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丨浙商的韧性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8 07:54 2

摘要:美国关税战的风暴还在持续。前阵子,浙江一家企业的出口订单突遭叫停,老板公开表态:“如果美国不要,那我就分给我们其他客户!”这番回应引发热议,有网友说:浙商身上这股不服输的韧性,就是他们应对挑战最大的底气。

美国关税战的风暴还在持续。前阵子,浙江一家企业的出口订单突遭叫停,老板公开表态:“如果美国不要,那我就分给我们其他客户!”这番回应引发热议,有网友说:浙商身上这股不服输的韧性,就是他们应对挑战最大的底气。

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家都是从大风大浪里走出来的,而浙商群体尤为典型,在四十多年改革开放进程中,他们始终在困境里寻找出路、在竞争中厚积能量,最终闯出了一片天地。

那么,浙商的这股韧性从何而来?面对当下狂风骤雨式的打压和冲击,浙商如何才能越挫越勇?

钱江潮 图源:“杭州文广旅游发布”微信公众号

人们常说浙江是“山海并利”。

一方面,“山海”的背后是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现实条件,作为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在全国排名倒数的省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生产都无法满足人口的基本需求。而另一方面,这也塑造了浙江人独有的精神品质——既有山的坚韧,又有海的包容,既有内陆文化中的吃苦耐劳,又有海洋文化中的敢拼敢闯。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一大批浙江人就在资源先天不足的“倒逼”下走南闯北,男人补锅、打铁、下苦力,女人擦鞋、弹棉花、收废品。他们并不满足于“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逸,而是执着于把生意从小摊子做成大厂子、从家门口做到全世界。这股劲头最终淬炼出“四千”精神、“两板”精神,创造了无数“白手起家”“无中生有”的传奇。

回望浙商的发展之路,不难发现,浙商从来都不是顺风顺水的。几乎每一位浙商的创业史,都是一部与困难角力、与危机对垒的奋斗史。

比如,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汽车狂人”李书福就四处请命,恳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并说出了那句打动无数人的名言:“如果失败,就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一些不利于浙商的舆论流传开来,正泰集团南存辉的那句“烧好自己那壶水”,彰显了浙商“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坚定。

有学者评价:浙商就像沙漠玫瑰,严酷的生存环境炼就了摧不垮、锤不扁、打不烂的强健生命力,只要有一点点清水,有一点点雨露,它就可以一圈一圈顽强地扩展它的绿意。

3月12日,吉利汽车长兴基地,工人在数字化生产线上赶制新能源汽车订单产品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浙商之所以擅打“逆风局”,靠的就是一股吓不倒、难不住、压不垮的强大韧性,而“四千”精神便是这韧性的集中体现和深厚根源。

千山万水的“闯荡”。以前,信息网络还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浙商对市场的感知、对世界的认识大多靠的是“行万里路”。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吹到浙江,很多人就坐不住了,有的拿出世界地图,看哪个城市规模大、经济发达、市场还有空间,就去哪个城市闯荡。没那么多瞻前顾后,靠的就是一股说干就干、说走就走的勇气。可以说,浙商的“弄潮”“善泳”就是在世界经济的汪洋大海里,一步步摸爬滚打出来的。

如今,从“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到疫情后第一时间集结“千团万企”出海抢订单,再到现在大力拓展“非美”市场将关税战影响降到最低……浙商这群“进击的‘地瓜’”足迹遍布世界,“浙字号”正浩浩荡荡通往全球。

千方百计的“出路”。不管是小商贩还是大企业家,很少有人一路坦途。浙商的成功都熬过了无数个翻来覆去的夜晚和抓心挠肝的时刻。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小作坊可谓面临着“天崩开局”——缺资金、缺技术、缺经验,市场怎么开拓?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有人卷服务,有人拼效率,有人比勤奋……哪怕只有一丝突围的希望,创业者也愿全力以赴地尝试一把,大家就这么各凭本事,攻坚克难。

之后,面对产业发展的瓶颈,浙商又以“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决绝,换来了智能制造的升级与数字经济的起飞,越来越多“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

千言万语的“真诚”。“要经商,先做人”,无论做什么生意,归根结底都是在和人打交道。从过去到现在,浙商最为人称道的并不是话说得有多漂亮,而是事做得有多真诚。一次合作谈不拢,那就多谈几次;一次上门讲不清,那就多跑几趟……很多浙江企业家就是凭着“多为对方着想一点”的真诚,才逐步打出了独属于浙商的好口碑。

在《鸡毛飞上天》中,“敲糖帮”秉持的“进四出六”等生财之道,生动描绘了浙商骨子里诚以待人、互利共赢的经商智慧。如今,在义乌,老板们集体学习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晚上调时差奋战跨境电商直播间,又将外贸的服务门槛“卷”出新高度。

千辛万苦的“创新”。有创新才有主动权,有实力才有议价权。总走老路子也许可以避免失败,但也难以孕育出新的成功。回看浙商的风雨来时路,“创新”二字贯穿始终——他们总在其他人踌躇不前时就冲了出去,总在其他人想“等等看”时摸着石头就过了河。

于是,以快制快、以变应变的需求迭代,让义乌商品在潮流变换中始终保持活力、畅销全球。当下,贸易竞争正从“比谁更便宜”转向“比谁更无可替代”,更要依靠自主创新等“独门秘籍”,用创新力建起抗击国际贸易惊涛骇浪的“护城河”。

“四千”精神,凝结的是一种不等不靠主动寻找机遇、创造机遇的发展意识,是一种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积极进取品格。风云变幻中,韧性生长的浙商已然成为中国企业家群体的一个“鲜活样本”。

4月17日,金义综合保税区云仓跨境华东中心仓内,工人正在对跨境商品进行分拣搬运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在关税战的硝烟下,民营企业家靠什么守住自己的“江湖地位”?

习近平同志曾在《之江新语》中谈道:“困难是一道坎,是一道分水岭。就像鲤鱼跳龙门,跳过去就是一片新天地,进入一种新境界。”

真正有韧性的企业家,首先不会在困难面前丢了精气神。因为他们深知,困难中往往蕴藏着机遇,危机的转角可能就是商机。而这种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的智慧与胆气,正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面对关税战的来势汹汹,如果还没“开战”就失了斗志,那就遑论“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没有出路就自己开路”的努力了。继续发扬“四千”精神这一浙商传家宝,保持“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产业链做得更强壮,就能在不确定性中创造更多确定性,在危机挑战中培育更多发展先机。

从实践来看,尽管部分民营企业遭遇了不少问题和挑战,但是它们都能灵活腾挪、以变应变——美国市场不灵,那就开辟新的市场;这个合作伙伴不地道,那就另寻新的伙伴。比如,为应对美国滥施关税,平湖童车厂对原本出口美国的高端童车进行改造,推出更适合国内市场需求的亲子露营车品类;义乌小商品城打造“跨境电商直播基地”,推动1000家商户“组团进军”中东、拉美市场……就像网友评价的:“美国想卡脖子,结果发现中国老板全是‘练过瑜伽’的。”

最后,让企业家保持韧性也离不开国家的支持。我们的制度优势、市场优势完全可以托举起企业家的大胆探索。近段时间以来,浙江持续打好“稳拓调优”组合拳,切实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全力纾解企业的困难,一系列举措如定海神针般为企业家灌注信心。

美国政府挥舞的“关税大棒”,在全球制造了巨大混乱和不确定性。但只要我们抗住压力、保持韧性,所有未能击垮我们的挑战,终将转化为成长的推力。

来源:蓝媒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