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山东临沂的麦田边上,五十三岁的张守财蹲在地头抽着烟袋,手机屏幕的光晃得他眼眶发酸——儿子刚发来条语音:“爹,对象家咬死二十万八,少一分这亲事就黄”。他脚底下踩着个化肥袋子,里头裹着全家攒了八年的十五万存款,连秋天买化肥的钱都垫进去了。这种光景在齐鲁大
凌晨两点,山东临沂的麦田边上,五十三岁的张守财蹲在地头抽着烟袋,手机屏幕的光晃得他眼眶发酸——儿子刚发来条语音:“爹,对象家咬死二十万八,少一分这亲事就黄”。他脚底下踩着个化肥袋子,里头裹着全家攒了八年的十五万存款,连秋天买化肥的钱都垫进去了。这种光景在齐鲁大地上越来越常见,省民政厅刚出的报告里写得明白:整个山东农村,六成多的人家因为彩礼背了债,有些地方彩礼钱涨得比小麦收购价还快。
图片来源网络
村东头老刘家的大小子,去年腊月刚凑齐十八万八的彩礼,新媳妇还没进门,亲家又临时要加三万六的“离娘费”。老刘蹲在村口磨盘上跟人念叨:“早些年嫁闺女陪送缝纫机、自行车那是体面,如今这彩礼要得跟绑票似的”。这话传到了三十里外的王家庄,五十八岁的王茂林正为儿子的婚事犯愁——女方开口就要在县城买房,还得再加十六万彩礼,他掰着手指头算:“一亩地刨去成本一年净赚不到八百块,这得种二百亩地才凑得齐”。
在潍坊干装修的李建军,今年三十了还没说上媳妇。他爹李老汉逢人就诉苦:“前年相中个姑娘,人家要二十八万八,说是‘三家一起发’,咱庄户人家上哪掏这个钱?”后来听说那姑娘转头嫁了个二婚的,就因对方多给了五万“诚意金”。这事在四邻八乡传开后,李建军干脆把微信名改成了“娶不起就单着”,他娘急得天天烧香拜佛:“再这么拖下去,咱老李家真要绝后了”。
彩礼这事在山东地面闹得邪乎,倒也不是没人想过辙。曲阜那边搞过“新风堂”,村干部带着红白理事会的人上门劝,可架不住女方家撂狠话:“连十万都舍不得掏,还想娶媳妇?”;青岛有个村立了规矩,彩礼超八万就不给开结婚证明,结果年轻人偷摸着去邻县领证;最绝的是菏泽老赵家,去年嫁闺女不但没要彩礼,还倒贴了台拖拉机,气得亲家公在酒席上摔了杯子:“你们这是寒碜人!”
日照海边渔村里出了桩新鲜事:二十六岁的陈大海和对象王小娟把二十万彩礼钱换成条渔船,小两口天不亮就出海打鱼,抖音号“渔家小夫妻”粉丝蹭蹭涨。陈大海他爹起初气得跳脚:“咱老陈家娶媳妇没给钱,倒让全村看笑话”,可眼见着小两口直播带货挣得比彩礼还多,老爷子现在见人就显摆手机:“看看,昨儿又卖出去三百斤刀鱼”。这事在十里八乡炸了锅,有人跟着学样,也有老辈人撇嘴:“不要彩礼的媳妇不值钱,早晚得跑”。
济南长清区法院的老周法官翻着案卷直摇头:“去年接的离婚官司,七成多都扯着彩礼钱”。有个案子他记得清楚:小两口结婚才半年就闹离,男方拿着转账记录要讨回十八万彩礼,女方咬定这是“青春损失费”。最离谱的是泰安有个小伙,婚前偷偷给彩礼办了财产公证,结婚证还没捂热乎就闹上法庭。老周常说:“现在年轻人算得比账房先生还精,哪还有半点夫妻情分”。
在淄博干婚介的老马看得更透:“早些年见面问属相、问八字,如今开口就是‘彩礼预算多少’‘县城有房没’。上个月有个大娘带着儿子来登记,掏出张A4纸列了七八条:独生女加分,有弟弟减分;本科毕业加两万,研究生加五万……这不成了菜市场挑白菜么?”更邪门的是,现在有些女方家长开始要求“分期付款”——先给一半彩礼,等生了儿子再结清尾款。
胶东半岛某县搞过“零彩礼”试点,给不要彩礼的家庭发“文明户”奖牌,结果全年就三对新人报名。负责这事的妇联主任苦笑:“发奖牌那天,新郎官他娘躲在屋里哭,觉得自家儿子像上门女婿”。反倒是微山湖边上有个村出了个“彩礼银行”,把各家给的彩礼钱集中存起来,说是留着给村里修路,结果年底查账发现钱早被村主任挪去放贷了。
烟台苹果园里,五十岁的孙有福蹲在果树底下跟儿子视频:“咱家最多能凑十二万,再多就得把果园抵押了”。儿子在电话那头不吭声,孙有福知道,隔壁老王家闺女去年嫁到城里,彩礼收了二十五万,这事早成了村里大婶们嚼舌根的话把子。他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土,望着满园子的苹果树叹气:“这年头,结个婚比种苹果还难”。
济宁汶上县的老赵家最近办了场“怪”婚礼:没要彩礼,没摆酒席,小两口拿着双方父母给的钱开了间农机合作社。婚礼当天,新郎开着新买的收割机接新娘,车头上挂着大红绸子,后面跟着二十多台拖拉机,轰隆隆开过村头时,看热闹的老人们直咂嘴:“这哪是娶媳妇,分明是搞合作社开业”。可半年后再看,小两口不仅还清了贷款,还帮着村里五户人家脱贫,当初说风凉话的人都改了口:“还是年轻人脑子活络”。
在枣庄煤矿干了大半辈子的刘师傅,今年把给儿子攒的彩礼钱换成了辆二手货车。他说得实在:“与其把钱送给亲家,不如让小子有个营生,真过起日子来,方向盘可比彩礼实在”。这话在矿工兄弟们中间传开,渐渐成了不少人家的新选择——与其砸锅卖铁凑彩礼,不如把钱变成做生意的本钱、学手艺的学费。
青岛某婚庆公司的策划小杨发现,最近农村婚礼的订单越来越少,倒是城里的“素婚”单子多了起来。有对小夫妻让她印象深刻:两人把办酒席的二十万省下来,买了辆房车全国旅行结婚,每到一个地方就直播当地婚俗,粉丝们打赏的钱比彩礼还多。小杨感慨:“以前新人比谁家酒席阔气,现在比谁家婚礼有创意,这世道真是变了”。
日照海边有对老夫妻,金婚那年把当年的一百块彩礼钱装裱成相框送给孙女。老爷子说:“俺们那会儿彩礼就两床被面,照样过了一辈子。如今动不动十几二十万,小年轻们倒是越过越离”。这话飘进海风里,不知道能不能吹醒那些陷在彩礼困局里的人——婚姻这回事,说到底还得看两人能不能同心协力把日子过好,那些明码标价的算计,终究抵不过柴米油盐里的真心实意。
来源:村西口电影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