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马合建赤道航天港,中国商业航天出海新突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8 13:32 1

摘要:4月15日,马来西亚彭亨州经济发展局、马来西亚Lestari太空私人有限公司和中国长城工业公司签署了一份意向书,计划在马来西亚东海岸合作建设一个国际航天港。彭亨州首席部长拿督斯里·迪拉贾·万·罗斯迪·万·伊斯梅尔和长城公司官员出席了签字仪式。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蓝】

据马来西亚媒体近日报道,4月15日,马来西亚彭亨州经济发展局、马来西亚Lestari太空私人有限公司和中国长城工业公司签署了一份意向书,计划在马来西亚东海岸合作建设一个国际航天港。彭亨州首席部长拿督斯里·迪拉贾·万·罗斯迪·万·伊斯梅尔和长城公司官员出席了签字仪式。

中马合作建设航天港意向书签约仪式 New Strait Times

据报道,马来西亚方面将在5月访问中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开展可行性研究和规划。根据意向书,双方将重点探索海上发射能力,以加速赤道发射服务的实现,为中国和地区市场提供发射服务。据估计,完成这个计划需要3到5年时间。

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赤道发射场不仅是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国家长期以来的梦想,也是中国航天人多年的梦想。今天,机会终于来了,中国有望捷足先登。

赤道是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位置,达每秒460米。从这里发射航天器,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地球自转的能量,提高火箭载荷系数(有效载荷质量与火箭总质量的比值),降低发射费用。对轨道倾角为零的同步轨道卫星、赤道/近赤道轨道卫星来说,赤道发射更能省下变轨所需的大量推进剂,经济效益明显。所以,对商业航天来说,赤道发射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无人能够抵挡。

拟议中的马来西亚航天港大致位置 中国地图出版社/作者供图

数十年来,主要航天国家都惦记着东南亚这块风水宝地。设想、计划、讨论过各种计划,但都无疾而终。例如,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多年前就开始筹划赤道发射场,虽始终没有放弃,但永远遥遥无期。中国航天科技十年前就有设想,在印度尼西亚发射当时规划的Naga-L商业火箭,也没有成为现实。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投入巨大,而需求不足。

应该说,是中国商业航天的井喷式发展,数万卫星的入轨需求导致发射台极度短缺,终于使多年期盼的赤道发射场成为可能。建造赤道发射场不仅能缓解国内发射台短缺的问题,也大大提高了火箭的竞争力,还有助于开拓南方发展中国家航天市场。

对马来西亚来说,这个航天港项目不仅能创造可观的商业营收及两千多个工作岗位,也能通过“本地卫星、本地发射”来刺激商业航天,尤其是自主卫星行业的发展,是马来西亚向区域航天技术创新中心迈出的重要一步。

本质上,这是中国向马来西亚开放了巨大的商业发射市场。考虑到中国巨型星座的持续更新和规划中的万吨级太阳能电站等科幻级项目,赤道发射场具有无可比拟的商业价值和可持续性,想象空间无限。

这是中马双方互利双赢的项目。中方国家队操刀,马方政府背书,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国家级的战略合作项目,成功概率很高。

东南亚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近年经济快速发展,已具备相当的工业和科技基础,大部分国家政治稳定,也有比较完善的法规制度。东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必将成为多极世界中有分量的一极。中国-东盟关系稳定,合作不断深入,有很多合作双赢的典范,比如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

赤道太空在马来西亚霹雳州发射技术演示火箭 Equatorial Space

在全球商业航天大潮冲击下,东南亚也出现了一批商业航天公司,其中不乏佼佼者。例如,新加坡AddValue创值科技借助海事卫星提供天基测控数传解决方案,获欧美数十颗卫星采用并已通过多年在轨考验,目前已成为商业天基测控数传全球第一。新加坡的Equatorial Space(赤道太空)试图以特有配方的固液混合火箭燃料突破低轨卫星发射。马来西亚的Angkasa-X则已经发射了自己的试验卫星,下一步计划借力中国航天产业链建立自己的低轨星座。

可见,东南亚商业航天市场已经起步,未来潜力可期。

Angkasa-X的A-SEANSAT-PG1卫星在俄罗斯东方发射场升空 Angkasa-X

作为近邻,东南亚不仅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更有同属亚洲和“准华人圈”的文化优势,是合作的良好基础,甚至一定程度的融合也有可能。因此,东南亚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出海第一步是历史的必然。

事实上,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商业航天出海东南亚的消息频频:

2024年7月2日,马来西亚亚太航天集团Angkasa-X和中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苍宇天基(北京)信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签约,国星宇航将与亚太航天集团合作规划开展太空计算和太空算力中心建设和业务拓展,并为亚太航天集团提供从卫星设计到发射的全套解决方案;致力建设天基测控星座的苍宇天基将和亚太航天集团携手建立面向东盟地区的共享星座计划,为东盟地区提供时间分辨率可达分钟量级的即时卫星遥感数据服务。

2025年2月7日,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与马来西亚老牌卫星运营商MEASAT正式签署谅解备忘录。两个半月后,4月24日,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垣信卫星与泰国国家电信正式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意味着,垣信的万星级巨型“千帆星座”将正式在马来西亚和泰国落地。除了和星链竞争的低轨卫星互联网宽带服务和解决方案,垣信未来还将在终端直通D2D通信、卫星物联网和地球观测EO服务等领域和两国展开合作。

千帆星座一箭18星堆叠发射状态 作者供图

2月10日,银河航天与泰国主要电信运营商真实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低轨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化网络解决方案、手机直连卫星通信技术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推进相关技术研发与验证,并探索商业航天和低轨卫星技术在泰国的实际应用。此前,银河航天在2024年上半年完成了泰国首次低轨卫星互联网宽带通信网络试验验证。

2月12日,星河动力与马来西亚Distant Blue航天公司签署发射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与海外航天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开拓全球商业航天市场。Distant Blue航天公司是由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企业家在马来西亚共同创立的航天企业,将使用星河动力航天的商业运载火箭发射该公司航天器。

4月18日,吉利旗下卫星公司时空道宇与马来西亚Tradewinds集团旗下领先通信服务提供商Altel在吉隆坡正式宣布成立合资电信业务运营公司。双方将依托吉利“未来出行星座”,在马来西亚及东南亚地区打造融合卫星与地面网络的通信服务体系。吉利是最早在东南亚布局的中国商业航天企业之一。早在2023年10月,时空道宇与Altel就在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的见证下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合资公司是吉利卫星服务落地的最新成果。

时空道宇和Altel在安瓦尔总理见证下签约 gohedgostan.com

不过,中国商业航天出海并不容易,即便是东南亚也不例外。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涉足尖端技术和国家安全相关的敏感技术,到一个航天发展刚刚起步、商业和人文环境迥异的陌生国度去开拓,对很多体制内背景、国际化经验不足的中国商业航天公司,困难是不可避免的。

笔者在去年11月有关商业航天出海的文章里,曾提出过帮助中国商业航天公司出海的几条建议,在此重提并做些重要补充。建议不尽成熟,仅供参考。

首先,商业航天出海都会涉及卫星和火箭产品及技术出口的管制及审批。很多外方合作者还会提出技术转移的要求。随着军民融合的发展和航天技术的快速普及及规模化应用,很多过去的敏感技术现在都成为了消费类技术,比如相控阵天线和砷化镓电池板,甚至原子钟也在走向白菜化。而小卫星大量使用公开市场上的商用产品,这些器件完全无管制必要。所以,管制和审批也需要与时俱进。有必要定期更新管制清单,尤其对小卫星应放松管制。

火箭境外发射也受管制清单限制。按我国的导弹技术出口管制条例,可贮存液体燃料火箭和固体火箭因和弹道导弹类似,是严控对象。中国不是“防止弹道导弹扩散海牙行为准则”签约国,但我国的出口管制条例却参照了该准则。这个准则制定于20多年前,并不适应当前商业航天蓬勃发展的现状。如果实施固体火箭公海海射,完全可以做到全程监管控制,并不会造成导弹技术扩散的后果。建议对有全程监管的固体箭境外发射放松管制。

其次,可以由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工信部、国家航天局、国有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单位联合成立中国商业航天国际化协调中心,通过外交渠道和驻外商务机构协助出海企业在所在国处理各种相关事务,如政府关系、资质和准入申请、法律协助、合作伙伴推荐等。

第三,可以借鉴其他行业出海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商业航天现有产业政策作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将出海纳入支持目标并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研发和营销支持、销售补贴、出口退税、无息或低息外汇贷款、融资配套等等。建议建立中国商业航天出海专项基金,主要用来支持资源不足的出海民商航天企业。

最后,要充分发挥港澳桥头堡作用。作为亚洲一号的诞生地,香港是中国商业航天先行者,有亲商传统、自由港税收政策、完备的法律体系、国际金融资源、国际化的世界级大学、丰富的国际化商业人才等内地城市欠缺的优势,特区政府也有科创转型的决心。所以,香港非常适合作为商业航天出海、辐射“一带一路”尤其是东南亚的基地。

中央政府应该将香港纳入商业航天发展的整体框架,前面建议的产业政策应一视同仁适用于港澳企业。工信部对频率协调等事项甚至可以给予港澳企业更大优先权。特区政府方面,则要简化牌照申请程序、降低准入门槛,给予商业航天初创企业更多机会。同时,配合国家商业航天政策,特区政府生产力局、创新科技署等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专项配套资金。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商业航天也将再现太阳能、风能、智能电动汽车的辉煌。

计划中的马来西亚国际航天港位于南海边缘,海上发射位置就在南海洋面,火箭飞行路线可能会靠近某些争议区域。因此,错综复杂的各种不利因素将考验合作双方。但这个项目一旦成功,就能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处理南海问题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共享利益的最佳范例。

马来西亚国际航天港如果建成,北纬3度左右的位置将使它成为世界上最接近赤道的航天发射场。相比之下,欧洲航天局位于南美法属圭亚那的库鲁发射场位于北纬5度10分,而巴西阿尔坎塔拉发射场虽然纬度只有2度20分,但从没成功发射过卫星,且已闲置多年,不具资格。

中国商业航天出海东南亚,将中国商业航天生态圈扩大到整个东南亚,不仅扩大了商业航天的市场规模,也能推动东南亚国家的航天科技和经济发展,是名副其实的双赢。作为全球格局重构的一部分,中国东盟商业航天市场某种程度上的一体化也承载了更多的意义。

中国商业火箭“引力一号”海上发射 中新社

不妨想象一下,不久的将来,马来西亚东海岸外南海浩瀚的洋面上,一条火龙从浓烟中腾空而起,轰鸣着钻入云端。赤道的星空中,出现了更多闪烁的群星。

这是这片土地和海洋上从未见到过的景象,堪比当年海平线上突然出现的郑和舰队。相同点是,没有殖民和掠夺,只有合作和共赢。这火龙和群星,将成为盛世的象征。

来源:观察者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