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31万,已经是普通人的天花板了,但和几年前的“反诈老陈”相比,一言难尽。
“反诈老陈”又双叒叕上热搜了!
最近,反诈老陈晒出2024年收入31万。
虽然31万,已经是普通人的天花板了,但和几年前的“反诈老陈”相比,一言难尽。
那一年,老陈在直播间斩获上亿流量、年收入高达133万。仅仅三年,老陈的生活轨迹就急转直下,年收入暴跌超百万。
如今,他的直播间早已凉透,弹幕稀稀拉拉,甚至比观众还少。
从“反诈英雄”到“流量弃子”,老陈的沉浮,向我们揭开了流量舞台背后最残酷的一幕。
1978年出生于河北青龙,老陈从小的梦想就是当警察、抓坏人。
或许就是因为这个梦想,他入伍当兵,2006年部队转业成为一名人民警察。
一年后,老陈被下沉到派出所工作。
有个老太太来报警:说她被骗了6万块钱,报完警就不活了。
当时还年轻的老陈经验不足,以为老太太在说气话。老太太做完笔录,老陈安慰了一番,就让她先回去了。
没想到,第二天就有新闻报道:老太太真的跳河了。
多年来,这场悲剧一直纠结在老陈的心里,也悄悄埋下了一颗反诈的种子。
10余年的警察生涯中,老陈干过刑警、缉毒警,虽然他破获大量案件,并多次立功,但诈骗悲剧的阴霾,始终萦绕在他的心中。
直到2017年,老陈进入秦皇岛市海港区公安局刑警大队,领导指派他带领3个人成立反诈中队。老陈这才找到了刺破心中阴霾的利刃。
反诈中队在研究大量的诈骗案件后,发现预防诈骗的“性价比”远大于事后追赃。
但是,传统的线下宣传方式,如拉横幅、发传单、讲课等,受地域限制,只能对某个区域的群众进行宣传,所以线下宣传反诈的效果有限。
当过兵的老陈靠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转而琢磨线上宣传反诈。
后来,老陈注意到老母亲总是拿着手机刷短剧,这让他敏锐洞察到线上流量的宣传潜力。
说干就干,老陈在短视频账号“反诈警官老陈”,以局里最近破获的一起“校园贷案件”为题材,邀请了几个朋友拍反诈短剧,并在抖音推出海港反诈剧场,渐渐小有名气。
2021年9月,老陈在抖音直播平台与主播“西厂公公雨化田”连线宣传反诈,雨化田面对民警时战战兢兢的反应,带来了强烈的喜剧反差。
这段直播PK视频被剪辑放到网上后,火速出圈登上热搜,“当直播PK遇上警察”话题阅读量更是超过6亿!
一夜间,反诈老陈火爆全网,他的账号在9月4日当天涨粉高达181万。
接踵而至的是各类综艺节目、媒体采访、讲课活动的邀请函,多到无法安排。以至于领导手拿一摞邀请函,却只能批一小部分活动。
这种连麦PK的玩法创造出直播间观看人次过亿、国家反诈app下载量破亿的流量神话。
老陈因此登上“反诈顶流”,热度如日中天。
然而,意外发生了。
2022年的一场直播中,老陈收到网友“简单”打赏333个嘉年华(价值超100万元人民币),引发公众对其“利用公职身份牟利”的质疑。
老陈立刻被骂成“捞钱警察”。
尽管老陈将打赏收入捐赠,但舆论仍汹涌不止。
2022年4月8日,老陈主动辞职,有部分网友质疑:老陈辞职就是为了转型网红牟利。
老陈为此公开解释:自己是因健康问题及网络压力而主动辞职。
但也有网友认为老陈的辞职是“舆论压力下的逃避”。
后来,老陈以普通人的身份,去专心做反诈直播,他又被网友视为“早有规划”“坐实逐利意图”,还削弱了之前因病辞职的理由。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那些躲在屏幕后的谩骂,使得老陈直播间人气断崖式下滑。
镜头前也只剩老陈带货吆喝,他自说自话无人应,甚至连反诈科普都被网友吐槽“炒冷饭”。
这落差,连他自己都苦笑:“以前穿警服,网友抢着连麦;现在脱了警服,喊破嗓子也没人搭理。”
说到底,之前的流量和光环是属于警察,而不是个人的。
2024年,或许是因为生活窘迫、又或许是因为想要探索新职业,老陈在网上公开求职协警岗位。
消息一出,评论区炸开了锅,尽是嘲讽和奚落,直播间里纷纷刷屏“活该”、“后悔了吧”“体制抛弃者”“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风口浪尖上,有记者采访老陈: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网暴,为什么没有停止直播?不播了,慢慢大家也就忘掉了。”
老陈望了望远方,低头微笑:
“我觉得,从开始到现在,自己在做的这件事(反诈宣传),不是一件错误的事。网友对我直播跳操、吃饭、娱乐有意见,但这些都是为了吸引流量、方便植入反诈知识。”
的确,直到目前为止,老陈并没做出过一件有损警察形象的事情,他对得起那身警服。
但围绕他的那些争议,至今仍伴随着质疑,难以挥去。
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网暴风波之后,如今的老陈坦言已经没有兴趣给任何人留下好印象了,好与坏都不反驳。
现在的他随遇而安,生活重心转向“卖货挣生活费”和锻炼身体,同时也会通过出书、拍短剧等方式延续反诈公益目标。
老陈曾被众人视为“草根逆袭”的象征,然而,辞职后失去了警察身份的他,直播人气像潮水般退去。
为挽回流量,老陈参与娱乐化直播,却被网友指责其背离了“反诈先锋”的纯粹形象,导致“人设崩塌”。
“我不知道自己错在哪”,时至今日,老陈对互联网泼天的敌意,十分不解。
其实,从顶流到塌方,变了的何止是老陈,围观者们的心态也变了。
起初,人们追捧的是那个身穿警服与诈骗较量的“警官老陈”。
他的反诈直播就像一面盾牌,既挡住了骗局,也满载了公众对正义的期待。
后来,当老陈脱下警服后,变回“普通人老陈”,公众的滤镜少了,质疑多了。
互联网擅长“造神”,更擅长“毁神”。
当初把老陈捧上神坛,和如今把他踩进污泥的是一拨人。
公众对神坛人设近乎完美的苛求,一旦这人稍有差错,当初造神的那拨人便会毫不犹豫地摧毁他,并享受毁神的快感。
而这样的道德审判,又在平台算法的推波助澜下,愈演愈烈,形成了“越骂越火—火后更骂”的恶性循环。
当铺天盖地的唾骂声,湮没了老陈的反诈声,人们似乎忘了:
真正能防诈骗、保住自己钱袋子的那个人,从来不是“道德标兵”。
他只是一个穿着制服的,真实的人。
其实,在这个全民“手机断案”的年代,我们要探索的不是老陈该不该直播,而是我们能不能挣脱情绪和平台的裹挟,去容下一个会犯错的好人。
如今,老陈每天都在做梦,梦里自己还是警察。
可惜,他再也回不去了。
来源:鬼谷子思维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