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艘巴西大豆船集中抵华,中国大豆供应链加速“去美国化”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8 10:05 2

摘要:近期,约40艘巴西大豆船陆续停靠宁波舟山港老塘山作业区,单月减载量预计达70万吨,同比增长32%。

近期,约40艘巴西大豆船陆续停靠宁波舟山港老塘山作业区,单月减载量预计达70万吨,同比增长32%。

网络借用,侵权删除

1. 产量与出口的“双突破”

尽管巴西植物油行业协会(ABIOVE)将2024/25年度大豆产量预测下调至1.696亿吨,但出口目标逆势上调至1.085亿吨,创历史新高。

这一矛盾背后是中国需求的强力支撑:2025年4月中国从巴西采购的大豆量达240万吨,占月均进口量的三分之一。

巴西大豆的蛋白含量(平均47%)和含油量优于美豆,且到岸价低5%-10%,成为中国饲料加工企业的首选。

2. 美国大豆的“失速”

同期,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量暴跌至零,2025年1-4月累计出口仅32万吨,不足2024年同期的3%。

这一变化源于中美贸易摩擦升级——

中国对美大豆加征125%关税,叠加巴西丰产,导致美国大豆丧失价格竞争力。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4月11日当周中国对美大豆采购量同比下降50%,而巴西大豆采购量激增48%。

3. 物流与政策的“双保障”

宁波舟山港老塘山作业区通过设备改造,斗轮机取料效率提升58.7%,装船机作业效率提升25%,为巴西大豆快速接卸提供硬件支持。

同时,中国海关实施“联合检验、一次放行”机制,将外轮联检时间缩短三分之一,确保大豆“直进直靠”。

网络借用,侵权删除

1. 进口结构的重构

2024年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占比达71.07%,美国份额萎缩至21.07%。

2025年这一趋势加速:巴西预计占中国大豆进口的75%(8200万吨),阿根廷占10%(1100万吨),而美国可能彻底退出。

这种“去美国化”并非偶然——

中国早在2018年就启动进口多元化战略,2024年从俄罗斯、阿根廷进口大豆量激增50%,粮仓储备够全国消耗18个月。

2. 技术与政策的“双驱动”

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对豆粕的依赖:

新希望、牧原等头部养殖企业的豆粕使用比例已降至10%以下,通过发酵豆粕、棉籽粕等替代品减少蛋白需求。

政策层面,《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目标将饲料中豆粕占比从14.5%降至13%以下,预计可减少大豆进口需求约500万吨。

3. 价格与市场的“再平衡”

巴西大豆集中到港对国内价格形成压制。

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主力合约4月28日跌至4213元/吨,较年初下跌12%。

但国际市场呈现分化:CBOT大豆因中美贸易缓和预期上涨1%,但南美丰产压力限制涨幅。

这种内外价差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低成本采购窗口。

网络借用,侵权删除

1. 巴西的“战略卡位”

巴西农业部长卡洛斯·法瓦罗直言,巴西正“系统性替代美国成为中国的农业供应国”。

除大豆外,巴西还计划扩大牛肉、猪肉对华出口,并推动“两洋铁路”等基建项目缩短运输周期。

这种“全面绑定”使巴西2025年对华农产品出口收入预计达515.7亿美元,占其总出口的44%。

2. 美国的“被动调整”

美国大豆产业正经历“阵痛期”:

密西西比河沿岸仓储设施空置率达35%,农户被迫将大豆转售至欧盟和东南亚。

为应对危机,美国试图通过“印太经济框架”拉拢印尼、越南等国,但中国已与这些国家签署大豆采购协议,提前锁定市场。

3. 中国的“规则重塑”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深化与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的农业合作:

中欧班列将乌克兰至中国的玉米运输周期压缩至20天,阿根廷向中国出口豆粕绕开美豆供应链。

这种“去美元化”布局使人民币在巴西大豆贸易中的结算比例从2024年的12%提升至2025年的35%。

中国正通过“国内储备+国际合作”构建双重保障:2025年国产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在1.5亿亩,非转基因大豆产量突破1000万吨;同时与巴西签署2000万吨长期采购协议,并在阿根廷、乌拉圭建立海外粮仓。

来源:光头老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