部队。这个决定,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保留了一支重要的革命武装。然而,张发奎本人却选择继续留在国民党阵营。

抗战全面爆发后,张发奎终于等来了报国机会。他指挥第八集团军血战淞沪,喊出"尽最后一分力,流最后一滴血"的豪言壮语。整个抗战期间,他转战各地,最终升任第二方面军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他对日本战犯毫不手软,甚至不惜与法国领事馆对峙,强硬搜捕日谍,赢得国人赞誉。

1949年,面对国民党兵败如山倒的局面,蒋介石任命张发奎为陆军总司令,企图利用他在广东的影响力做最后挣扎。但张发奎早已看透蒋的用心,上任不久便辞职赴港。在香港,他时常翻阅大陆的报纸,关注着新中国的发展。

1955年,当新中国公布开国将帅名单时,张发奎望着昔日部下——贺龙、叶挺、林彪、陈毅、叶剑英、许光达、张云逸等人成为国家栋梁,不禁唏嘘感慨。对妻子吐露心声:“若当年我选择了毛主席,现在十大元帅之首就是我了。”这番话虽显夸张,但也反映出张发奎早年在军界的赫赫声威。

事实上,纵观历史,张发奎即便选择了革命道路,也未必能完全适应红军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而朱德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奠基者之一,其地位和贡献,是任何人难以轻易撼动的。因此,张发奎的话,更多是一种怀旧和自负的情绪宣泄罢了。

1980年,张发奎在香港病逝,享年84岁。回首他的一生,曾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也曾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但最终,未能跨越时代的门槛,成为新中国历史长卷中的一笔过客。

来源:无风却起念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