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退休金都给儿子媳妇,就这媳妇还让我去超市上班,5小时60块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8 05:36 2

摘要:"六十岁的人了,在家闲着多无聊,超市五小时六十块,正好解闷还能赚点零花钱。"秦淑华递过超市的应聘表,笑容看似亲切,眼神却闪烁不定。

"六十岁的人了,在家闲着多无聊,超市五小时六十块,正好解闷还能赚点零花钱。"秦淑华递过超市的应聘表,笑容看似亲切,眼神却闪烁不定。

我叫刘桂英,今年刚从国棉五厂退休。

那是一九九八年初春,窗外的杨柳刚冒出嫩芽,厂区的大喇叭里播放着《东方红》,预示着一天工作的开始。

这天与往常不同,车间里张灯结彩,大红的"光荣退休"横幅挂在正中央。

"同志们,今天我们欢送刘桂英同志光荣退休!三十年如一日,为我厂纺织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车间主任张宏亮拿着话筒,声音穿透整个车间。

我站在台上,手捧着沉甸甸的奖状和一块刻有"光荣退休"的木质纪念牌,眼眶湿润了。

三十年的工龄,从十八岁到如今的花甲之年,我的青春都献给了纺织机。手上的老茧,耳边的机器轰鸣声,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桂英,你有福了,儿子有出息,儿媳贤惠,以后的日子可以含饴弄孙喽!"老姐妹李秀兰拍着我的肩膀,满脸羡慕。

是啊,我的儿子刘建国,当年高考考上了财经学院,如今在市百货大楼当科长,是正科级干部。前年经人介绍,娶了秦淑华,小两口日子过得顺当,单位还分了一套七十平的两室一厅。

退休仪式结束后,儿子特意开了单位的桑塔纳轿车来接我。那年头,能有私家车的人家不多,周围人羡慕的目光让我心里美滋滋的。

车内,收音机里播放着邓丽君的《甜蜜蜜》,我看着窗外飞逝的街景,恍如隔世。

"妈,从今天起,您就是光荣的退休工人了,可以安享晚年。"刘建国开着车,语气里满是骄傲。

我点点头,看了看退休证上的金额:每月3245元。对于一个普通工人来说,这个数目已经很可观了。

"妈,您的退休金就交给我保管吧,您安心享福,家里的事情一概不用操心。"刘建国拍着胸脯说。

回到儿子家,秦淑华已经做好了一桌子菜,有红烧肉、清蒸鱼,还有我爱吃的酱汁茄子。

"妈,这是您的房间,我特意铺了新床单。"秦淑华推开次卧的门,里面摆放着一张单人床和一个衣柜。虽不宽敞,但收拾得干净整洁。

窗台上放着一盆吊兰,是我从厂里带来的,曾在车间角落默默生长了十年。

我的心里暖烘烘的,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母亲。

可才过了不到半个月,这种幸福感就开始悄悄松动。

那天早上,秦淑华突然拿来了一张超市的应聘表,说是"人民超市"正在招聘退休老人做兼职收银员。

"妈,您看这多好,一天站五小时,跟收银员打打下手,活不累,还能认识新朋友。"秦淑华一边说,一边整理着自己新买的羊绒衫,那是最近流行的"皮尔卡丹"牌子,听说一件要四五百块。

我有些犯嘀咕,刚退休就去打工?可转念一想,或许是闲不住的缘故,这一辈子都在忙碌,突然闲下来确实不习惯。

"行,我去试试。"我点点头,心想着或许儿媳是为我好,怕我一个人在家无聊。

谁知这一去,竟打开了我人生新的一页。

人民超市位于市中心,每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九十年代末的城市,超市刚刚兴起,市民们对这种新型购物方式充满好奇。

我被分配在收银台旁边帮忙整理购物篮和塑料袋,工作不复杂,就是站得时间长,到下班时两条腿总是酸痛。

第三天,我认识了张大妮,也是退休工人,比我大两岁,曾在棉纺二厂做过。

"老刘啊,第一天上班就累得够呛吧?"张大妮递给我一个暖水袋,"垫在脚下,能缓解腿疼。"

我感激地接过,那种被人关心的感觉让我心里暖洋洋的。

慢慢地,我跟张大妮熟络起来,才知道她也是一个人住,老伴儿五年前因病去世,儿子在南方打工,儿媳妇带着孙子留在老家。

"我退休金比你少,每月两千八,但我自己管着,每月还能存下一半。"张大妮说着,眼睛里闪着光,"准备明年跟老姐妹们去北戴河旅游呢!听说那边的海可美了。"

"你自己管钱?"我有些惊讶。

"当然了!老刘啊,咱这把年纪,自己的钱得自己管,别都给儿女啊!他们年轻人哪懂得我们的辛苦?"张大妮掏出一个小红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收入支出,"我这人爱算账,每分钱都记得清清楚楚。"

张大妮的话让我心里不是滋味。回想起来,自从退休后,我连买包瓜子的零钱都要跟儿媳开口。

那天下班回家,已经快六点了。刚推开门,就听见秦淑华在厨房里嘟囔着什么。

"这鱼怎么这么不新鲜,超市的东西就是贵还不好。"秦淑华的声音里带着不满。我这才注意到,她脖子上戴着条新金链子,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妈,您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秦淑华看见我,皱了皱眉,"超市那些老太太别跟您说些没用的闲话,那些人啊,整天就知道搬弄是非。"

一句"老太太"像针一样扎在我心口上。我才六十岁,在厂里曾是技术骨干,获过市级劳模,退休前还负责培训新工人。怎么到了儿媳眼里,就成了只会闲聊的"老太太"?

"秀芝,快来奶奶这儿!"我蹲下身子,抱住刚放学回来的孙女。她咯咯笑着,从书包里拿出张考卷:"奶奶,我考了满分!老师还在上面贴了个小红花呢!"

"好孩子!奶奶给你买糖吃!"我下意识地摸摸口袋,这才想起钱都给了儿子,连买糖的零钱都没有了。

秦淑华见状,从厨房的柜子里拿出个存钱罐,那是用旧奶粉罐改造的,上面贴着"秀芝的大学基金"的字条。

"秀芝,把奶奶的工资都存起来,以后上大学用。"秦淑华轻声对孙女说,然后转向我,"妈,您挣的钱就当是给秀芝攒学费了,反正您也不缺什么。"

我惊讶地发现,连我在超市挣的那点辛苦钱,也要被收走。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但又不好当面拒绝,只能点点头。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侧。窗外传来老式录音机放的邓丽君的歌,《小城故事》的旋律在夜色中飘荡。

我想起了童年时代,家里穷,父亲总把粮票藏在一个铁皮盒子里,那是全家的命根子。如今我的退休金,不也是我这把年纪的"命根子"吗?

更想起在超市认识的李师傅,退休前是机修工,手艺好,现在在超市后面摆了个修鞋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老刘,有手艺不怕老。咱们这把年纪,身体还硬朗,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比那些靠儿女的强多了!"李师傅边钉鞋底边跟我说,"你在纺织厂干了大半辈子,肯定有不少手艺,何不发挥出来?"

李师傅的话像一颗种子,悄悄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第二天早上,正准备去超市上班,秦淑华突然来敲门:"妈,您这两天别去超市了。"

"怎么了?"我纳闷。

"建国说您年纪大了,别太累,在家看孩子就行。"秦淑华整理着头发,神色有些不自然,"再说那超市人多嘴杂,那些老头老太太思想复杂,影响不好。"

正说着,她的手机响了,是新款的"诺基亚",比我们厂里发的"大哥大"小巧多了。

"喂,小林啊,对对对,新开的美容院我周六去。什么?只要998?行,我一定去!"秦淑华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八度,满是兴奋。

我站在阳台上,看着楼下来来往往的人群,突然明白了什么。阳台角落里有个纸箱,里面放着我从厂里带回来的东西:发黄的劳模证书、一摞老照片,还有一本积蓄簿。

我翻开积蓄簿,三年来的退休金早已不知去向。退休前,我曾幻想着或许能出去旅游一趟,看看外面的世界,或者给自己买几件像样的衣服。如今看来,这些愿望恐怕难以实现了。

墙上挂着全家福,那是去年照相馆搞活动时拍的。刘建国穿着一身"皮尔卡丹"西装,秦淑华戴着金项链,孙女穿着洋气的裙子。照片背景是假的巴黎铁塔,看上去光鲜亮丽。

而我的退休金,成了他们攀比虚荣的资本。

晚上,刘建国加班回来。我泡了杯茶,是从厂里带回来的铁观音,是过去只有逢年过节才舍得喝的好茶。

"建国,妈想跟你谈谈。"我把茶推到他面前。

"妈,您说。"儿子疲惫地搓了搓脸。

"我的退休金,这些年都用在哪了?"我直截了当地问。

刘建国愣了一下,然后低下头:"妈,您别多想,都用在家里了。秀芝的幼儿园费用高,还有家里的日常开销..."

"建国,我不是责怪你。但妈现在才六十岁,身体还硬朗,不想就这么依赖你们过活。"我看着儿子的眼睛,"我想把退休金自己管着,每月给你们一部分家用,剩下的自己支配,可以吗?"

刘建国沉默了,眼圈有些发红:"妈,我不知道淑华这么做,我以为您是愿意的...对不起。"

"建国,妈不怪你,但妈想活出自己的样子。人这辈子,总得有点尊严。"我轻声说。

儿子拉着我的手,手上有一层薄茧,那是常年握笔的痕迹。我突然想起他小时候,每次考试前都紧张得睡不着觉,我就给他熬姜糖水,陪他复习到深夜。

"妈,您说得对。从明天起,您的退休金您自己管。"刘建国的声音里透着歉意和坚定。

第二天,我去找了张大妮和李师傅,他们早看出了我的处境。

"刘师傅,何不跟我们合伙?我记得你做得一手好豆腐脑,咱开个早餐摊如何?"李师傅提议道。

张大妮也点头附和:"对啊,老刘,咱们这把年纪,不能总靠儿女,得有自己的一片天!"

就这样,我从超市辞了职,靠着在厂里食堂学的手艺,在小区门口摆了个早餐摊。开始是简陋的三轮车改装的摊位,卖豆腐脑、油条和小笼包。

刚开始的几天,生意惨淡。我起早贪黑,凌晨四点就起床磨豆子做豆腐脑,天不亮就推着三轮车来到小区门口。

有几次差点想放弃,但想到儿媳那副姿态,我咬牙坚持了下来。

一个星期后,小摊的生意慢慢好转。我的豆腐脑做得滑嫩,调料配得恰到好处,很快在附近有了口碑。

原来在厂里的几个老同事知道后,纷纷来捧场,一传十,十传百,我的小摊前渐渐排起了队。

第一个月,我挣了八百多块钱,扣除成本,纯利润有五百多。

"妈,您这是何必呢?"秦淑华得知我摆摊的事,脸上挂不住,"多丢人啊,万一被您厂里的人看见了,还以为我们不孝顺呢。"

我笑了笑,没有回答。当晚,我把五百块钱折成一个个小方块,装进了一个红包,递给了孙女:"秀芝,这是奶奶挣的钱,给你买学习用品。"

秀芝欢呼雀跃,拿着红包跑去给妈妈看。秦淑华的表情复杂,既惊讶又有些尴尬。

第二个月,我的收入突破了千元。早餐摊的名气越来越大,我又添置了两只大锅,开始卖小米粥和馄饨。

张大妮和李师傅也常来帮忙,三个老

来源:天涯旧时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