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闻同题报道已成为常态的当下,报道往往会陷入“千篇一律”的困境。如何让同题报道脱颖而出?“独家”报道又是怎样产生的?
在新闻同题报道已成为常态的当下,报道往往会陷入“千篇一律”的困境。如何让同题报道脱颖而出?“独家”报道又是怎样产生的?
近期,多名记者奔赴海南,近距离感受海南自贸港的发展。今天,小牛邀请到三位来自不同媒体的记者,谈谈他们在此行中是如何挖掘“独家”的。
“独家”不在于信息独占
而在于视角的不可替代性
《中国日报》记者 李馨
同题报道的“独家性”往往藏在两个维度:一是用全球视角解读政策深意,二是用微观切口承载宏大叙事。
此次报道中,我以“开放”为锚点,将自贸港政策与人物故事、地标场景、产业趋势相融合。
例如,三亚游艇经济的选题,避开单纯的数据罗列,转而聚焦“零关税”政策下国际游艇品牌的集聚效应,通过英国克利伯帆船赛创始人威廉·沃德的观察,揭示海南如何重构全球海洋经济版图。
再如骑楼老街,选择将其作为“文明互鉴”的象征——南洋建筑风格与当代消费场景的交织,既呼应了历史上海南的开放基因,又隐喻着自贸港“链接世界”的新使命。
国际传播需要“双向翻译”。在消博会报道中,以英国驻华大使馆代表的评价为桥梁,将中国市场的机遇转化为全球投资者可感知的“合作潜力”。
而在智能育种主题中,三亚崖州湾的实验室数据与全球粮食安全的宏观议题形成呼应,用科技突破的“小场景”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主题”。
此次报道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独家”不在于信息独占,而在于视角的不可替代性——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海南故事里的“人类共性”。
当英国企业家说“支持中国很坚定”,当热带种子实验室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方案,这便是海南自贸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窗口”的最佳注脚。
以自身兴趣为突破点
精准策划+灵活调整
《中国报道》记者 刘雪云
我认为同题材的差异化报道需把握两个关键,一是前期精准策划,二是结合自身报道兴趣和现场灵活调整。
△2025年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三亚国际游艇展区,三亚市结合当地婚庆旅游与海洋资源的独特优势,创新打造出“游艇+婚庆”的消费模式。刘雪云 摄
作为以时政经济主题报道为主的记者,在海南自贸港报道中,消博会是不可放过的选题。
经过分析,我决定从消博会展现的科技消费、绿色消费、海洋消费等新消费场景切入,分析其背后自贸港的开放与共享。
△《消博会亮出海南自贸港建设“高分答卷”》稿件截图
现场采访时,我结合自己对农业和经贸领域的兴趣,重点挖掘了南繁研究院的育种技术突破和人才政策;在博鳌医疗区则聚焦“特许医疗”下的进口医药案例、外商独资医院建设以及康养旅游等方面。
同时,根据报道现场实际情况调整选题,我本来并未计划报道汽车测试场相关内容,但是到现场后发现做视频报道的话画面会比较好,因此也进行了一些视频采访。
同题竞争无须亦步亦趋
主动错位助力破圈
GDToday记者 蒋畅
首次以GDToday独苗身份闯入海南自贸港媒体团,与各位记者“大佬们”同场竞技的压力像热浪般裹挟而来。
面对四天十余个点位的采访,我攥着自拍杆的手心沁出薄汗——既要把握相关政策解读的准确度,还要保证内容的深度,又要抢抓视觉传播的爆点,单兵作战的孤独感在免税城玻璃幕墙的倒影里格外清晰。
直到镜头在消博会AI机器人和直升机间反复跳转,我突然顿悟:同题作文何须亦步亦趋?
我蜷在大巴车上,带上耳机,一边看着Lady Gaga大爆科切拉表演一边把她的新歌《Abracadabra》揉进椰子树与零关税的意象。
次日,混剪视频里魔性旋律载着免税购物袋与火箭发射塔同框,13万+的海外转发量印证,独家不在话筒前的正襟危坐,而在把时代脉搏译成“Z世代”的听觉密码。
这场与其他记者们的“错位竞争”,让我摸到了新媒体时代破圈的另一种可能。
来源:庖丁解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