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东黄水镇,吉家岗村的蜕变故事正悄然上演。这个曾经干旱贫瘠的村落,如今以“生态宜居”为笔,以“乡村振兴”为墨,在夯基础、兴产业、强治理的实践中,绘就了一幅“路畅景美产业旺、民富村强气象新”的生动图景——硬化路取代泥泞道,采摘园串联农旅链,羊产
在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东黄水镇,吉家岗村的蜕变故事正悄然上演。这个曾经干旱贫瘠的村落,如今以“生态宜居”为笔,以“乡村振兴”为墨,在夯基础、兴产业、强治理的实践中,绘就了一幅“路畅景美产业旺、民富村强气象新”的生动图景——硬化路取代泥泞道,采摘园串联农旅链,羊产业叩开致富门,文明墙浸润乡土情……从省级文明村到美丽宜居示范村,吉家岗村蹚出了一条生态重塑与产业振兴并重、环境提质与治理升级同步的转型之路。
生态重塑:生态宜居焕新颜
走进吉家岗村,平整的柏油路向四周延伸,两侧砖墙上“听党话、跟党走”的标语与绿树鲜花相映成趣。谁能想到,这里曾经十年九旱,常年少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是村中的真实写照。
为破解基础设施滞后带来的发展瓶颈,吉家岗村村“两委”班子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突破口,打响了一场重塑乡村面貌的攻坚战。多方筹措资金,系统推进道路硬化、水利提升、建筑美化、生态亮化“四大工程”:道路硬化工程让全村主干道实现柏油覆盖,解决了村民的出行与农产品运输难题,有效终结“晴雨两重天”的出行困境;水利提升工程推动新建灌溉管网与蓄水池,配合“户户通”自来水入户,让村民彻底告别“靠天吃水”的历史;建筑美化工程拆除危旧土墙,对旧墙统一粉刷外立面,将传统民居风貌与现代审美融合;生态亮化工程推动在主干道安装路灯,建成村口景观广场与街角花园,配套污水处理站、卫生公厕及“煤改电”清洁取暖设施,让曾经灰头土脸的旱塬村落,蜕变成“路通、水畅、灯明、景美”的宜居家园。
环境改善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的变化,更是生活品质的跃升。村民们告别了旱厕,用上了水冲厕所;污水得到了集中处理,蚊蝇滋生的现象成为历史;路灯亮起的夜晚,广场舞队在广场上翩翩起舞;村道旁,老年餐桌与街头长椅随处可见。近年来,吉家岗村先后获评“市级文明村”“省级文明村”“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村民们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农旅融合:采摘经济促振兴
近年来,东黄水镇整合周边村特色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线路,吉家岗村凭借大棚采摘与农家乐体验,成为串联河上咀“蜜蜂博物馆”、范庄小米加工厂、马驼旱地蔬菜的节点。在这条“河上咀—吉家岗—范庄—马驼”的黄金线路上,各村错位发展,吉家岗村以“四季可摘”的鲜明特色,成为游客体验田园生活的热门选择地。
走进吉家岗村,26座采摘大棚沿村西南角有序分布,构成一幅“棚棚有特色、季季有鲜果”的生动画卷。村“两委”早年便瞄准都市人“返璞归真”的消费需求,利用扶贫资金修缮大棚、升级设施,先后引进美国大樱桃、“雪花蜜”葡萄、“安特莱斯”番茄等高端品种,配套建设多家农家乐,形成“采摘体验—农家美食—田园休闲”的完整业态。每到周末,太原及周边城市游客自驾而来,大棚内外尽是提着竹篮挑选果蔬、与田园美景合影的身影。
起初,吉家岗村村民对车厘子种植心存顾虑。村“两委”主动作为,邀请省农科院农机专家驻点指导,同时引进车厘子先进管理技术,为产业发展筑牢技术根基。车厘子每年12月进入生长期,次年3月中旬迎来成熟期,全年仅收获一季。为实现错峰供应,村中大棚应用智能温控技术,通过精准调节温度,形成了差异化的采摘周期:一批大棚在3月中旬至5月初迎来采摘期,另一批则在5月中旬至6月成熟。游客们在不同时节前来,都能体验到亲手采摘的乐趣。
在车厘子种植大棚内,深褐色枝条上挂满紫红油亮的果实,它们被誉为“水果皇后”,富含维生素C、花青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兼具明目养颜与增强免疫力的功效。村民介绍,为培育出果肉紧实、甜中带微酸的优质果实,每颗车厘子从花期到成熟期需经历三次精准施药,疏花疏果、水肥管理皆遵循严格标准,精益求精的匠心,让吉家岗车厘子成为亲子家庭和高端消费群体的“心头好”。
隔壁的番茄大棚里,红色的“安特莱斯”番茄缀满枝头——作为“普罗旺斯”的升级版,其糖酸比达到黄金比例,果皮薄而多汁,果肉沙甜浓郁,无论是直接生食还是入菜,都能品尝到记忆中的“番茄香”。村集体坚持有机种植理念,不施化肥、采用生物防治,让番茄在自然环境中积累养分,不仅成就了出众的口感,更赋予其健脾消食、美容护肤的功效,使其成为采摘园里的“复购明星”。
如今正值采摘旺季,晨曦初绽时,首批游客已挎着篮子走进车厘子大棚,指尖轻触紫红油亮的果实。村道上、大棚间,游客的身影络绎不绝,笑语声与枝叶沙沙声交织——人气与活力在此交融,也让吉家岗的田园画卷、乡土韵味随着游客的镜头与口碑传向远方。
产业革新:种养协同创新局
东黄水镇的小米种植史可追溯至清朝年间,史载慈禧太后西行时曾在太原锦盛圆品尝范庄小米,盛赞其米香浓郁。这片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沃土,拥有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年均无霜期长达150天,生长期长达130天,土壤呈弱碱性,富含矿物质,生长期内无病害侵扰,农药残留检测常年为零。2001年,农业部生物监测中心经专业鉴定,确定其为优质小米,富含蛋白质、脂肪、铁、钙、磷等微量元素和17种氨基酸,兼具营养与保健价值。作为东黄水镇核心产区的吉家岗村,因地处谷子种植黄金带,所产小米颗粒饱满、色泽金黄,蒸煮时米香漫溢,入口绵甜爽滑,凭借与生俱来的品质优势,自然而然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作为传统种植区,吉家岗村曾长期受困于“品种老化、技术滞后”的发展瓶颈——老品种亩产不足,粗加工模式导致附加值低下,市场竞争力薄弱。为破解这一困境,村“两委”以“科技赋能+品牌打造”双轮驱动产业升级:一方面,邀请专业农技人员驻村指导,引进高产优质品种,配套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通过覆膜保墒、合理密植,使谷子亩产提升至700斤,单产实现翻番;另一方面,联合驻村工作队打造吉家岗小米品牌,统一筛选、加工、包装小米系列产品,并借助电商直播、消费扶贫专柜、景区特产店等多元渠道,让吉家岗小米从黄土旱垣走向全国餐桌,逐步拓宽了销售市场。
此外,村中的羊产业也很发达。村中建有标准化羊场,羊场中的肉羊膘肥体壮。2016年,村“两委”引入山西桦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新“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企业赠送300只母羊,农户养殖后,分三年归还60只羔羊,形成“借羊还羔、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村集体建成羊场,不仅吸纳了贫困人口就业,还让多家农户通过集体分红实现脱贫。如今,羊场存栏量、出栏量较初期大大增长,并配套建设冷库,实现羊肉产品的冷链储存,为后续深加工奠定基础。部分村民凭借养羊技术成为“土专家”,牵头成立养殖合作社,为周边农户提供疫病防治、品种改良服务,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的产业效应。
如今,漫步吉家岗村,标准化羊场的咩咩声与田间收割机的轰鸣交织,传统种植与现代养殖不再是“靠天吃饭”的旧模样,而是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双引擎。
文明善治:共建共享新风尚
在吉家岗村的文化墙上,“遵德守礼”“勤劳致富”等传统美德标语与手绘的田园画卷相映成趣,成为村民日常驻足的“精神橱窗”。一面面会“说话”的文化墙,承载的不仅是视觉上的美化效果,更是村“两委”重塑乡村精神内核的初心——脱贫攻坚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早年,吉家岗村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打麻将的多、谋发展的少,村“两委”逐户走访拉家常,提出“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这一朴素道理,引导村民认识到,发展集体经济、培育乡风文明是“自家事”,为乡村振兴注入思想动能。
村集体用光伏收益与产业分红等集体经济成果,将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村里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让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周末学堂为学龄儿童开设课业辅导与兴趣课堂,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爱心超市定期为村民提供生活物资,让日常所需触手可及。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既改善了民生,更让村民切身感受到集体发展的红利,进一步凝聚起“共建家园”的共识。
当精神共识化作行动自觉,精准治理成为破题关键。村委会扶贫工作室的“一图五表”脱贫攻坚作战图精准标注全村脱贫户的帮扶路径,一户一袋、一人一表的工作法让脱贫帮扶措施更加精准,扶贫袋中收入记录、帮扶协议等资料清晰可查。
为涵养文明乡风,村“两委”牵头制定了涵盖环境卫生、邻里互助、孝老爱亲等内容的《村规民约》,通过常态化开展“好媳妇”“致富能手”评选活动,将崇德向善、勤劳致富的价值理念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党员干部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争做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倡导文明新风,村风民风持续向好。
基层治理的“密码”,更体现在“众人事情众人议”的民主实践中。村里建立了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凡涉及产业项目规划、扶贫资金使用等村级事务,均需广泛征求意见,让治理过程充满“烟火气”与“参与感”。过去“干部干、群众看”的场景,已悄然转变为党群携手、共治共享的生动实践。
如今的吉家岗村,文化墙上的“文明公约”已化作村民的行动自觉,田间地头的“议事板凳”凝聚起发展共识,农家院落的“星级评选”激发出向上能量。当基层治理的“绣花针”穿起民生需求的“千条线”,一幅“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善治图景,正在这片黄土地上徐徐铺展。
如今,吉家岗村在重塑中坚守底色,于革新中厚植优势。从曾经的干旱贫瘠到如今的生态宜居,从传统种养到农旅融合、科技赋能的现代产业,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党群共治、共建共享,吉家岗村的每一处变迁都镌刻着乡村振兴的奋斗密码。这里的柏油路延伸着发展的希望,采摘园承载着都市人的田园梦想,标准化羊场与金黄谷田奏响种养协同的致富乐章,文化墙上的文明公约浸润着乡土温情。
站在新的起点,吉家岗村继续在生态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中夯实根基,在治理与文明的深度融合中涵养新风。吉家岗村的实践证明,只要坚守生态底色、激活创新动能、凝聚干群合力,黄土地上定能孕育出更多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景,让希望的田野永远充满蓬勃生机。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杨眉
编校:和羽楠
文字:李佳睿
网络:吴飞飞
来源:村委主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