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格的智慧:赚钱最快的3条路,从古至今,从未改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8 16:06 2

摘要:查理・芒格以其横跨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学的多元思维揭示:真正高效的赚钱路径,本质上是对人性规律、商业本质和社会运转逻辑的深度把握。

在财富的迷宫里,人们常常被层出不穷的 “赚钱技巧” 迷花了眼,却忽略了那些贯穿人类商业史的底层规律。

查理・芒格以其横跨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学的多元思维揭示:真正高效的赚钱路径,本质上是对人性规律、商业本质和社会运转逻辑的深度把握。

我在学习了芒格的智慧后,发现赚钱最快的3条路,从古至今,从未改变。

这三条路非常简单,5分钟就能理解,但很多人都忽略了!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芒格,股神”巴菲特的大名你应该听说过吧,巴菲特是这么评价芒格的:“是查理让我开了眼,让我很快从猩猩变成了人,要是没有他,我得穷得多。”

芒格的智慧,值得学习!

传统观念认为 “赚钱靠信息差”,于是人们热衷于收集小道消息、追逐热点风口。

但芒格的认知差套利理论更进一步:真正的财富爆发点,藏在 “认知维度差” 里 —— 不是你比别人多知道一个消息,而是你能从更高维度理解事物本质,提前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价值变迁。

就像他说的:“当别人在计算股价波动时,我在计算企业的护城河;当别人在追逐潮流时,我在分析社会趋势的底层逻辑。”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 “心理表征” 复杂度决定了决策质量 —— 高手能在大脑中构建多层级的认知模型(如供需模型 + 博弈论 + 心理学),而普通人只能看到单一因果。

芒格的 “格栅理论” 更是直接说明:将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串联成网,才能形成超越常人的认知深度。

例如,用生物学的 “物竞天择” 理解商业竞争,用物理学的 “临界点” 理论判断技术突破时机。

马斯克在创办 SpaceX 时,面临 “火箭成本过高” 的行业困境。

普通人看到的是 “航天领域的技术壁垒”,而他用物理学第一性原理拆解问题:火箭的本质是 “金属 + 燃料 + 电子设备”,原材料成本仅占传统火箭售价的 3%,其余都是中间环节的认知溢价。

于是他通过垂直整合产业链、回收火箭技术,将发射成本降低至传统公司的 1/10,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颠覆。

这种认知差,本质是 “从物理本质看问题” 与 “从行业惯例看问题” 的维度差异。

现实中,认知差套利的机会无处不在。

职场层面,普通员工关注 “如何完成今天的任务”,而高手思考 “这个任务对部门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从而能主动承接高价值项目,快速晋升。

投资层面,散户追逐 “某只股票的短期涨跌”,而价值投资者研究 “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提前布局未来的行业龙头。

创业层面,跟风者看到 “某个网红产品卖得好” 就盲目模仿,而创业者用 “用户需求本质” 分析:网红产品的流行是因为满足了 “社交打卡” 的心理需求,于是开发 “可传播的功能性产品”,实现差异化竞争。

怎样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让自己和别人有认知差呢?

1、建立跨学科认知框架:每月学习一个新领域的基础理论(如心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用 “这个理论如何解释商业现象” 的问题强迫自己跨界思考。

2、练习 “逆向思维”:面对热点事件时,先问 “这个现象的反面是什么”“哪些人会因这个现象受损”,避免陷入群体认知偏差。

3、寻找 “非共识但正确” 的观点:关注那些 “听起来反常识,但逻辑自洽” 的理论(如 “降价能提高利润”“裁员能提升效率”),用数据和案例验证其合理性。

多数人理解的 “杠杆” 是 “借钱生钱” 或 “用别人的时间工作”,于是盲目贷款创业、招聘员工,最终因杠杆失控而失败。

芒格的系统化杠杆理论强调:真正的杠杆不是简单叠加资源,而是构建一个能自我强化的系统,让每一份投入产生 “乘数效应”,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他比喻说:“普通投资者用 10 倍杠杆炒股是自嘎,而优秀企业家用‘品牌 + 渠道 + 技术’的系统杠杆,能让 1 元钱产生 10 元的价值。”

芒格在投资中践行的 “护城河理论”,本质就是构建系统杠杆:一家拥有品牌壁垒、规模效应、专利技术的企业,就像自带杠杆的机器,能让投入的资本持续产生超额收益。

老麦看似是 “卖汉堡的快餐公司”,实则是 “房地产 + 品牌 + 供应链” 的杠杆系统。

品牌杠杆方面,通过统一的视觉形象、标准化服务,让全球消费者无需思考即可选择,降低决策成本;房地产杠杆方面,低价租赁黄金地段,高价转租给加盟商,用租金差覆盖运营成本;供应链杠杆方面,全球采购中心集中议价,将土豆、牛肉等原材料成本压至行业最低。

这种系统杠杆让老麦用少量初始资本,撬动了全球数万亿美元的市场,单店投资回报率是普通餐厅的 5-8 倍。

现代社会中,系统化杠杆的应用随处可见。

个人层面,博主制作一套线上课程,通过平台分发触达百万用户,实现 “一次创作,持续收益”,这比 “每场线下讲座收费” 的杠杆效率高千倍;企业层面,特斯拉建立超级工厂,用自动化生产线降低制造成本,成本降低又能降价吸引更多用户,用户增长反哺电池采购规模,形成 “生产→成本→用户” 的正向循环。

这些把系统化杠杆用好的人,赚钱效率都有极大的提升!

这玩意看上去有点复杂,具体该怎么用呢?

1、识别核心杠杆要素:分析自己的业务或项目,找出 “能带来指数级增长的 1-2 个关键要素”(如电商的 “用户复购率”、自媒体的 “内容传播系数”),集中资源强化。

2、设计自动化流程:将重复性工作(如客服回复、数据统计)用软件或工具替代,释放时间去做 “能提升系统效能” 的事(如优化商业模式、拓展核心资源)。

3、构建利益共同体:通过股权、分成等机制,将员工、合作伙伴、客户绑定到同一杠杆系统中,例如连锁品牌用 “区域代理分成制” 激励代理商拓展门店。

这个大家暂时用不着也没事,先学着,后面只要想多赚钱,肯定用得着!

很多人认为 “垄断是大企业的特权”,这里的垄断和大家理解的可能不太一样,人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垄断。

芒格的稀缺性垄断理论指出:垄断的本质是 “不可替代性”,小到个人技能,大到企业业务,只要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到 “唯一” 或 “第一”,就能获得定价权和超额利润。

他强调:“如果你想赚钱,就问自己‘我能提供什么别人无法提供的东西’,而不是‘我能比别人便宜多少’。”

生物学的 “生态位” 理论指出,每个物种要生存,必须找到自己独特的 “生态位”,商业世界同理,你不需要在整个行业做到顶尖,只需在某个细分需求上成为 “不可替代”,就能源源不断的赚钱!

例如,全球最富有的牙医,不是技术最全面的,而是专注于 “明星牙齿美容” 的那位。

小野二郎的寿司店 “数寄屋桥次郎” 仅有 10 个座位,却连续多年获评米其林三星,人均消费超 3000 元仍需提前数月预约。

他的垄断性源于三个稀缺性:技艺稀缺,捏寿司 60 年,能精准控制食材温度(如米饭体温 37℃、章鱼按摩 40 分钟),口感独一无二;体验稀缺,全程由 89 岁的二郎亲自服务,这种 “大师一对一” 的仪式感无法复制;产能稀缺,每天仅接待 20 位客人,人为制造供不应求的局面。

这种稀缺性让他的寿司成为 “舌尖上的奢侈品”,价格脱离成本逻辑,完全由垄断地位决定。

在细分领域建立稀缺性垄断的机会比比皆是。

职场中,普通程序员只会写代码,而稀缺性人才掌握 “代码 + 业务理解 + 跨部门协作” 的复合能力,能独立承接从需求分析到开发上线的全流程,这种不可替代性让他们的薪资是普通程序员的 3-5 倍。

创业中,当多数奶茶店比拼 “口味和价格” 时,喜茶通过 “芝士奶盖 + 极简设计 + 社交媒体营销” 建立差异化稀缺性,成为年轻人追捧的 “网红茶饮”,单店估值超亿元。

投资中,收藏市场的 “孤品”(如限量版球鞋、绝版书籍)因稀缺性而价格暴涨,本质是利用 “物以稀为贵” 的人性规律。

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创造稀缺性的垄断呢?

1、聚焦垂直细分领域:选择一个足够小的市场,比如 “宠物老年病诊疗”“企业合规培训”,做到该领域的 “专家级” 水平,甚至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

2、创造 “组合型稀缺性”:将两种普通技能结合成稀缺能力,例如 “法律知识 + 短视频制作”(做法律科普博主)、“心理咨询 + 企业管理”(做高管教练)。

3、控制供给量:人为设置 “产能门槛”,例如设计师限量接单、课程每月仅开放 10 个名额,通过稀缺性提升服务溢价。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

来源:阿胖读书

相关推荐