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抗抑郁药更安全的一个治疗方法,能帮一个是一个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8 07:17 2

摘要:李婷(化名)第一次确诊抑郁症是在25岁。那时的她刚进入职场,连续加班三个月后,某天在会议室里突然心跳加速、呼吸困难,被同事送去了医院。医生开了抗抑郁药,叮嘱她按时吃,会好的。

01

一个服药十年的抑郁症患者

李婷(化名)第一次确诊抑郁症是在25岁。那时的她刚进入职场,连续加班三个月后,某天在会议室里突然心跳加速、呼吸困难,被同事送去了医院。医生开了抗抑郁药,叮嘱她按时吃,会好的。

开始的时候,药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她的躯体症状,最典型的就是心悸减轻了,失眠也好改善了很多。但三年后,她发现自己离不开药了。一旦减量,焦虑就像潮水一样反扑。十年过去,药量越加越大,副作用开始变得显现,最明显的就是记忆力衰退、手抖、情绪麻木。更绝望的是,她始终觉得心里总是感觉没底似的,吃药给她的感觉总是在压制的状态。

李婷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很多抑郁症患者和她一样,以为吃药就能治好自己的病。但问题是:药物虽然能调整脑内化学物质,但却改不了你头脑的认知思维。

02

抑郁症的本质,其实错误的认知思维

法国哲学家加缪曾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无意义的勇气。”这句话对抑郁症患者格外刺耳,如果生活本就荒诞,为何别人能坦然面对,自己却深陷痛苦?其根本的原因就是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不同。

举个例子:同事开会时皱了皱眉,你立刻想他一定讨厌我;项目出了小差错,你认定我果然一无是处。这些自动冒出的负面念头,就像一台失控的机器,不断生产焦虑和绝望。抑郁症的本质,正是被这套惯性的思维程序推动的结果。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长期抑郁的人,大脑前额叶(负责理性思考)与杏仁核(情绪中心)的连接异常活跃。这意味着,你越用负面思维解读世界,大脑就越是给你制造痛苦。而药物只能暂时抑制这种活跃,却无法重塑你的思维路径。

03

正念,是跳出思维陷阱的最好途径

佛陀曾给弟子讲过一个故事:

一名男子被毒箭射中,疼痛难忍。旁人急着帮他拔箭,他却执着地问:“这支箭是谁射的?用什么材质做的?”佛陀说:“先拔箭疗伤,追问只会让你丧命。”

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真相:当痛苦来袭,与其纠结为什么是我,不如先学会停下来观察。这就是正念的核心:不评判、不抗拒,只是如实觉察当下的感受和念头。

比如,当你又冒出“我太失败了”的念头时,试着对自己说:“哦,我的大脑又在播放失败者的影像了。”这种抽离的视角,能瞬间削弱念头的杀伤力。

04

两本自救指南:从知道到做到

改变思维需要具体的方法。推荐两本书:

1、《情绪自救》

这本书像是心理训练的“工具箱”。作者提出“三问法”:

“这个想法符合事实吗?”(比如“同事皱眉=讨厌我”是否100%成立?)

“这个想法对我有帮助吗?”(沉浸在自我否定中,能解决问题吗?)

“如果朋友这么想,我会怎么劝他?”(对自己多点慈悲)

每天花10分钟记录并拆解一个负面念头,一个月后,你会发现自己不再轻易被思维牵着走。

2、《抑郁症打卡自救》

这本书主打“微小行动”。比如:

“每天晒5分钟太阳”**(阳光促进血清素分泌);

“写下3件今天没搞砸的事”(对抗心理过滤);

“对着镜子说一句:你已经很努力了”(破除完美主义)。

作者强调:“抑郁症不是靠想通治愈的,而是靠一次次点滴积累的行动做到。”

05

三个建议:像锻炼肌肉一样训练思维

1、给念头贴标签

当负面想法出现时,立刻给它分类这是,如;灾难化想象、这是非黑即白、这是完美主义等等。贴标签的动作本身,就能让你从沉浸剧情转换到旁观模式。

2、设置焦虑时间

每天固定15分钟(比如下午5点),把所有的担忧写下来。其他时间一旦焦虑冒头,就告诉自己:“存着,等5点再处理。”你会发现,多数焦虑到点后根本不想面对。

3、用身体骗过大脑

情绪低落时,故意做个夸张的笑脸(哪怕假笑),或者大步快走5分钟。身体的动作会向大脑发送信号:“嘿,情况没那么糟!”这招比纯靠“想开点”管用得多。

06

写在最后:

一位服药多年的患者曾说:“药物就像一个救生圈,只是让我暂时不沉下去,但只有自己学会游泳,才能真正上岸。”

抑郁症的康复,本质上来说就是一场思维的重建。这个过程虽然不容易,但每一步的坚持,都在帮助你走向康复。就像《抑郁症打卡自救》书里写到的:“今天你洗了脸,吃了饭,走出了家门,没伤害自己——这就是胜利。”

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写道:“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与其等待药物带来奇迹,不如从此刻开始,做自己的认知教练。

来源:心理师彭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