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自媒体的狂欢到医美概念股的短线飙升,似乎人人都在追捧这项“女性私密焕新术”。然而,当我们剥开营销话术的层层包装,会发现这场所谓的“消费奇迹”,本质上或许只是一场精准捕捉中年女性“性焦虑”的营销游戏。
来源 | 中访网
作者 | 一杭工作室
高潮针火了?中年少妇都在追捧?独立女性都在打高潮针?医美概念股拉爆是因为高潮针?
从自媒体的狂欢到医美概念股的短线飙升,似乎人人都在追捧这项“女性私密焕新术”。然而,当我们剥开营销话术的层层包装,会发现这场所谓的“消费奇迹”,本质上或许只是一场精准捕捉中年女性“性焦虑”的营销游戏。
1
“高潮针”火了?
近日,不少自媒体也都在说的“高潮针”在“小红书上都卖爆了”,“五一都排队爆满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小红书上,搜索相关关键词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信息。首先,在小红书上,根本就搜不到#高潮针#的相关话题。
仅出现一个浏览量7.3万、讨论量705的#gc針#话题,既没有所谓的“十万笔记”,也不存在“五一排队爆满”的盛况。
不知道部分媒体说的“小红书上十万笔记,中年少妇都在追捧”哪里来的依据。是媒体炒作,还是平台紧急下架了?
其次,小红书上确实有博主安利“高潮针”,但这些帖子的博主更像“赛博皮条客”。都是先发一篇帖子告诉你,自己打了“高潮针”,是一种怎样的神仙体验,但说的也很隐晦。
如果你在评论区询问问她哪里打?没有一个人会直接告诉你,都是私信告知:
然后就是官方背书,有媒体表示,不少公立医院都推出了相关业务。
不过小编并没有在上述公立医院找到相关业务。有网友在小红书在也贴了所谓的“高潮科”,下面落款是XX人民医院。
然而,公众号“魔囡”表示,“这种图片一眼假,任何正规的公立医院都不可能有这种科室,哪怕是真的有这种针可以打也绝无可能为了这个针单独设置一个科室。大家有无发现,这个东西现在走的路数和那些医美项目完全一样,都是靠网络在推,现实中的正规医院里谁见过这个?从这些网红的视频里可以明显看到,绝无可能是公立医院。”
最后,天原股份确实在4月25日触及涨停板,股价涨幅达9.95%,收盘价为4.75元,总市值61.83亿元。但这是该股近一年内的首次涨停,并不存在连续几日涨停的情况。
2
什么是高潮针?
4月27日,“高潮针”的相关话题也“火”上了微博热搜,不过话题是#高潮针是什么#。不少网友“一脸懵逼”的点进去,然后骂骂咧咧的点出来。
那么,所谓的高潮针,到底是什么?
“高潮针”主要针对女性私密部位,宣称通过注射特定物质提升性敏感度、改善阴道松弛或干涩问题,从而增强性体验。
实际上,“高潮针”在医美领域已出现好几年了。其原理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先抽取身体少量血液,再通过特定仪器处理,得到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即自体血清),接着把这PRP注射到私处的敏感区域。商家解释PRP内含有生长因子,可以提升神经敏感度,进而实现所谓的“神奇效果”。
而PRP虽然在医学上确实存在,可其在医美领域的应用却大有争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显示,用于制PRP的装置是第三类医疗器械,风险系数高,管控严格。重要的是,国家仅批准该装置用于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并未对其制备出产物的具体用途、效果及安全性作任何保证。
从医学角度来看,PRP主要用于骨科的骨折修复和皮肤科的创面愈合,至于往私处注射PRP这类在医美宣传中被大肆吹捧的做法,实在是离谱至极。
而注射高潮针缺乏科学依据。据《红星新闻》报道,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妇产科主任吕雯就指出,G点、U点、A点的存在及其功能本身就有争议,注射胶原蛋白以刺激相关区域更是没有科学支持。而且,注射行为本身就存在感染、出血、瘢痕、神经损伤等风险,若反复注射,还可能导致组织硬化、局部变形或功能异常。
3
中年性焦虑与消费主义合谋
“高潮针”不过是块新蛋糕
目前来看,“高潮针”的爆火是假象,但这种假象却为其带来了数不清的关注和目光。
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猎奇话题的天然吸引力,以及部分自媒体为流量刻意制造的“爆款”假象,共同编织出一张看似繁荣的消费陷阱。商家深谙“谎言重复千遍即成真理”的法则,通过“网红体验分享”“排队盛况”“公立医院背书”等话术,不断强化产品的“刚需”属性。即便缺乏科学依据,一旦话题热度突破临界点,虚假的“风口”便可能借势蜕变为真实的产业——这正是消费主义最擅长的“无中生有”。
而从“假火”到“实火”的关键,在于精准捕捉中年女性的性焦虑。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欲望的夹缝中,许多女性面临婚姻关系倦怠、身体机能变化带来的自我怀疑。商家将“阴道松弛”“敏感度下降”等正常生理现象病理化,暗示这些“缺陷”会导致情感危机甚至家庭破裂,进而将“高潮针”包装成“重获自信”的救命稻草。这种营销策略本质上也是对焦虑的工业化生产:先制造恐惧,再兜售解药。而所谓的“解药”,不过是披着医美外衣的伪科学产品。
更值得警惕的是,资本早已为这场收割铺好了渠道。医美机构与网红博主形成利益同盟,用“亲身经历”编织体验神话;平台算法将相关内容推送给精准人群,形成信息茧房;部分媒体则配合炒作,将商业推广伪装成社会现象。最终,一个闭环式的焦虑贩卖系统就此成型——女性为缓解焦虑支付高价,而商家则在这场集体恐慌中赚得盆满钵满。
来源:中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