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9年是江西省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加速转型的关键一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政策推动下,江西省供销系统以“服务三农、创新发展”为核心,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基层组织重构、经营网络升级等举措,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
2009年是江西省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加速转型的关键一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政策推动下,江西省供销系统以“服务三农、创新发展”为核心,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基层组织重构、经营网络升级等举措,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提升。
一、政策背景与顶层设计
1. 国家战略引领
2009年11月,国务院出台国发〔2009〕40号文件,明确供销合作社需“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为江西省改革提供了纲领性指导。江西省迅速响应,于12月召开全省学习贯彻座谈会,制定《江西省人民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草案),提出“定措施、争政策、要资金”的具体要求,强调保持组织体系完整性。
2. 地方政策配套
江西省政府将供销合作社改革纳入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提出“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县级供销社在专业合作社联合组织中的作用”等目标。例如,南昌市供销社制定“新网工程”三年规划,重点推进农资、日用品、再生资源等四大网络建设,并明确2010年6月底前完成全系统农村流通服务体系规划编制。
二、改革核心措施与实践
1. 基层组织体系重构
“三社一会”建设:以基层供销社、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和涉农协会为核心,制定基层社“十有”(健全班子、自营门店、领办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四化”(种养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等标准,启动“四改造”工程(经营服务型、能人带动型、股份合作型、联合创建型)。
典型案例:贵溪市供销社合并组建4个中心社,盘活闲置资产1万余平方米;永修县滩溪供销社引入社会能人,发展棉花加工企业,带动1500余户社员;新余市水马供销社通过股份制改造,新建仓储和加工场所,服务标准化种植基地1100余亩。
2. 现代流通网络升级
连锁经营扩张:全系统发展农资、日用消费品连锁配送企业290家,网点3.3万个,再生资源回收门店5662个,形成覆盖全省的“新网工程”体系。例如,永丰县供销社新建6个乡镇超市,年销售收入达1200万元。
市场竞争力提升:2009年农资市场占有率保持80%以上,化肥销售419.32万吨,同比增长18.57%;再生资源行业通过加工集散中心建设,形成“回收-加工-销售”产业链。
3. 社有企业改革深化
股份制试点:新余市供销社联合渝水区社引入私人股东成立新合作资产管理公司,4年内销售额突破1亿元,市场占有率达85%,成为全省农资龙头企业。
历史债务化解:通过资产变现、债转股等方式,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例如,九江新雪域农资公司2000年引入职工持股,改制后首月销量增长22%,为2009年改革提供经验。
三、改革成效与挑战
1. 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经营规模突破:2009年商品购销总额达525.13亿元,同比增长23.15%;汇总盈利1.07亿元,增长30.58%;上缴税费3亿元,连续6年保持30%以上增速。
基层社活力增强:744个基层社实现利润980万元,南昌县莲塘供销社等3家基层社入选全国“销售百强”和“利润百强”。
2. 服务三农能力强化
专业合作社带动:全省供销社领办专业合作社1274家,占全省总数的11%,带动农户300余万户,户均增收2640元。
村级服务网络覆盖:建设村级综合服务社(站)4682个,整合党建、医疗、文体等公益性服务,实现“零距离”为农服务。
3. 面临的挑战与局限
历史包袱沉重:尽管通过改制化解部分债务,但基层社资产老化、人员老化问题仍存,2009年全系统从业人员平均年龄达48岁。
资金缺口制约:基层社改造和“新网工程”建设依赖政策支持,市场化融资能力不足,部分项目推进缓慢。
区域发展失衡:赣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社恢复难度较大,全省仍有25%的乡镇未覆盖供销服务网点。
四、总结与后续影响
2009年江西省供销合作社改革通过“政策驱动、基层重构、网络升级”三轨并行,初步实现了从传统流通组织向现代为农服务综合平台的转型。其经验在于:一是政策衔接紧密,将国家战略与地方实际结合,明确“保体系、强服务”的改革路径;二是创新基层模式,通过“能人带动”“股份合作”等方式激活基层活力;三是强化市场导向,在农资、再生资源等领域巩固主渠道地位。
这一阶段的改革为后续深化综合改革(如2015年中发〔2015〕11号文件推动的土地托管、电商融合等)奠定了基础,但也暴露了体制机制僵化、市场化能力不足等深层次问题,需要在后续改革中进一步突破。
来源:你的山野盆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