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0糖更狠!糖与饱和脂肪含量“强制曝光”,行业配方革命来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8 11:47 3

摘要:3月27日,国家卫健委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版《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时隔14年,再次对营养标签制度进行重要升级。在各项变化中,强制性营养标示项目新增“饱和脂肪(酸)”和“糖”两项,尤其引发行业关注。

文:Arthur

来源:Foodaily每日食品(ID:foodaily)

3月27日,国家卫健委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版《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时隔14年,再次对营养标签制度进行重要升级。在各项变化中,强制性营养标示项目新增“饱和脂肪(酸)”和“糖”两项,尤其引发行业关注。

图片来源:央视网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营养一室主任方海琴指出,之所以增加两个营养项目标示要求,主要是基于国内肥胖等慢性病高发,“高油高盐高糖”不合理饮食普遍存在等现实,为落实“三减”行动,推动国民健康生活方式的考量。

从2007年颁布首个推荐性营养标签法规,到2011年发布强制性的“营养标签通则”,再到此次全面更新,法规演进的背后,是营养科学研究、国民健康现状调查及改善举措推进,以及大众健康饮食意识逐年提升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年,体重管理被纳入国家议题日程,全社会一方面为“动起来”献计献策,推动大众健身走向常态化、高渗透阶段;另一方面则努力让科学饮食真正惠及百姓。其中,规范市场行为的营养标签法规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

我国的营养标签法规体系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将饱和脂肪和糖纳入标签管控范围,是否意味着低糖低脂将成为食品开发时的“必选项”?近年来花样频出的海外营养标签创新对国内又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1 法规引路,市场起舞,改善国民营养任重道远

营养标签的法规建设,始终与国民营养状况密不可分。

1992年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结果显示,国民营养不良问题相当严重。同年,第一届国际营养大会召开。中国政府在大会上承诺将通过国家行动计划改善国民营养现状。199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1996-2000年)》,首次将制定《营养标签管理办法》提上议事日程。

彼时,世界各国纷纷启动营养标签法规的编制工作。至2004年,全球有74.3%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起此类法规制度[1]。

在筹备数年后,2007年,卫生部发布食品营养标签领域的首部管理办法《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尽管只是一个推荐性法规,但也为规范包装食品的科学配方设计与营养宣称提供了清晰指引。事实上,当时全球仅有北美、南美、澳洲、泰国、马来西亚、韩国、印度等少数国家建立起营养标签的强制标示制度。

2007年与2014年,全球已经建立食品营养标签法规体系的国家分布图。图片来源:食品营养标签之变[2

在参考全球主要国家和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签法规后,《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确立了“1+4”的标示内容。

2011年,“营养标签管理规范”升级为“通则”,标识内容项目不变,但由推荐转为强制,并上升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高度。

这一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2010年GDP跃居全球第二),完善各类法规体系,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成为国家治理的重点。以强制性营养标签法规推动食品开发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给予消费者更充分的营养信息知情权,既有利于推动国民营养的改善,也顺应全球营养法规升级的大潮。

及至2014年,随着欧盟、中国、俄罗斯、印尼等相继确立营养标签的强制性标示制度,该类法规的覆盖范围已经囊括除非洲和中东地区之外的绝大部分国家。

2015年以来,新消费浪潮兴起,大众科学饮食意识显著提高。国家层面,“三减三健”专项行动(2016年)、国民营养计划(2017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年)、《餐饮食品营养标识指南》(2020年)等举措,不断强化“控油、控糖”膳食理念和产品开发原则;市场层面,食品企业纷纷将营养表现作为产品差异化的重要维度。在全民要健康的社会背景下,营养标签法规的升级势在必行。

2022年4月,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提出:饱和脂肪酸的供能比应控制在10%以下;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如何让控油控糖在市场端落地?在营养标签中增加相关标示内容,就成为最直接、也最具影响力的管控手段。

此次对《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大范围修订中,以饱和脂肪(酸)和糖两项营养素被纳入强制标示内容最为引发关注,不仅是因为更趋科学的营养标签能够引导食品产业营养化转型和居民健康饮食,也给市场创新撑起新的空间。

既然2年后饱和脂肪和糖含量将在营养标签上“无处藏身”,那么,低糖低脂是否会成为现时食品开发的“必选项”呢?

2 “新营养标签”时代将至,困难多还是机会多?

过去10年,中国食品创新飞速发展,“新鲜、营养”成为这个时代消费诉求里的最强音。企业对产品健康特质高度重视,加之技术创新,带动主打健康的新概念层出不穷。

以减糖手段为例,用天然甜味剂或天然食材替代蔗糖、基于神经科学原理的风味修饰、通过膜分离或酶解技术降低或移除糖分等手段已应用在很多品类中。而在产品概念上,从低糖、零糖到零蔗糖、零添加糖,再到天然糖、低GI,以及不做任何糖(甜味料)宣称,却以纯天然和极简配方彰显健康属性等卖点令人目不暇接。控糖技术的商业化速度,已远超消费者认知的更新速度。

图片来源:linkedin.com

由甘蔗/甜菜糖与蛋白质混合制成的浓缩糖载体复合物解决方案 Incredo Sugar G2,能够在减糖50%的基础上保留蔗糖的甜味和感官特性,无残留后味。该产品获得2025年Foodbev世界食品创新大奖“最佳配料创新奖”提名。

在Foodaily看来,企业对于产品营养价值的挖掘,更多动力来自于市场竞争。那么当2年后,需要将更多营养指标公布在包装上时,在营养优化上的努力将有更多展现机会时,给行业带来的机遇将远大于挑战。

首先,是健康/功能食品行业创新空间的扩展。当产品的基础营养表现被法规“拉齐”到同一水平线时,会有更多企业致力于实现“复合型”营养宣称,比如“低饱和脂肪+高不饱和脂肪酸”、“低糖+膳食纤维”等更加多元的产品定位,促进相关配方和工艺技术的进步。而随着低糖低脂成为“标配”和“刚需”,将推动产品向特定人群,如儿童、银发族、“职场亚健康”等群体的进一步细分。

第二,是相关产业供应链的价值重构。天然甜味剂与甜味成分,富含不饱和脂肪的植物油脂和微生物油脂将得到更多投入、开发,原辅料行业迎来洗牌机会。此外,对于糖分、脂肪酸的检测分析业务,以及营养标签合规咨询业务将会激增。

第三,有利于增强行业透明度和消费者信任度。营养强制标示项目的增加,不仅减少企业对营养素含量、宣称的不规范、不科学的展示,也将鼓励消费者更加理性阅读营养信息。最终将促进食品行业规范发展,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

当然,我们也要正视“新营养标签”带来的挑战,比如高糖高脂肪类传统食品企业如何完成产品线转型;减糖减脂给风味、质构造成的诸多技术难题;那些研发和供应链控制能力较弱,或难以承受检测项目增加成本的小企业将面临退出风险等。

不管怎样,营养标签升级潮流已不可阻挡。在向新营养标签法规过渡期的2年里,乃至实施后的一段时间里,食品创新将从“感官驱动”迈向“感官、营养双驱动”,国人的膳食营养将更加科学。

这个理想画面距离我们已越来越近。但它一定不会是营养标签法规的终点。除了开篇所提到的营养科学研究、市场趋势外,还会有哪些因素推动它的前进呢?

3 从FOP到数字化:海外实践能否推动中国标签持续升级?

近年来,欧美各国对于营养标签的创新实践可谓百花齐放,成为我国营养标签完善、进化的有力参考。其中,FOP(包装正面)标签数字化标签是2个最值得关注的方向。

FOP在食品包装正面以图形+文字或其组合的形式,提供关于食物的整体营养价值或关键营养成分信息。1989年以来,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推行FOP标签。2023年,世卫组织在发布的《全球营养标签指南》中将FOP列为最佳实践。在全球潮流的影响下,美国FDA在今年1月也提出倡议,要求大多数包装食品在正面添加营养标签。

总览各国推行FOP标签的实践效果,以欧盟Nutri-Score、英国红绿灯标签、新加坡Nutri-Grade最具有参考价值。

Nutri-Score将食物中的负分营养素(能量、饱和脂肪、糖和盐)与正分营养素(水果、蔬菜、坚果、纤维和蛋白质)含量进行分值转换后相加得出。该评价方法用于一般固体食品、饮料、油脂类和奶酪中。

2017年,法国首先推行这种更易被识别和读懂的营养标签模式,经过成员国间持续数年的争论、改进,终于在2023年被欧盟批准为强制推行法规。去年,Nutri-Score标签体系进行了重大更新,包括调整算法使食物评分与当代营养认知和科研成果契合度更高;为饮料量身定制衡量标准;改进奶酪和油脂的评分标准,使之能更充分考量全脂奶酪和某些植物油的有益营养特性[7]。

尽管Nutri-Score的科学性与公正性受到很多企业、媒体人和公众的质疑,但仍不失为一种让营养标签更接地气、推动理性购买行为和产品开发的积极手段。

图片来源:franckteillard.fr

相比于Nutri-Score的5种颜色,英国红绿灯标签用更简洁的三色表征糖、盐、脂肪和热量的相对健康程度。尽管未纳入对“积极”营养成分(蛋白质、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等)的评估,且色彩标识有违欧盟法律中的“食品信息客观、无歧视”原则,但“存在即合理”,至2020年,英国市场已有三分之二的产品采用“红绿灯”标签。

新加坡自2022年在饮料中推行Nutri-Grade标签制度,将糖、饱和脂肪含量转换为4级4色标识,被列为C级、D级的饮料必须在包装正面贴上Nutri-Grade标签,并禁止D级饮料在各类媒体平台上做广告宣传;获得A级、B级的饮料则可以选择是否张贴。

图片来源:facebook

2024年3月,上海试行饮料营养分级标示办法,就是借鉴新加坡营养标签并进行本土化改造的一个成果。推行一年多来已获得大量建议,未来将为制定全国性政策法规提供参考。

数字化是全球营养标签创新的另一个主战场。

2020年5月,欧盟推出“从农场到餐桌计划(Farm to Fork Strategy)”,旨在推动各成员国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食物生产体系转变。「数字标签」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通过二维码、条形码或专用APP链接生产可追溯信息、详细营养信息、过敏原与添加剂数据以及碳足迹信息,并采用区块链或云端数据库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安全[8]。

2022年,保乐力加、亿滋国际等企业在欧洲市场采用二维码标签,为消费者提供数字证书、供应链信息、产品相关信息。75% 的用户认为包装二维码信息符合自身预期;90%的人表示这些信息有助于合理消费食物及回收[9]。

保乐力加酒瓶上的二维码扫码后可见的信息示意图。图片来源:www.thegrocer.co.uk

在Foodaily看来,纳入更多可持续考量,借互联网新技术让产品数据更易于查询、更透明,也更难造假,是标签数字化的根本目的。而对产品营养特征的宣传与理解,也将在数字化工具中得到更生动更准确的诠释。

事实上,与新版营养标签通则同时发布的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已经纳入数字标签,并提出了标示形式及具体要求。我国在食品标签数字化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得益于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大技术积累,中国在营养标签的数字化升级上必将与全球前沿创新并驾同跑。

4 总结

迈入2025年,国内食品法规升级步伐明显加速。

如果说“0添加”标识禁令,是在营造公平科学的市场竞争环境。那么新版《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增加“饱和脂肪”和“糖”两项强制性营养指标,则给食品行业指出了优化配方设计的方向,是促进全民营养摄入更趋合理、为体控管理创造条件的又一个重大举措。

小小标签,关乎14亿国人的日常饮食健康。而营养标签的每一次更新,都为食品行业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当越来越多的营养素被要求列示在包装上时,食品企业感受到的究竟是压力,还是动力?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研究标签吧!

参考资料:

[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问答(修订版) http://www.nhc.gov.cn/zwgk/zcjd/201402/6f68ec6692594cf28d190cb47b770c11.shtml

[2] 食品营养标签之变。光明日报,2014年5月4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504/c40531-24969514.html

[3] 国内外营养标签中营养成分标示的比较与分析,食品工业科技,2008(10),252-255

[4] 国外食品包装正面营养标识的实施带来合规挑战,商务部WTO/FTA咨询网,2023/7/4 https://www.cceeccic.org/1571968745.html

[5] 2024年农产品市场状况 第5部分:加强贸易和营养的政策一致性,联合国粮农组织 https://openknowledge.fao.org/server/api/core/bitstreams/dd212c2c-b6d3-4ce9-a582-51666cd70a28/content/state-of-agricultural-commodity-markets/2024/nutrition-labelling.html

[6] FDA 拟议规则,要求在食品包装正面标注一目了然的营养信息。美国FDA官网,2025年1月14日 https://www.fda.gov/news-events/press-announcements/fda-niyiguizeyaoqiuzaishipinbaozhuangzhengmianbiaozhuyimulerandeyingyangxinxi

[7] 解码Nutri-Score:让营养标签一目了然(2024年全新升级)https://explore.azelis.com/zh_CN/cn_fh/jie-manutri-score-rang-ying-yang-biao-qian-yi-mu-le-ran-2024nian-quan-xin-sheng-ji

[8] Understanding E-labels and Digital Product Passports for the Food and Beverage Industry,2024/7/12

[9] DIGITAL LABELLINGIN THE EUSTATE-OF-PLAY REPORT,FOOD DRINK EUROPE,2023/5 https://www.fooddrinkeurope.eu/wp-content/uploads/2024/01/FoodDrinkEurope_State-of-play-research-report-on-digital-labelling_May-2023.pdf

来源:Foodaily每日食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