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事的主角之一张副总,凭借着自己卓越的能力,主导了集团的重大项目,为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项目的成功,他在公司内部赢得了极高的威望,一时间风光无限。但这却让集团董事长李董心生忌惮,在权力的棋局中,功高震主从来都是上位者难以容忍的事情。
在商业的江湖中,权力的争夺从来都是暗流涌动。在刘墉《你不可不知的人性》上册的第七个故事里,就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游戏。
故事的主角之一张副总,凭借着自己卓越的能力,主导了集团的重大项目,为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项目的成功,他在公司内部赢得了极高的威望,一时间风光无限。但这却让集团董事长李董心生忌惮,在权力的棋局中,功高震主从来都是上位者难以容忍的事情。
李董深知不能直接对张副总下手,否则会引起他人的不满。于是,他开始精心布局,授意心腹小王实施一系列阴谋。小王通过财务造假,在公司账目中动了手脚,然后将线索巧妙地指向张副总;同时,利用舆论的力量,在公司内外散布对张副总不利的消息,让众人先入为主地认为张副总有问题。就这样,张副总一步步陷入了绝境,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面临着被移送司法的危机。
就在张副总走投无路之时,李董却突然出面,以 “顾念旧情” 为由力保他。最终,张副总免去了牢狱之灾,只是被要求辞职。此时的张副总,对李董感激涕零,公开感谢李董的 “不杀之恩”,却不知自己早已成为李董权力游戏中的一枚棋子。 这场权力的博弈中,李董的算计不可谓不深,而张副总的困境与感恩,也让人唏嘘不已。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在人性与权力的漩涡中,到底什么才是真实?
在这个故事中,李董对张副总的 “宽恕”,并非真正的仁慈,而是一种权力的操控手段。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唐太宗纵囚的故事。贞观六年,唐太宗将 290 名死刑犯放回家,约定一年后回来受刑,结果这些囚犯真的如期归来,唐太宗便赦免了他们。乍一看,这是唐太宗的仁德之举,囚犯们也似乎懂得了信义。但欧阳修在《纵囚论》中却犀利地指出,这不过是唐太宗与囚犯之间的一场 “上下交相贼” 的闹剧。唐太宗料想到囚犯们为了免死会回来,所以才放他们回去,而囚犯们也料到唐太宗会赦免他们,所以才按时归来,双方互相窥测对方的内心想法,从而成就了唐太宗的 “仁德” 之名 。
李董的行为与之如出一辙,他不直接铲除张副总,而是先设计将其逼入绝境,再在关键时刻 “赦免” 他。这样一来,张副总不仅失去了权力,还背负上了污名,只能对李董感恩戴德。李董既达到了消除威胁的目的,又维护了自己 “仁德” 的形象,可谓是一箭双雕。这种上位者的 “宽容”,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的游戏,他们用表面的仁慈掩盖了内心的算计。
李董的 “仁慈” 行为,从更深层次来看,是一种精密的利益计算。在明朝的万历国本之争中,文官集团为了维护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的祖制,与万历皇帝展开了长达 30 年的斗争。表面上,文官们是在维护礼制、尊崇皇权,实际上,他们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来限制皇权,扩大自己的政治权力。因为储君的册立关乎国家的根本,文官们希望通过影响储君的人选,来确保自己在未来的政治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回到故事中,李董对张副总的 “宽恕”,也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如果他直接将张副总送进监狱,可能会引起公司内部管理层的恐慌,导致人心不稳。毕竟张副总在公司立下过汗马功劳,有一定的威望。而通过 “宽恕” 张副总,李董向其他管理层成员展示了自己的 “仁慈”,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念及旧情的老板,从而稳定了军心。同时,李董也借此机会警告了其他人,让他们明白挑战自己权力的后果,可谓是一举两得。这种高位者的道德表演,本质上是一种风险管控,他们用情感作为利益考量的遮羞布,让人们在被操控的同时,还对他们感恩不已。
张副总在这场权力博弈中的表现,无疑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在职场中的典型体现。他原本是公司的功臣,却被李董设计陷害,陷入了身败名裂的绝境。在这个过程中,他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从最初的震惊、愤怒,到后来的恐惧、绝望。而当李董在关键时刻出面 “拯救” 他时,他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对李董产生了一种病态的依赖和感恩。
这就如同那些被绑架的人质,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会逐渐将生存的希望寄托在绑匪身上。当绑匪给予他们一点小小的善意,比如给他们食物、不伤害他们时,人质就会对绑匪产生感激之情,甚至会为绑匪辩护。张副总也是如此,他在被李董逼入绝境后,李董的 “不杀之恩” 让他觉得自己得到了救赎,于是他选择公开感谢李董,完全忽略了李董才是导致他陷入困境的罪魁祸首。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现象源于人类在极端处境下的自我保护机制。当人们面临生命威胁或巨大的心理压力时,为了生存,他们会在潜意识里与施暴者建立一种情感上的联结。这种联结可以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再那么无助,从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在张副总所处的职场环境中,权力就是一切。当他失去权力,面临被移送司法的危机时,他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此时,李董的 “宽恕” 就像是他黑暗世界里的一束光,让他看到了生存的希望。为了抓住这一丝希望,他开始合理化李董的行为,认为李董是念及旧情才放过他,从而对李董产生了依赖和感恩之情。
这种自我保护机制还会导致人们对施暴者的美化。在张副总眼中,李董原本是一个心胸狭隘、忌惮他的人,但在他被 “拯救” 后,李董的形象发生了转变,变成了一个仁慈、念旧情的老板。这种美化让张副总更加难以看清李董的真面目,也让他更加深陷于这种扭曲的忠诚之中 。
在这个故事里,舆论成为了李董手中的一把利刃,被他巧妙地用来实现自己的权力清洗。李董通过泄漏虚假的财务问题,将张副总塑造成一个涉嫌经济犯罪的形象。就像在网络世界中,一些人会故意散布虚假信息来引导舆论,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曾经有一位网红,为了博眼球、获取更多流量,编造自己被他人欺负的虚假故事,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网友们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纷纷对所谓的 “欺负者” 进行谴责和谩骂,而当真相大白时,大家才发现自己被误导了。
李董正是利用了这种舆论的力量,让公众先入为主地认定张副总有罪。他通过小王,将虚假的财务信息透露给公司内部人员以及一些媒体,让这些信息迅速传播开来。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相信负面消息,并且会在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就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张副总在还没有为自己辩解的机会时,就已经被舆论判了 “死刑”。公众的舆论压力使得张副总陷入了绝境,他的声誉和威望一落千丈,成为了众矢之的。李董就这样借助舆论的力量,轻松地达到了自己打压张副总的目的,将舆论变成了自己权力斗争的有力工具。
在这个事件中,公众的表现令人深思。他们在面对碎片化的信息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调查,就轻易地相信了张副总有罪的说法,成为了李董权力斗争的无声帮凶。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的碎片化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但却能迅速抓住人们的眼球,引发人们的情绪反应。
就像在一些网络热点事件中,最初的报道往往会引导公众的舆论走向。比如某明星被爆料出轨,媒体在报道时往往会夸大其词,吸引读者的关注。公众在看到这些报道后,会在第一时间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该明星进行谴责。然而,随着事件的发展,真相可能会与最初的报道大相径庭。但在这个过程中,公众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最初的碎片化信息所操控,成为了舆论的 “奴隶”。
在李董和张副总的权力斗争中,公众也是如此。他们只看到了张副总被曝光的虚假财务问题,却没有去了解事情的真相,没有思考这些信息背后是否存在其他原因。他们的盲目相信和传播,使得张副总的处境更加艰难。这种现象不仅对张副总个人造成了伤害,也对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它破坏了社会的信任机制,让人们变得更加冷漠和怀疑,也让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被忽视。同时,对于个人来说,盲目跟从舆论会让我们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他人思想的附庸。
在这场权力游戏中,张副总无疑成为了李董的替罪羊。但李董保留他 “清白之身” 的做法,背后却隐藏着更深的算计。张副总虽然离开了公司,但他的存在却成为了李董手中的一枚棋子。在未来公司面临危机时,李董完全可以将责任再次推到张副总身上,以转移公众的视线。就像古代的一些帝王,在国家出现问题时,往往会寻找一些大臣作为替罪羊,以平息民愤。
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权力体系中对牺牲品剩余价值的榨取,也揭示了权力的残酷本质。在权力的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公平和正义,只有利益的权衡和算计。张副总从一个公司的功臣,沦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他的命运让人唏嘘不已。他的 “清白之身” 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解脱,反而成为了他未来可能再次被伤害的隐患。
“替罪羊” 现象在历史和现实的权力结构中屡见不鲜。在中国古代,许多朝代的灭亡都伴随着一些 “红颜祸水” 的出现,如妲己、褒姒等。她们被视为导致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成为了政治失败的替罪羊。然而,真正导致国家灭亡的往往是统治者的昏庸无道、政治腐败等深层次原因。
在现代社会,这种现象也依然存在。比如在一些企业中,当出现经营危机时,管理层可能会将责任推给基层员工,让他们成为替罪羊。在政治领域,一些政治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也会寻找替罪羊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这种现象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破坏了整个权力体系的公平和正义,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它让人们对权力产生了恐惧和不信任,也让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被掩盖起来。
在职场中,当我们像张副总一样功高震主时,切不可沾沾自喜、居功自傲,而应主动示弱。司马懿面对曹爽的排挤,选择装病示弱,暗中积蓄力量,最终发动高平陵之变,掌握了朝政大权 。我们可以学习司马懿的隐忍,在适当的时候展现出自己的谦逊,比如在功劳面前,不要独自揽功,而是将功劳归于团队;在决策时,多听取他人的意见,不独断专行。
此外,寻找制衡力量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策略。汉高祖刘邦利用吕氏外戚派和功臣集团相互制衡,确保了刘氏皇族的统治地位。在职场中,我们可以通过与其他同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一种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局面。当我们面临来自上级的不合理打压时,这些同事可能会站出来为我们说话,从而减轻我们的压力。
而当遭遇类似李董对张副总这样的 “仁慈清算” 时,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知。不要被上位者表面的 “仁慈” 所迷惑,要明白自己可能仍然是权力游戏中的棋子。此时,我们不能沉溺于虚假的感恩之中,而是要冷静分析局势,寻找应对之策。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尝试揭露事情的真相,为自己争取公正的待遇;如果暂时没有机会,也可以选择离开这个充满危险的环境,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高位者的 “不杀” 并不等同于 “不害”,这可能是一种更隐蔽、更具杀伤力的慢性绞杀。李董对张副总的 “宽恕”,看似是念及旧情,实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形象,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了再次利用张副总的机会。真正的安全并非来自上位者的善意,而是源于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在现代职场中,不可替代性是我们在职场中立足的根本。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比如,在互联网行业,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才能跟上行业的发展步伐,不被淘汰。此外,我们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当我们具备了不可替代性,上位者就会对我们有所忌惮,不敢轻易对我们下手 。
在权力的游戏中,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立场,做出正确的选择。要么努力成为操盘手,掌握权力的主动权;要么彻底远离权力的漩涡,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半吊子的 “知情者” 往往最容易沦为牺牲品,因为他们既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对抗权力,又无法置身事外。就像在一些公司的权力斗争中,那些试图两边讨好、明哲保身的人,往往最终会被双方所抛弃。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和野心,想要在权力的舞台上一展身手,那么我们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权谋智慧和领导能力,学会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周旋,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但如果我们更注重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幸福,那么我们可以选择远离权力的纷争,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领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无论我们做出哪种选择,都要清楚地认识到权力的本质和人性的复杂,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权力和欲望所左右 。
刘墉通过李董和张副总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和权力游戏的残酷性。人性中最深的恶,常常隐藏在最甜美的糖衣之下,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陷阱。而权力游戏中的幸存者,往往并非因为他们的实力或运气,而是因为他们的剩余价值尚未被耗尽。真正的智慧,是在感激 “不杀之恩” 的同时,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背后磨刀的嘶鸣声,从而保持警惕,保护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时刻牢记这些教训,以更加清醒和理性的态度面对人性与权力的挑战 。
在这场权力与人性交织的故事中,我们目睹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李董的权谋算计,张副总的无奈与感恩,以及舆论的推波助澜,都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权力的残酷。
刘墉用这个故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明白人性最深的恶往往隐藏在最甜美的表象之下。在权力的游戏中,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只有被欲望和利益驱使的棋子。那些看似幸运的 “幸存者”,不过是因为他们还有被利用的价值。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界里,权力无处不在。无论是在职场、社交还是生活的其他方面,我们都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洞察人性的弱点,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保护自己,避免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同时,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权力和欲望蒙蔽了双眼,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和原则,做一个真实、善良、有担当的人 。
来源:人性解码0212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