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进寺庙大喊:“秃驴何在”,一小和尚回了四个字,成千古绝对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8 08:13 3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文|白菜

编辑|白菜

宋朝时期,文豪苏轼可不是单纯写写诗那么简单。这位性情中人有一回进了寺庙,张口就是一声"秃驴何在"的豪放喊叫。

要搁现在,这不妥妥地给寺庙添乱吗?可谁知,一个小和尚听见了,不慌不忙回了四个字,竟让苏轼当场哑口无言。

这四字回应不仅化解了这看似冒犯的场面,更成为了流传千古的机智对答。这位小和尚到底说了什么?为何能让才华横溢的苏轼都自叹不如?

苏轼一生桀骜不驯,才华横溢却常因直言不讳得罪权贵。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他曾在江西一带任职。

这段时期,苏轼虽然官职不高,心情却逐渐开朗。他经常到各地游览,结识各种有趣的人物。

金山寺位于长江边上,是当时著名的佛教圣地。

寺中住持佛印法师早已名声在外,不仅精通佛法,还善于诗词创作。

与一般和尚不同,佛印性格豪放,不拘小节,常用诙谐手段点化世人。

有缘的是,通过共同的朋友引荐,苏轼与佛印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忘年交。

在一次闲聊中,苏轼自信满满地向佛印炫耀自己的修为:我近来参禅有所得,八风吹不动。

"所谓"八风",指的是佛教中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种境遇,能够影响人的心志。

苏轼此言,无非是说自己已经达到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境界。

佛印听后没有立即回应,只是微微一笑。

几天后,苏轼正在书房写字,忽然收到佛印送来的一首诗。

诗中对苏轼大加赞赏,说他学问渊博,文采飞扬,佛法修为也已到了很高的境界。

苏轼读完大为高兴,立刻命人备船,要亲自到金山寺去拜谢佛印。

江面上风高浪急,但苏轼迫不及待想见到佛印,坐着小船就过江了。

到了金山寺,苏轼见到佛印就说:"你那首诗写得太好了,我专程来感谢你。"

佛印却哈哈大笑:"东坡先生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我这一首小诗就把你从江这边吹到江那边去了?"

苏轼顿时语塞,羞愧难当。

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口中说的"八风吹不动"只是说说而已,实际上一遇到称赞就忍不住沾沾自喜,哪里是真正的心如止水?

事后苏轼反思自己的行为,写了一首自嘲的诗:"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方觉道心亏。东坡居士西江月,万卷诗书不如师一屁。"

这件事让苏轼明白,自己虽有满腹经纶,却在心性修养上还远不如佛印。

金山寺的交锋

金山寺依江而建,风景如画。苏轼每次去拜访佛印,都会在寺中小住几日,两人常常彻夜长谈,谈诗论道,切磋佛法。

有一次,苏轼到金山寺找佛印,却不见佛印的踪影。

性格豪放的苏轼大声喊道:"秃驴何在?"这"秃驴"二字是对和尚的戏称,虽然当时文人间常用,但在佛教圣地如此称呼,未免有些不敬。

寺院里一个正在扫地的小和尚听到这话,抬头看了一眼苏轼,不卑不亢地回答:"东坡吃草!"

这句回应可谓一语双关。"东坡"是苏轼的号,而"东坡吃草"既可理解为在东坡上吃草的动物,也暗指苏轼本人。

小和尚的回答既回应了苏轼对和尚不敬的称呼,又不失礼节,机智幽默。

苏轼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他没想到一个小和尚都能如此巧妙地回应,不由得对金山寺的佛法修为肃然起敬。

后来苏轼见到佛印,将此事告诉他,两人都开怀大笑。

佛印说:"东坡先生,你看我这寺中弟子,个个都有慧根。你以后可不能随便叫'秃驴'了。"

苏轼拱手认输:"佛印兄说得对,是我失言了。以后定当谨言慎行。"

这次小小的交锋,让苏轼对佛教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佛印的教导方式更加佩服。

佛印不是通过说教,而是用实际的情境让苏轼自己领悟,这种教学方式与苏轼的性格极为契合。

扇子的江湖故事

苏轼与佛印之间不仅有思想上的交流,还经常互赠礼物。

有一次,苏轼特意为佛印制作了一把精美的扇子,并在上面题了一首诗。这把扇子做工精细,诗也写得极好,是苏轼的一片心意。

佛印收到礼物后十分高兴,但他并没有像常人那样小心珍藏。相反,他当着苏轼的面,拿起扇子就往江里一扔。

苏轼大吃一惊:"你为何把我的扇子扔了?"

佛印悠然自得地说:"水流东坡诗。"意思是让江水把东坡的诗带到远方去,让更多人欣赏

这句话表面上是赞美苏轼的诗写得好,值得广为传播,但也有一丝调侃的意味,似乎在说苏轼的诗太多,多到可以随手扔掉一些。

苏轼听后既惊讶又佩服佛印的豁达和机智,但他也不甘示弱,立即回应道:"狗啃河上骨。"这里用了谐音,"和尚"与"河上"谐音,巧妙地回敬了佛印的调侃。

两人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周围的人都被逗得哈哈大笑。

这种斗嘴不是为了伤害对方,而是一种智慧的交流和友谊的表现。

在这样的交流中,苏轼和佛印都能从对方身上学到东西,也都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和尊严。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被贬谪多次,但他始终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这与他的朋友圈有很大关系。

佛印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和尚,给了苏轼很多精神上的支持和指导。

佛印虽是一名和尚,但他不拘泥于清规戒律,而是用生动活泼的方式传播佛法。

他理解苏轼的才华和个性,从不用说教的方式与苏轼交流,而是用机锋和幽默让苏轼自己领悟。

这种交往方式对苏轼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与佛印的交往中,苏轼学会了更加豁达,面对挫折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

他的诗词创作也因此更加深刻,不仅有对自然的赞美,还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佛印也从苏轼身上学到了很多。

苏轼的博学多才和创作才华让佛印对世俗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两人的交流不是单向的教导,而是相互启发,共同成长。

他们的友谊超越了身份和地位的差异,成为了真正的知己。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一个朝廷官员和一个寺院和尚能成为至交,本身就是一种突破。他们用智慧和幽默打破了社会的隔阂,建立了平等的友谊。

苏轼后来在《金山夜坐》中写道:"金山夜宿何人伴,明月清风我与僧。"这句诗表达了他与佛印在金山寺度过的美好时光,也体现了他对这段友谊的珍视。

苏轼与佛印的交往,不只是两个聪明人的斗嘴逗乐,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儒释道三家思想交融的生动体现。

一个是豪放不羁的文坛巨匠,一个是机智幽默的高僧大德,在江南烟雨中留下了许多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来源:白菜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