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的水源镇东沟村,连片的玉米试验田在阳光下舒展新绿,田垄间分布的传感器、滴灌管道与远处的智能控制设备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现代智慧农业的生动图景。作为我县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的核心示范区,这里正通过水肥精准调控集成技术,实现从“经验种田”到“数据种田”的革命性跨越
4月的水源镇东沟村,连片的玉米试验田在阳光下舒展新绿,田垄间分布的传感器、滴灌管道与远处的智能控制设备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现代智慧农业的生动图景。作为我县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的核心示范区,这里正通过水肥精准调控集成技术,实现从“经验种田”到“数据种田”的革命性跨越。
在东沟村玉米单产提升水肥精准调控集成技术试验示范点,上千亩核心区田块被精准划分为不同试验区,几百台智能设备星罗棋布。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发伟介绍:“今年永昌县农技中心在水源镇东沟村建设玉米单产提升水肥精准调控集成技术试验示范点,示范面积1000亩,试验面积33亩,主要开展玉米不同行距宽窄行膜下滴灌、耐密高产品种栽培、播种密度梯度、绿色防控、亩均灌溉水量监测等试验7项;同时安装智能设备、冲肥系统、四情监测、电动阀等智能设备239台(套),实现了玉米种植智能化、精准化管理。”
在品种筛选试验区,不同的玉米品种已经在不同密度下播种,田间插着的蓝色标识牌清晰标注着试验参数。甘肃天亿兴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志恒站在国家级试验田旁介绍:“这试验田是我们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甘肃天亿兴种业公司联合做的高产玉米栽培技术田,在这一块国家级试验的有14个品种,省级实验的有13个品种,共计是27个品种。”
在项目现场,县农技中心农艺师贾希洋正通过手机终端实时监测千亩试验示范基地的关键数据。贾希洋轻点手机,就能远程操控泵房内的水肥一体化系统、智能冲肥装置,以及田间轮灌电动球阀。依托“智慧农业”数字化管理平台,土壤墒情、微气象环境等20余项核心指标在屏幕上动态更新,系统不仅实现数据可视化,更能通过物联网技术与田间智能设备深度互联,精准计算作物需水量和养分需求,将水肥按比例精准输送到每一寸土壤,相比传统节水节肥模式,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
据了解,该项目除了智能水肥调控,还配套推广窄膜宽窄行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构建“农艺+工程+管理”的综合节水体系。2025年,永昌县计划在在井灌区和河灌区,对小麦、玉米、马铃薯、蔬菜等大宗种植作物设立全生育期用水灌溉监测点7个,开展不同作物不同梯度亩灌溉用水试验5项,通过试验,精准掌握全县不同区域农作物生育期灌溉用水量,深入评估主推节水技术成效,为旱作农业区探索可复制的“节水增产”模式。
来源:盛世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