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卧病三年不能动,邻居送一偏方熬汤喝,半月后她竟能去赶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7 17:23 3

摘要:这事得从三年前说起。那年春天,婆婆去后山摘野菜,脚底一滑,从山坡上滚了下来。村里人都说她命大,要不是半路有棵歪脖子松树拦着,怕是早没了。可即便如此,婆婆的腰椎也伤得不轻,回来后就再没能下床。

这事得从三年前说起。那年春天,婆婆去后山摘野菜,脚底一滑,从山坡上滚了下来。村里人都说她命大,要不是半路有棵歪脖子松树拦着,怕是早没了。可即便如此,婆婆的腰椎也伤得不轻,回来后就再没能下床。

“老张家的又在喊痛了。”村口老槐树下,几位晒太阳的老人叹气道。

我是老张家的儿媳妇,城里医院的护士,因为婆婆的事,请了长假回老家照顾她。这一照顾,就是三年。

婆婆姓刘,今年六十八,在我们石湾村算不上年纪大的。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家,还能下地干活的多着呢。可她这一伤,就跟被钉在了床上似的。

最开始那会儿,日子还算好过。婆婆性子倔,疼得再厉害也咬牙挺着,只有翻身的时候才会哼几声。我和丈夫轮流照顾,公公也能帮着端屎端尿。可日子久了,人就垮了。

婆婆开始发脾气,摔碗砸碟子,说活着没意思,不如死了算了。公公受不了,借口去镇上买东西,一走就是三五天。丈夫在县城开运输车,家里的重担全压我身上。

村里大娘们时常来串门,见我憔悴,都劝我:“小张啊,你这样下去不是个事,不如把婆婆送到敬老院去吧。”

我摇摇头。婆婆虽然脾气大,可对我不算差。结婚那年,我因为婆家条件不好,哭了好几场。是婆婆半夜搬着小板凳,坐我床边给我讲她年轻时的苦日子,说苦日子能熬出甜来,也能把人熬硬气。现在她有难,我哪能撒手不管。

去年冬天,婆婆的情况更差了。她常整宿整宿睡不着,疼得直冒冷汗。我按照医院同事教的方法,用热水袋敷她的腰,可效果不大。

“娘,要不咱去县医院拍个片子看看?”我试探着问。

“不去!”婆婆眼睛一瞪,嘴巴抿得紧紧的,“花那冤枉钱干啥,又不是没看过。城里那个医生不都说了吗,手术风险大,保不准下不来手术台。与其那样,不如在家等死!”

我知道她是怕花钱。老张家三代单传,家底薄,丈夫开运输车挣的那点钱,大部分都贴补家用了。

“死啥死,你要死了,我们家老幺娶媳妇的钱从哪来?”公公听见了,从门外进来,手里拎着半袋子红薯,估计又是去后山翻地了。公婆俩人的关系一直这样,明明心里都念着对方,嘴上却从来不饶人。看似凶,实则是怕对方难过。

一转眼到了今年三月,农历二月里,家家户户都开始翻地播种了。婆婆躺在床上,整天望着窗外的田地发愣。

那天下午,我刚从集市买菜回来,就见院子里停着辆电动三轮车,车上还放着个大竹筐,里面装满了各种干草药。

“张家嫂子在家不?”一个女人的声音从堂屋传来。

我赶紧进屋,只见灶台边站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穿着深蓝色的布衫,头发挽成髻,端着个搪瓷杯子在喝水。婆婆躺在炕上,正仰头看着那女人,眼睛里罕见地闪着光。

“哎呦,小张回来啦。”那女人放下杯子,冲我笑笑,“我是隔壁大坑村的李翠花,听说你婆婆摔了腰,已经好几年下不了床了?”

我点点头,心想这女人怎么知道我婆婆的事。大坑村离我们有十来里路呢。

李翠花像是看出了我的疑惑,解释道:“我跟你婆婆是一个生产队的老姐妹,后来我嫁到了大坑村。今儿我去镇上卖草药,路过你们村口,碰见你们村的王大娘,她给我说的。”

王大娘是村里出了名的大嘴巴,村里家长里短的事,她门儿清。

“小张啊,你婆婆这情况,跟我前几年差不多。”李翠花坐在小板凳上,摸出烟来点上,抽了一口才继续说,“我那会儿比你婆婆还惨,连腿都抬不起来,疼得直想一头撞死。后来是我们村里老中医给开了个方子,吃了半个月,居然能下地了。”

婆婆听了,眼睛一亮:“真的假的?”

李翠花吐出一口烟,拍着大腿说:“骗你干啥!我现在不是好好的吗?那方子是我们村里老中医祖传的,据说是从清朝传下来的。”

我心里直打鼓。这世上哪有这么神的药方?再说了,我在医院工作,知道腰椎受伤多难治。但看婆婆眼里难得的光彩,我又不忍心泼冷水。

“那个方子…贵吗?”婆婆犹豫着问。

李翠花摆摆手:“不贵不贵,就是有点麻烦,要用七七四十九种草药,都是山里常见的,我这次正好都带齐了,车上那筐就是。如果你想试试,一共三百块,包你半月见效。”

三百块对我们家来说不算小数目,但如果真能治好婆婆的病,值得一试。

“买,咱们买!”婆婆激动地说,眼角有泪光闪动。

我看婆婆这样,也不忍心拒绝,就答应了下来。

李翠花很高兴,从竹筐里取出大大小小的草药,一样样地介绍:“这是杜仲,补肝肾的;这是桑寄生,活血通络的;这是红花,活血化瘀的…”

她把药材分成七份,每份用报纸包好,然后写下煎药方法:每天一份,水煎三次,早中晚各一碗。

“记住,药要慢火煎,不能急。人啊,也是一样,着急不得。”李翠花收了钱,临走前意味深长地说。

送走李翠花,我按照她的方法开始煎药。那些草药煎出来的汤又苦又涩,婆婆第一次喝就差点吐出来。

“不行就别喝了。”我看婆婆难受的样子,有些不忍心。

“喝!”婆婆咬牙,一口气把药汤灌下去,“死马当活马医,兴许真能好呢。”

就这样,婆婆开始每天喝三碗药。起初几天,看不出什么效果,她还是疼得呻吟。我心想,这李翠花不会是个骗子吧?三百块钱打了水漂。

可到了第五天,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婆婆说她感觉腰没那么疼了,能稍微翻身了。我不太相信,以为是她在安慰我。

第七天,婆婆居然能靠着枕头坐起来了,虽然不能久坐,但这已经是三年来没有过的进步。

我惊讶得不行,赶紧给丈夫打电话。他听了也不信,说周末回来看看。

药喝到第十天,婆婆能在我的搀扶下,慢慢地走到院子里晒太阳了。村里人都来看稀奇,围着婆婆问东问西。王大娘最兴奋,逢人就说是她介绍的李翠花,好像立了大功似的。

“老刘家的这么快就能走啦?听说是喝的草药?是真的假的?”隔壁李奶奶拄着拐杖,探头探脑地问。

婆婆难得地露出笑容:“是啊,那李翠花带来的药,真管用。”

“那能不能给我也弄点?我这腿疼了一辈子了。”李奶奶搓着手说。

不知不觉,药已经喝完了。那天正好是集日,婆婆突然说想去赶集。

“您能行吗?”我有些担心。

“试试看。”婆婆坚持道。

于是,我搀着婆婆,慢慢地往村口走。路上遇到的村民都惊讶得合不拢嘴。“老刘家的能走路了?”“这是吃啥灵丹妙药了?”

到了集市,人流如织。婆婆在我的搀扶下,逛了几个小摊,买了两斤梨,还挑了块布料,说是要给我做围裙。看着她脸上洋溢的笑容,我心里暖暖的。

晚上,公公回来了,见婆婆能下地走动,又惊又喜,嘴上却还是不饶人:“哎呦,死不了啦?那可以给我做饭了吧?”

婆婆白了他一眼:“着什么急,等我好利索了再说!”

两人斗嘴,倒像回到了从前。

第二天一早,婆婆非要自己去后院的菜地看看。我扶着她慢慢走出去,看见菜地里杂草丛生,菜苗被埋得看不见了。

“这些日子,没人管这菜地吧?”婆婆叹了口气。

我有些惭愧。确实,这些年我忙着照顾婆婆,哪有精力打理菜地。

“没事,等我好了,慢慢来。”婆婆拍拍我的手,眼里闪着光,“等过几天,我要去找李翠花,再买些药。”

我点点头,却在心里打算着要去找那个李翠花,问问这药到底是什么成分,怎么这么神奇。

周末,丈夫回来了,看见婆婆能走动,高兴得不得了,当晚就杀鸡炖汤庆祝。席间,丈夫提出要带婆婆去县医院复查。

“不去!”婆婆又露出了倔强的表情。

“为啥不去?”丈夫不解,“现在不是能走动了吗?”

“我怕…”婆婆欲言又止。

我明白她的顾虑。万一检查结果不好,这好不容易燃起的希望可能又要破灭。

“就算是去感谢医生也好啊。”丈夫劝道,“当初不是他建议保守治疗吗?”

婆婆沉默了一会儿,终于点了点头。

第二天,我们一家人去了县医院。给婆婆看病的是张医生,四十多岁,戴着厚厚的眼镜。他看见婆婆能走动,很是惊讶。

“刘大娘,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张医生一边检查一边问。

“好多了,不那么疼了,能下地走动了。”婆婆回答道。

张医生让婆婆做了几个简单的动作,又给她拍了片子。等结果出来后,他皱着眉头看了好久。

“怎么样,医生?”我有些紧张地问。

张医生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说实话,我很惊讶。刘大娘的腰椎间盘突出情况比三年前好多了,骨质疏松也有所改善。你们是怎么治疗的?”

我把李翠花的药方事情告诉了他。

张医生笑了:“现在我明白了。其实啊,刘大娘的腰椎虽然受伤,但并没有那么严重,主要是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加上心理因素,才会一直不见好转。”

“那药方呢?真的有效吗?”我追问道。

张医生耸耸肩:“那些草药可能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心理暗示。刘大娘相信那药有效,就有了恢复的信心,慢慢地活动起来,肌肉得到锻炼,自然就好转了。这在医学上叫’安慰剂效应’。”

我恍然大悟,看向婆婆。她似乎也听懂了,但脸上并没有失望的表情。

回家路上,婆婆一直沉默不语。直到晚上,她才开口:“那李翠花的药,是不是没啥用?”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实话实说:“张医生说,药可能有一点用,但更重要的是您自己的信心和活动。”

婆婆点点头,笑了:“我猜也是。那李翠花一看就不是啥中医,连艾草和车前草都分不清。”

我惊讶地看着她:“您早就看出来了?”

婆婆轻轻摇头:“不全是。但我想试试,万一有用呢?再说了,李翠花那人我记得,年轻时在生产队干活,最勤快的一个,不像是骗人的。”

我恍然大悟:“所以您是…故意配合她?”

婆婆沉默了一会儿,说:“我躺了三年,什么都看透了。你们照顾我,我看在眼里,可我自己也难受。有时候就想,要是能好起来该多好。李翠花来那天,我突然有了希望,想着不管真假,总该试一试。”

我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流出来。

几天后,李翠花又来了,说是来看婆婆恢复得怎么样。看见婆婆能下地走动,她笑得合不拢嘴。

“我就说这方子管用吧!”李翠花得意地说。

我把张医生的话告诉了她。原以为她会恼羞成怒,没想到她只是笑笑:“医生说得对,药嘛,信则灵。我当年也是靠着这个方子好起来的,虽然药材是我自己瞎配的。”

“您…知道这药没什么特别的效果?”我惊讶地问。

李翠花叹了口气:“我也是病过的人啊。当年腰伤得厉害,家里穷,看不起病,整天躺着。后来村里老中医给开了方子,其实就是些常见的草药,但他说这方子是祖传的,特别灵验。我信了,每天都坚持喝药,慢慢地就好了。”

“所以您是想用同样的方法帮助我婆婆?”我恍然大悟。

李翠花点点头:“我当时是活过来了,就想着用这个方法帮助其他人。这些年,村里周围有腰腿不好的,我都会去帮忙。药材都是我自己采的,成本不高,三百块钱主要是图个意思,太便宜了人家不信。”

我看向婆婆,她笑了:“李翠花,谢谢你。钱我们不要回,就当是给你的谢礼。”

李翠花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那哪行,我又不是为了钱。这样吧,我再教你们一些简单的康复动作,刘姐你慢慢练习,保准越来越好。”

从那以后,婆婆每天早晚都会在院子里活动,做李翠花教的那些动作。一个月后,她基本能自理了,连做饭洗衣都能管了。

我请了那么长时间的假,也该回医院上班了。临走那天,婆婆塞给我一个布包:“这是我给你攒的鸡蛋,带到城里去。”

我打开一看,里面是十个鸡蛋,还有一小包自家种的花生。这是婆婆的心意,我知道她这些年省吃俭用,为的就是不给家里添负担。

“娘,等我下次休假,带您去城里玩几天。”我抹着眼泪说。

婆婆笑了:“好啊,我倒要看看你们城里人都吃啥山珍海味。”

后来,我回了医院。前几天接到婆婆的电话,说她能下地干活了,还说公公最近脸上有了笑模样,不再爱往外跑了。

村里人都说这是奇迹,都想找李翠花去看病。李翠花索性在村口支了个简易诊所,专门帮人调理身体。虽然她不是真正的医生,但她的热心肠和那些经验之谈,确实帮助了不少人。

张医生说得对,有时候,信心比药物更重要。婆婆能好起来,靠的不仅是那些不知名的草药,更是她自己的信念和坚持。

这件事也让我明白,老一辈人的智慧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要深。李翠花看似在”骗人”,实则是用自己的方式帮助那些陷入绝望的人重拾希望。

半月之后,婆婆来电话说,她和公公一起去赶集了,买了两袋花生种子,准备今年在后山种上。电话里,她的声音洪亮有力,我仿佛看见她站在田埂上,望着春天的山野,眼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希望,或许就是最好的良药吧。

来源:小马阅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