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视超过800度,晚上摘下眼镜,路灯都带着光晕,开车看不清路牌,心里是不是有点发愁?想做近视手术,小红书抖音各个渠道听说激光手术可能让夜间视力更糟,怎么办?
近视超过800度,晚上摘下眼镜,路灯都带着光晕,开车看不清路牌,心里是不是有点发愁?想做近视手术,小红书抖音各个渠道听说激光手术可能让夜间视力更糟,怎么办?
面对各种选择,你是不是觉得有点无所适从?
我的建议是:近视超过800度、想做近视手术的话,首选ICL(眼内晶体植入术)。
今天,我和大家聊聊为什么对于超高度近视(800度以上),ICL往往是更优的选择,尤其是夜间视觉和眼部舒适度这块儿。
一、激光手术为啥让超高度近视的夜视“翻车”?
近视超800度,眼轴拉得像橡皮筋一样长,角膜也偏薄。如果选激光手术(比如LASIK),得削掉不少角膜组织。可问题来了:夜间视力和角膜切削光区密切相关。激光手术前,医生特别重视“暗瞳”(夜间瞳孔大小),因为瞳孔放大时(通常6-7mm),如果切削光区太小,未矫正区域会暴露,导致光晕、眩光。JCRS的研究显示,高度近视激光术后夜视质量下降的比例超30%。
切削光区越大,夜视越好,但超高度近视的角膜厚度不够,切得太多风险就来了:术后角膜变平,泪液分布不均,干眼问题加重。晚上看不清还得忍着眼睛干涩,这可不是我们想要的,对吧?
干眼症?
二、超高度近视做激光手术,干眼问题更严重
更让人头疼的是,超高度近视做激光手术,干眼问题会雪上加霜。为什么呢?激光手术需要切削角膜,度数越高,切得越多,角膜表面神经也会受到更多损伤。这些神经负责刺激泪液分泌,一旦受损,泪液分泌减少,眼睛就容易干涩。研究指出,高度近视患者激光术后干眼发生率高达40%,且超高度近视(800度以上)患者术后干眼症状更重,持续时间更长。还有研究发现,角膜切削后,泪膜稳定性下降,患者常感到眼睛刺痛、疲劳,甚至畏光。试想一下,摘了眼镜却换来一双“喊累”的眼睛,这代价是不是有点大?
三、ICL光区放大,夜视和舒适度双赢
ICL手术不削角膜,而是植入一枚光学晶体到眼内,靠近瞳孔和眼睛的光学节点。
除了激光近视手术外,ICL晶体植入术同样也有光学区。只是ICL的光学区是事先就制作好的,不能进行调整。目前国内使用的V4c晶体,光学区大小在4.9-5.8mm间。晶体度数越高光学区越小,但ICL晶体是植入眼内的,实际上它投射到角膜上的有效光学区会比晶体的实际设计光学区更大。理论认为应该乘以1.25~1.26的倍率。
它的光区通常在4.9-6.1mm,但因为光线传播到角膜平面时会放大,等效光区更大。比如,ICL光区为5.5mm时,等效光区可达6.9mm左右;光区为5.0mm时,等效光区仍有6.3mm。这意味着,ICL的光区能轻松覆盖夜间瞳孔放大(6-7mm)的需求。
这点太关键了!
更大的等效光区让ICL在夜视上占尽优势。ICL术后高阶像差(影响夜视的“元凶”)比激光手术低得多,夜视满意度高达96%。而且,ICL不破坏角膜结构,干眼问题也少。《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指出,ICL术后干眼发生率远低于激光手术,患者舒适度更高。简单说,ICL不仅让夜晚更清晰,还让眼睛更舒服,晚上看路灯不刺眼,看星星不“跑光”,这不正是超高度近视朋友想要的吗?
四、科学数据和临床怎么看?
权威研究给ICL打了高分。ICL给角膜薄或近视超高的患者,长期安全性有保障,是高度近视矫正的重要选择。更别提AJO的报告:ICL矫正-3D到-18D的近视,术后视力达1.0以上的患者超95%。800度、1000度,甚至更高,ICL都能hold住。
ICL的等效光区设计也得到了临床验证。EVO+光区6.1mm时,角膜平面等效光区可达7.6mm,远超激光手术的典型光区(5.5-6mm)。术后并发症呢?眼压波动等风险低于2%,且可控。相比激光手术的“平角膜”“夜视差”和“干眼重”,ICL的表现是不是更靠谱?
五、给超高度近视朋友的小建议
如果你近视超800度,又想摆脱眼镜,ICL确实值得考虑。它的等效光区放大,夜间视力有保障,还不让眼睛“加班”变干。不过,手术前得做全面检查,测测暗瞳大小、角膜厚度、角膜内皮、前房深度和眼底情况。每个人的眼睛都独一无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眼睛是我们看世界的窗口,超高度近视的小伙伴们如果想做近视手术,ICL或许能帮你把模糊变清晰,把夜晚变温柔。
给它一扇好窗,看见的不仅是世界,还有更好的自己。
来源:小陈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