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气候原因。黄淮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向温带过渡区,4-5月小麦抽穗扬花期常遇持续阴雨天气,日均温15-25℃、相对湿度80%以上的环境,极适于赤霉病菌孢子萌发和侵染,因此,南部发生严重。而北部气候相对干燥,同期降雨量减少30%-50%,气象数据显示,南部产区
黄淮地区是我国冬小麦的主产区,赤霉病是小麦后期发生最普遍的一种病害,但是,赤霉病发生程度呈现"南重北轻"的显著差异。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一、气候原因。黄淮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向温带过渡区,4-5月小麦抽穗扬花期常遇持续阴雨天气,日均温15-25℃、相对湿度80%以上的环境,极适于赤霉病菌孢子萌发和侵染,因此,南部发生严重。而北部气候相对干燥,同期降雨量减少30%-50%,气象数据显示,南部产区扬花期连阴雨概率比北部高2.3倍,昼夜温差更大,不利于病菌繁殖和扩展。因此,北部赤霉病发生轻。
二、品种原因。南部主栽品种多注重高产潜力,对赤霉病抗性不足,如某主推品种抗性评分仅3.5级(9级制)。在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有利于病菌的侵入。而北部则通过区域试验筛选出济麦22、中麦578等中抗品种,其蜡质层厚度、穗部紧密度等农艺性状形成天然屏障。
三、栽培模式。南部稻麦轮作区秸秆全量还田比例达85%,未腐熟秸秆携带的病原菌基数是北部的1.8倍。加之南部早播习惯普遍,抽穗期提前7-10天,恰逢雨季概率增加,导致赤霉病发生严重。而北部适期晚播技术普及率高,通过错开感病敏感期,实现了被动避害,赤霉病发生较轻。
四、防治策略差异明显。北部建立"一喷三防"标准化流程,药剂选择以戊唑醇、丙硫菌唑、氰烯菌酯等高效药剂为主,施药机械普及率超90%。南部因地块分散、劳动力外流,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不足60%,常因错过施药窗口期,导致防控失效。
这种区域差异提示我们,赤霉病是黄淮海南部的主要病害,在防治赤霉病方面,南部地区要以防治赤霉病为主,兼防其他病虫害,而赤霉病在黄淮北部却是次要病害,要以防治蚜虫为主,兼防赤霉病。
来源:湖北台农村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