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读友在催问茄子如何移栽。我可还没育苗呢。我一年轻园友倒是在一个月前就扣棚播种育苗了,先是为出苗慢而急,后来又为出苗率不高而急。小苗刚见真叶尖尖角,5天前就急于揭膜放风,可茄苗一直很弱,于是又急,说人家早栽的茄子都孕蕾了,我这茄子是不是品种有问题?我的回答是
露天种植茄子,五一以后育苗不晚!现在移栽须循5步——种地之苦之乐,不是你想象的那样(327)
种菜真的不能急,特别是移栽菜苗,跟风抢早,得不偿失。
茄子和西红柿一起扣棚育苗,一个月了,茄子长势弱,出苗率低
不少读友在催问茄子如何移栽。我可还没育苗呢。我一年轻园友倒是在一个月前就扣棚播种育苗了,先是为出苗慢而急,后来又为出苗率不高而急。小苗刚见真叶尖尖角,5天前就急于揭膜放风,可茄苗一直很弱,于是又急,说人家早栽的茄子都孕蕾了,我这茄子是不是品种有问题?我的回答是,大棚茄子现在超市就有售呢!且不说你的种籽有没有问题,播种早了那是一定的!园友说,一个月前,扣棚播种育苗,不早吧?现在这气温,经常高达20度了呢,拱棚里的温度该更高吧?我说塑膜吸光增加了温度,可这地温——地下的温度,那是有个缓慢攀升过程的。早育苗,不见得适宜早移栽;气温地温没上来,早移栽,茄苗会变成小老苗,一是地温不适宜主根扎不深,侧根伸展难;二是即使开始挂茄子了,也难保茄子在总产量上有个好收成——寿命短,总产量又如何提升呢?茄子,可是要一直到老秋初霜,才会败劲的啊!传统烹饪,喜欢经霜茄子,说黄瓜茄子两头鲜,经霜的茄子风味更为独特。你图早栽早吃,结果早衰了,又怎能吃上经霜的茄子?
听我的,绿色种植,茄子立夏育苗都不晚不吃亏。那时候,气温地温都上来了,出苗快,出苗率高,长势旺,根系发达,移栽后缓苗时间就短,栽得晚,却不见得就吃得晚!就是晚吃几天,同样的地块环境同样的水肥条件同样的管护措施,适温育苗、适温移栽,既适气温又适地温,单棵总产量也一定比早育早栽的高。你早育早栽也早衰了,到秋天,哪还有茄子吃?又怎能吃到初霜的茄子?
既然愿意抢栽,那咱也就加大点防护措施吧。
1、深挖坑,先喂地。
第一次施肥
覆土后再施肥
昨天,我在包心生菜地里开挖了4个深坑,就地就菜空开挖,坑距1米,坑深40公分,坑阔40公分,挖坑后回填一层富含腐殖质的轻壤土,再重施一层由复合材料沤制透发的半液体有机肥;再覆土,再淋一层有机肥;然后把坑填平,透浇水。
桶沤肥原材料
鱼虾杂蟹壳蛋壳都是沤肥好原料
腐殖质、桶沤肥,在埋入地下之后,有个二次发酵过程。二次发酵,是微生物和土壤分化的作用,腐殖质和肥料转化成了有机质,这就是喂坑、养地。
因为我是在生菜地里套种,只能挖坑喂坑。如果你早预留好了茄子地,可开深沟施肥,一棵茄子周边一米之多,都要施肥。这个是根据茄子生长生育期长、根系特别发达的特性设计重施肥、大面积施肥的。我是在菜地里套种,就只有等吃过生菜,再开沟施肥了。
早施肥,养好了地,就等适温期移栽茄子了。
2、茄子栽角,柿子栽花——茄苗见了3片真叶就可移栽。
如果不是因为地温没上来,这样的苗子就可以移栽了
所谓栽角,又叫栽荚,是说有了两片真叶,第三片真叶心芽刚露尖尖角就可移栽了。别搞错了,西红柿可以顶花栽,茄子顶花栽就晚了。
3、浅栽茄子后培土,这条一定要记住。
茄子苗栽多深合适呢?很多人主张深栽。其实,初栽,埋土到起苗前茎基部的吃土深浅就可。别埋深了。那些说要深栽茄子的,我想他们是没做过对比试验,是想当然。
茄子小苗刚栽,吃土深了,会影响根系呼吸。等到缓苗旺长后,茎干开始拔高,那时候,再随开沟翻土培根,在行间形成一个拱垄。而不是初栽就深栽。
4、苗期控水,三次开土。
茄子喜水,但苗期一定要控制给水,让茄子深扎根快展根找地下水四处找水。浇水早或给水量大,会造成茄苗过快旺长。茄子叶面宽大,过早张开茄树冠,遇风上晃,会动摇根本,影响茄子根系在安静的环境下扎根展根。
茄苗移栽三次给水——初栽一水浇透,隔一天后二水浅浇,再隔一天后三水喷淋,这三次给水之后,就要在行间根周松土了。老菜园子说,锄地强其浇水,锄地松土,能防干旱,能使土壤通透保障根系吃氧,又可保温保湿。3次松土,培垄成沟,天旱给水能储,雨大积水能排,等到茄子主根扎深侧根伸展发达了,有风也就不怕了。等到茄子挂果了,才可以大水漫灌一次。
茄子喜水怕涝。采收过茄子要随追肥浇水,地面要见干见湿,给水要大水小水轮换。
5、喂一小把煮黄豆,茄子鲜亮美味。
我多次提到过的老菜园子老何头,每年栽茄子,在茄子过了缓苗期开始旺长,都会提个小轻铁盆,里边盛了煮黄豆,在两棵茄间挖坑撒上一把,再覆土踩实。后来我也学着如此这般,结果结出来的茄子个头大,肤色亮,吃起来口感就是不一样!
好了,愿意早栽的,就多出点劲多费点心吧。比如刚移栽,加个防护罩也不错。
茄子挂果期采收期管护,以后有可能还要单独成篇专题说。我所说的,一是小园种植,二是绿色种植,三是着眼于吃到老秋管护,都是我多年对比试验所得。大田商品茄子种植,上述种种,也或有可资借鉴之处。(待续)
来源:可靠河流AT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