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钻石的20个有趣冷知识,你知道多少个?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8 14:41 3

摘要:钻石以其璀璨夺目的外表和象征永恒的寓意,俘获了无数少女的心。但在这耀眼光芒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和令人惊奇的事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钻石的神秘面纱,探索20个关于它的有趣冷知识。

钻石以其璀璨夺目的外表和象征永恒的寓意,俘获了无数少女的心。但在这耀眼光芒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和令人惊奇的事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钻石的神秘面纱,探索20个关于它的有趣冷知识。

1. 钻石是在地球深处诞生的

钻石并非像普通石头一样在地表附近形成,天然钻石诞生于地表以下约140至190公里,最深甚至可以达到地幔中。

这里的环境极其严酷:温度高达900至1400摄氏度,压力则达到惊人的4.5至6吉帕斯卡(GPa)——这大约是地表大气压力的4.5万到6万倍,相当于数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压在一个小小的指甲盖上。只有在这种极端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构成钻石的碳原子才能紧密排列,结晶成钻石的独特微观结构。

钻石形成后,会随着远古火山的喷发,被一种叫做金伯利岩或钾镁煌斑岩的岩浆迅速携带到地表,这个上升过程速度极快,可以达到每小时数十甚至数百公里,从而避免了钻石在压力骤减的环境下变回更稳定的石墨。

2. 钻石和铅笔芯是“亲兄弟”

是的,你没有看错。坚硬无比、价值连城的钻石,和柔软、廉价的石墨(铅笔芯的主要成分),它们的化学成分完全相同——都是由纯粹的碳元素(C)构成,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而造成两者物理性质天壤之别的,是碳原子内部的排列方式。在钻石中,每个碳原子都与另外四个碳原子形成强大的共价键,构成坚固的正四面体结构,这种三维网状结构赋予了钻石极高的硬度。

而在石墨中,碳原子排列成层状的六边形环,层内连接牢固,但层与层之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很弱,容易滑动,因此石墨非常柔软,可以用来写字。

3. 钻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

钻石稳坐莫氏硬度等级的最高宝座——10级。莫氏硬度是表示矿物相对刻划硬度的标准,10级意味着钻石可以划伤所有其他莫氏硬度低于10的矿物(几乎是所有矿物)。

具体而言,钻石的硬度大约是刚玉(莫氏9级,红宝石、蓝宝石的主要成分)的4倍,是黄玉(莫氏8级)的数十倍。这使得钻石在工业切割、研磨、钻探等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年开采的钻石中约有70-80%(按重量计)因品相不佳或尺寸过小而用于工业用途。

然而,“硬”不等于“韧”。钻石虽然耐刮擦,但脆性较大。如果沿着其特定的解理面(原子结合力较弱的方向)施加足够大的冲击力,或者受到猛烈撞击,钻石也是会碎裂的。所以,佩戴钻饰时仍需避免剧烈碰撞。

4. 钻石其实没那么稀有

虽然形成钻石的地质条件苛刻,且能被带到地表并被人类发现的矿藏确实有限,但从地质储量角度看,钻石并不像黄金或铂金那样绝对稀缺。“钻石稀有”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营销的结果。

钻石巨头戴比尔斯公司(De Beers)在20世纪控制着全球约80%-90%的原钻供应,并成功推广了“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A Diamond is Forever)的广告语,将钻石与爱情和婚姻牢牢绑定,极大地提升了钻石的价值感知和市场需求,也强化了其“稀有”的印象。

5. 钻石不只有无色透明的

提到钻石,大多数人想到的是无色透明。虽然纯净的钻石确实是无色的,但自然界中,钻石也会因为一些原因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被称为““彩钻”(Fancy Diamonds)。

首先,钻石在形成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混入微量的其他元素而变色。例如,氮(N)元素是会导致钻石呈现黄色;而硼(B)元素则能让钻石呈现迷人的蓝色,著名的“希望之钻”(Hope Diamond)就是一颗蓝钻。

其次,晶体结构变形也可以产生粉色、红色和紫色的钻石,其中红钻最为罕见和昂贵,全球发现的纯红钻屈指可数。

此外,还有绿色(通常由天然辐射造成)、黑色(含大量石墨或硫化物包裹体)甚至变色龙钻石(颜色随温度或光照变化)。彩色钻石的价值通常远高于同等大小和净度的无色钻石,颜色越稀有、饱和度越高,价值就越惊人。

6.钻石可能比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还要古老

大多数天然钻石的形成年龄都在10亿年到35亿年之间。作为参考,地球的年龄约为45.4亿年,而最早的可靠生命证据(蓝藻细菌)大约出现在35亿年前。

科学家通过分析钻石内部微小的包裹体矿物(如石榴石、橄榄石等)的同位素组成,可以精确测定钻石的形成年代和形成环境。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钻石的起源,也为我们了解地球早期地幔的化学成分、温度压力条件以及板块构造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可以说,钻石承载着超过30亿年的地球记忆。

7. 钻石可以燃烧

虽然钻石坚硬无比,但其本质是碳,在特定条件下,它确实可以燃烧。

在纯氧环境中,钻石的燃点大约在720-800摄氏度左右;在空气中(约含21%氧气),则需要更高的温度,大约是850-1000摄氏度。

燃烧时,钻石中的碳原子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CO₂),最终会完全消失,不留任何灰烬(如果是纯净钻石的话)。这个过程本质上和木炭燃烧没什么区别,只是钻石的碳原子排列更紧密,需要更高的能量来打破化学键启动反应。

1772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首次通过实验证明了钻石可以燃烧且产物是二氧化碳,从而揭示了它的碳质本质。

8. 钻石会非常缓慢地变成石墨

前面提到,钻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同素异形体。从热力学角度来看,在地球表面的常温常压条件下(约25℃,1个大气压),石墨的能量状态比钻石更低,是碳元素更稳定的存在形式。

这意味着,理论上所有钻石都有自发转变为石墨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钻戒会很快变成铅笔芯。这个转变过程需要克服巨大的活化能,反应速率极其缓慢,在人类的时间尺度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能需要数亿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

所以,“钻石恒久远”在我们的生命周期乃至人类文明史上都是成立的。

9. 人造钻石和天然钻石几乎没有区别

如今,人类已经掌握了在实验室里制造钻石的技术,主要有两种方法:高温高压法(HPHT)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高温高压法模拟天然钻石在地幔中的形成环境,将碳源(如石墨)置于极高的温度(约1300-1600℃)和压力(约5-6 GPa)下,并使用金属触媒(如铁、镍、钴)促进碳原子结晶成钻石。

化学气相沉积法则是在真空室中,将含碳气体(如甲烷)加热分解,使碳原子在钻石籽晶(一小片天然或HPHT钻石)上逐层沉积生长。

实验室培育钻石(Lab-grown Diamonds)在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质(硬度、光学特性等)上与天然钻石几乎完全相同,即便是专业鉴定师也需要借助精密仪器才能区分。并且它们的生长周期只需几周到几个月,相比天然钻石数十亿年的形成时间,堪称“速成”。

由于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且避免了采矿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实验室培育钻石在珠宝市场的份额正快速增长,价格通常比同等品质的天然钻石低30%至70%不等。

10. 宇宙深处也“盛产”钻石

钻石并非地球专属,宇宙中也存在着钻石。天文学家已经在陨石中发现了微小的“纳米钻石”,它们被认为是超新星爆发或早期太阳系星云中形成的古老尘埃。

更令人惊奇的是,科学家推测某些系外行星可能拥有“钻石雨”!例如,像天王星和海王星这样的气态巨行星,其内部深处可能存在极端的高温高压环境,足以将大气中的甲烷(CH₄)分解,碳原子在高压下结晶形成液态或固态的钻石,甚至可能像雨滴一样落下。

此外,一些白矮星(恒星死亡后残留的核心)在其冷却过程中,内部的碳原子也可能结晶形成一个巨大的钻石核心。例如,距离地球约50光年的白矮星BPM 37093,据推测其核心就是一个重达10^34克拉(相当于2 x 10^30公斤,远超地球质量)的巨型钻石。

11. 花生酱也能变成钻石

这个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确实有科学家做到了!德国拜罗伊特大学(University of Bayreuth)的研究人员在模拟地幔深处环境的实验中,成功地将富含碳的物质——包括花生酱——转化成了微小的钻石。

实验并非直接“点石成金”,而是利用花生酱作为碳源。他们将少量花生酱置于类似地幔深处的高压(数十GPa)和高温条件下,花生酱中的碳氢化合物分解,其中的碳原子在高压下重新排列,形成了纳米级别的钻石晶体。

当然,这只是实验室条件下验证极端环境中碳行为的一种方式,距离用花生酱大规模、经济地生产宝石级钻石还有十万八千里。类似的实验也曾用其他含碳物质,甚至有报道称用龙舌兰酒做过尝试。这主要证明了只要有碳源和合适的极端物理条件,钻石的形成并非不可能,也侧面印证了天然钻石形成理论。

12. 钻石的导热性能是金属的数倍

钻石不仅硬,还是目前已知天然材料中导热性能最好的物质之一。这是因为钻石坚固的晶格结构非常有利于热振动(声子)的高效传播,其室温下的热导率高达约2200 W/(m·K),是铜(约400 W/(m·K))和银(约430 W/(m·K))的5倍多,更是远远超过了大多数绝缘体。

这一优异的导热性使得钻石在需要快速散热的高科技领域有重要应用,例如用作大功率激光器的散热片、高性能电子设备的基板、精密仪器的热沉等。

珠宝鉴定师也会利用钻石的高导热性来快速区分钻石和其仿制品(如立方氧化锆、莫桑石等,它们的导热率远低于钻石),市面上的“热导仪”就是基于这个原理工作的。当你触摸钻石感觉冰凉时,正是因为它能快速地将你指尖的热量传导开。

13. 绝大多数钻石绝缘,但蓝色钻石是例外

通常情况下,纯净的钻石是优良的电绝缘体,其电阻率极高,几乎不导电。这是因为其碳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中,所有价电子都被牢固束缚,没有自由移动的电子来传导电流。

然而,凡事有例外。之前提到过,天然的蓝色钻石之所以呈现蓝色,是因为其晶格中含有微量的硼(B)原子替代了部分碳原子。而硼原子比碳原子少一个价电子,这种“空穴”可以在电场作用下移动,形成电流。

因此,含有硼的蓝色钻石(属于IIb型钻石)是天然存在的、为数不多的半导体钻石,具有一定的导电能力。其导电性虽然不如金属,但在半导体材料中也相当可观。

14. 切工决定了钻石的闪耀程度

一颗钻石原石看起来可能并不起眼,而一个完美的切工能让一颗普通的原石绽放出惊人的光芒。

钻石的闪耀主要源于高折射率(约为2.417)和高色散率(约为0.044)。折射率高意味着光线进入钻石后会发生显著弯折,如果切割角度和比例得当(例如标准的圆形明亮式切割,通常有57或58个刻面),大部分光线能在钻石内部经过多次全反射后,从顶部(台面)射出,形成“亮光”(Brilliance)。

高色散率则意味着不同颜色的光线在钻石内部折射的角度略有不同(类似三棱镜),使得白光被分解成彩虹般的七色光,从钻石内部闪耀出来,这就是“火彩”(Fire)。

因此,切工的优劣(比例、对称性、抛光度)直接决定了钻石能否最大程度地展现亮光、火彩和闪光(Scintillation,转动钻石时看到的闪烁),是决定钻石美感和价值的“4C”标准(克拉、颜色、净度、切工)中唯一受人为因素影响最大的一环。

15. 钻石的重量单位源自一种豆角

钻石的重量单位“克拉”(Carat),符号为ct,现已国际标准化为等于0.2克(200毫克)。

“克拉”这个单位的起源颇为有趣,可以追溯到古代地中海地区。早期,商人们在称量贵重宝石时,缺乏统一精确的砝码。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种叫做“角豆树”(Carob tree, 学名Ceratonia siliqua)的种子,其大小和重量惊人地一致,每颗种子大约重0.2克。因此,这些角豆种子(希腊语keration,阿拉伯语qīrāṭ)就被用作了称量宝石的天然砝码。

久而久之,“carat”就演变成了宝石的重量单位。尽管现代测量技术早已取代了古老的豆子,但“克拉”这个充满历史感的单位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6. 全球钻石矿藏分布非常不均衡

虽然钻石形成于地球深处,但能被开采的钻石矿床主要分布在克拉通区域(指大陆地壳上古老而稳定的部分)。

目前,全球钻石产量最高的国家(按产量或产值计)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

按产量(克拉数)计算,俄罗斯常年位居榜首,其阿尔罗萨公司(ALROSA)是全球最大的钻石生产商之一,主要矿区位于西伯利亚。

博茨瓦纳是非洲最大的钻石生产国,以出产高质量大颗粒钻石而闻名,钻石业是其国家经济支柱。

加拿大近年来也成为重要的钻石生产国,拥有多个大型矿场。

其他重要的钻石生产国还包括刚果民主共和国、澳大利亚(曾因阿盖尔矿区的粉钻闻名,该矿已于2020年关闭)、南非(历史上著名的钻石发现地)、安哥拉、纳米比亚(以高品质冲积矿床钻石著称)等。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均衡性也影响着全球钻石贸易格局和地缘政治。

17. “血钻”阴影:钻石与战争

钻石的光芒并非总是纯洁无瑕,它也会与战争、暴力和人权侵犯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血钻”(Blood Diamonds)。

血钻指的是在战乱地区开采,其销售收入被用于资助反政府武装或冲突活动的钻石。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非洲的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等国就曾深受血钻问题困扰,非法钻石贸易为残酷内战提供了大量资金,造成了无数平民伤亡和流离失所。

为了遏制冲突钻石贸易,国际社会于2003年正式实施了“金伯利进程证书制度”(Kimberley Process Certification Scheme, KPCS),要求参与国对出口的毛坯钻石进行认证,确保其来源合法。

18. 史上最大的钻石原石

迄今为止发现的、有记录的最大宝石级钻石原石是“库里南”(Cullinan Diamond)。它于1905年在南非的普雷米尔矿(Premier Mine)被发现,原石重达惊人的3106.75克拉,约合621.35克。

这颗无色透明、品质极佳的巨钻几乎没有任何瑕疵,但内部存在裂隙。当时最顶级的钻石切割师约瑟夫·阿斯切尔(Joseph Asscher)受命对其进行分割。经过数月的研究,1908年,阿斯切尔成功地将库里南分割成9颗主要的大钻石(编号库里南I至IX)和96颗小钻石,以及一些未打磨的碎片。

其中最大的两颗——库里南I(重530.2克拉,梨形,又称“非洲之星”)和库里南II(重317.4克拉,枕形)被镶嵌在了英国国王的权杖和帝国王冠上,成为英国王室珠宝中最耀眼的部分。

19. 古人曾迷信钻石能“辟邪治病”

在科学认知尚不发达的古代,钻石因其罕见、坚硬和璀璨的光芒,被赋予了许多神秘的力量和象征意义。

在古印度(最早发现钻石的地方),人们相信钻石是闪电击中岩石的碎片,具有神圣的力量,可以保护佩戴者免受邪灵、毒蛇猛兽的侵害。

古希腊和罗马人则认为钻石是“天神的眼泪”或“星星的碎片”,佩戴钻石可以带来力量、勇气和刀枪不入的保护。在中世纪,钻石甚至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可以治疗疾病、中和毒素(尽管这完全是误解,吞食钻石可能造成肠道损伤)。

虽然这些信念在现代科学看来毫无根据,但它们确实为钻石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20. 钻石与“诅咒”:希望之钻的谜团

一些历史上著名的钻石,常常伴随着离奇甚至不幸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希望之钻”(Hope Diamond)。

这颗重达45.52克拉的深蓝色钻石,以其罕见的色彩、巨大的尺寸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现存于美国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传说它最初是从印度一座神庙的神像眼睛上盗走的,因此附带了诅咒,会给持有者带来厄运。

历史上,与希望之钻(及其前身“法兰西之蓝”)相关的多位所有者,包括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珠宝商亨利·菲利普·霍普(其姓氏就是钻石名称来源)、美国社交名媛伊芙琳·沃尔什·麦克莱恩等,确实经历了不少变故甚至悲剧(如破产、精神失常、子女意外死亡等)。

然而,历史学家指出,许多关于诅咒的故事是后人穿凿附会、媒体渲染甚至珠宝商为了增加神秘感而编造的。将持有者的不幸简单归咎于钻石诅咒,缺乏确凿证据,更可能是巧合、个人命运多舛或那个时代的普遍风险。

但这些引人入胜的传说,无疑为希望之钻增添了无尽的谈资和神秘魅力,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受关注的宝石之一。

来源:十万个冷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