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由文旅部非遗司业务指导,光明日报社、光明网联合主办的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公布了100位候选人名单,其中既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表演艺术家、专业研究学者,也有非遗领域的企业家、创意工作者、短视频博主等。
【文化评析】
作者:张鹏(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王佳(辽宁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近日,由文旅部非遗司业务指导,光明日报社、光明网联合主办的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公布了100位候选人名单,其中既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表演艺术家、专业研究学者,也有非遗领域的企业家、创意工作者、短视频博主等。
近年来,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相关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系统性保护水平持续提升,创新活力和时代生命力愈加蓬勃。从春节申遗成功,到非遗体验融入各地文旅消费新场景,再到非遗博主走红海外社交平台,都生动反映了非遗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557项;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性文化工程,其中,对非遗资源进行调查记录是开展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基础。一直以来,非遗的传承主要依靠手手相传、口口相授,不少技艺采取单线传承模式,留下的文字、影像等资料少之又少。这意味着一旦代表性传承人断层,该项目就会面临消失的风险。因此,对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真实、准确、系统的记录,尽可能保存代表性传承人所承载的精湛技艺、文化记忆,对于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还原和传习意义重大。这项工作不仅包括记录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核心技艺、表现形式,还包括其起源发展脉络、传承实践情况,代表性传承人的个人经历讲述所形成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也可以为非遗的研究、传播和利用提供支撑。2015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启动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记录工程,并且发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系列标准,部分省份也在区域内有针对性地组织了专项调查。客观来看,由于传承条件和环境的变化,一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更加广泛全面地开展调查记录,加快构建非遗保护“基因库”,显得尤为迫切。
做好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调查记录,需要从上到下多个层面协同发力。加强省、市、县三级联动统筹,纵向贯通、形成合力。比如,可由省级部门进行宏观层面的指导和协调,制定统一的记录标准和规划,科学调配全省范围内的优势资源;市级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细化方案并组织实施;县级部门负责具体项目的实地记录或配合工作。如此,形成高效有序的工作体系,提高记录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开展非遗调查记录,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采用项目制,吸纳文化工作者、科研工作者以及新闻工作者、高校师生等加入记录队伍,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提升非遗项目记录水平,促进记录成果传播利用方式的创新。当前,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遗调查记录工作带来了多方助力,为非遗代表性项目建立数字化档案已成为发展共识。进一步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扫描等数字技术的作用,提高非遗数据采集处理效能,需要加强非遗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吸引专业数字人才参与其中,培养更多兼具文化底蕴和技术能力的复合型非遗人才,同时统筹协调政府部门、文化机构、科技企业、传承人等主体力量,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培育完善相关文化产业链条。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记录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可通过财税优惠等方式带动多元投入;另一方面,还应优化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建立“资金池+任务清单”制度,精准支持记录项目团队需求,探索“以奖代补”机制,对通过验收的项目给予后期维护经费,激发相关参与方的积极性。
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调查记录,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文化保护行动,事关非遗事业的长远发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情感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方能让文化薪火代代相传。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8日 02版)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